孩子真难教育,烦恼一个接一个?专家说,其实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


孩子真难教育,烦恼一个接一个?专家说,其实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

养娃真是难,自从儿子上了小学,我的焦虑也水涨船高。

尤其是作业问题,让我伤透了脑筋。几乎每天都在群里看见他的名字,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点名批评。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每天都跟我保证会完成作业,可是一到学校就忘记。实在是让人头大,不知道如何是好。白天忙工作、晚上回来忙孩子,朋友说请我吃饭玩一会,都没有时间。结结实实地成了“孩奴”。怎样让自己解放出来?各种育儿书成了我的案头之选,有的书理论比较扎实,但是在实际问题方面,却没有抓手,模棱两可。所以,我特别渴望有一本操作性强的育儿书籍可以参考。

说实话,这本《急不得,慢不得》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这六个字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我现在的心态。都说孩子的成长要静待花开、牵着蜗牛去散步慢慢来,可是现实在啪啪地打脸。每天的学习进度摆在那,今天的作业完不成,明天就更多,形成恶性循环。我也想慢慢来,但功课不等人啊!每次考试出来排名都让人哀叹,老师的小鞭子抽得啪啪作响,不得以只能对孩子下点狠手,逼他一把。但逼狠了又怕伤着孩子,实在是两难呀!到底该怎么办呢?当我读完这本《急不得,慢不得》,心里豁然开朗,原来孩子的很多问题根源还是出在我们家长身上。

孩子真难教育,烦恼一个接一个?专家说,其实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

自拍

这本书的作者张文质先生,是一位家庭教育研究专家,生命化教育的发起人。他最知名的作品是《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和《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张文质做为一名男性教育专家,角度比较客观和独特,他提出的“奶蜜盐”的教育理念中,“奶”代表乳汁,表达着生命初期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蜜”则象征着生活的甜美与幸福,“盐”代表知识与品格。生活中大多数父母给了孩子充足的“奶”,却在“蜜”和“盐”上有所欠缺。张文质认为:“蜜”会帮助一个人体察和探索出一个更好的世界;而生命之“盐”,则让成长举重若轻。孩子之所以在成长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根源就在于“蜜”和“盐”的不足。在这本《急不得,慢不得》中,张文质用“奶蜜盐”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各位家长的提问,并且给出专业中肯的意见,有些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挑三点分享给大家。

1、家长问:孩子放学回来后,总是要先玩够了再做作业,而且还拖拖拉拉,一推再推。要如何帮助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呢?

文质说: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家长应该帮孩子养成规则意识,这个规则包括孩子回家后需要做什么。父母需要详细列出规则。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完成最重要的事情之后,再做次要的事情,全部完成之后,孩子才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所有的家庭成员必须意见一致,不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

说到这点,我应该反省,儿子做事情就是拖拖拉拉,没有一点责任意识,总是需要不停地提醒,好像做作业是我们的事情一样。从小到大,爷爷奶奶比较娇惯,我和他爸爸也没有重视,致使孩子上学之后非常散漫自由,屡屡违反纪律。古人说得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还是要从小严格要求,养成好习惯才是真正的爱他,不然就是在害他。

孩子真难教育,烦恼一个接一个?专家说,其实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

2、家长问:我的孩子上一年级,有各种各样的作业。做为家长,我不知道应不应该陪着她做作业。如果要陪着她,要怎么陪才不会让她产生依赖?如果不陪着她,又担心她完成不好作业,很纠结。

文质说:孩子至少在小学三年级之前都需要父母陪伴着做作业。这个陪伴,首先需要父母在场。孩子刚上学,有时候他记不住要做什么作业,或者不知道做作业的规范,遇到困难需要向父母求助。父母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孩子会不会形成依赖。因为人的成长就是从依赖到逐渐减少依赖,再到不需要依赖他人的一个过程。所以,孩子需要父母、依赖父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在孩子刚刚上学的时候,要特别用心,帮助孩子、鼓励孩子,但不要代替孩子写作业,作业还是要让孩子独立完成后再由父母检查和评价。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纠结过。之前我读过尹建莉的书,说孩子写作业不要陪。一年级的时候,我真的放手了一段时间,结果是一塌糊涂。不是少写就是写得乱七八糟,孩子根本记不清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没办法我又继续陪读,不过我不帮他写,只是坐在旁边读书,当他遇到难题求助的时候,我一般会让他先把题目读三遍再想想,大多数都能找到答案,少数还是不会的,我就给他点提示。如果你像“直升机”似的盯着他写每一个字,不仅破坏了他的专注力,自己也会疯掉的。现在二年级,孩子一个人基本能完成所有的作业,我只检查他的字迹工整不工整,其他的留给老师判断。对于张文质老师的这个“三年级”之前陪伴的观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孩子小,有很多需要父母指导和帮助的地方,不能一下子撒手不管。

孩子真难教育,烦恼一个接一个?专家说,其实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

3、家长问:我儿子14岁了,非常痴迷玩手机,似乎无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手机。我要怎样做才能改变他的这个习惯,把他从手机的世界里拉回来呢?

文质说:想要处理这个问题,就要回到源头——孩子是怎么开始玩手机的。很多父母为了让调皮捣蛋的孩子安静下来,就会图省事将手机丢给孩子,而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特别强,善于学习,很快就能在手机里找到喜欢的东西。游戏可比课堂、书本有趣多了,等父母发觉孩子沉迷其中的时候,已经晚了。有些父母本身也沉迷在手机里,给孩子做了坏的榜样。孩子第一次接触手机非常重要,这会形成一种“路径依恋”。如果孩子一开始是用手机学习的,那么他对手机的整个认知就会不一样。当孩子沉迷手机的时候,父母除了反思,还得做出改变。首先从自身做起,多读书多学习远离手机,其次跟孩子约法三章,规定玩手机的时间和频率,哪些能玩哪些不能玩,同时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平时父母要跟孩子多交流,带孩子多去大自然中走走,多交朋友,让他接触到现实世界中更美好的一面。

确实如此,我儿子才二年级,现在拿起平板来已经玩得头头是道,不亦乐乎。不过我一般用手机给他学习英语和围棋,从来不让他玩游戏。同时灌输给他,玩游戏是不好的行为。所以在他的认知里,平板是用来学习的,而不是玩的。平时我也只给他每次半小时的学习时间,设定了学生模式,超过时间平板自动锁定。孩子的行为还是要有所约束才好。现代社会诱惑太多,手机上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缺乏判断力的孩子非常容易被污染,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多一份心才行。

孩子真难教育,烦恼一个接一个?专家说,其实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

孩子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我们为人父母的那一天起,种种挑战就一一登场,养孩子就是一场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父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教育孩子上得心应手。张文质老师给这本书起名《急不得,慢不得》意思就是说:“教育急不得,切莫揠苗助长,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节奏,耐心陪伴孩子成长。教育慢不得,太慢让孩子落后,要时刻引领孩子进步,不断更新孩子认知。”确实如此,总结得非常到位。书里还有很多关于孩子成长的“十万个为什么”,如果你也有教育方面的烦恼,建议你一定要读一读,必定有所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