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過了嗎?我沒聽見!孩子的“失聰”是“嘮叨”出來的

看了一期《少年說》,一名高中女生說,她不敢與媽媽聊天,因為媽媽聯想力特別豐富,如果她的衣服沒有疊好,媽媽會聯想到學習學不好,由學習學不好又會聯想到考試考不好,考試考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學,以後只能去打工,繼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又牽扯到無辜的爸爸,將爸爸批評一頓,最後嚇得妹妹大哭。

看到這裡,太心疼這位女孩了,面對一位嘮叨型的媽媽,孩子真的會崩潰的。

你說過了嗎?我沒聽見!孩子的“失聰”是“嘮叨”出來的

01 父母的嘮叨,會失去孩子的傾聽

一項調查顯示,孩子最討厭父母的行為之一,就是嘮叨個沒完。

  • “快點去寫作業,不要磨蹭了。”
  • “早點睡覺,明天早點起床,要不然會遲到的!”
  • “又吃零食,跟你說過多少次了。”
  • “飯前要洗手,怎麼老是不記得!”......

這個場景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甚至習以為常。

面對父母無休止的嘮叨,多數孩子都會選擇性失聰,你說歸說,他左耳進右耳出,該幹啥還幹啥,讓媽媽更加抓狂。

你說過了嗎?我沒聽見!孩子的“失聰”是“嘮叨”出來的

有這樣一個實驗,科學家給測試者腦部連上核磁共振儀,給他們描述一件事情,觀察測試者腦部神經元的活動情況。

過一段時間,再重複講一遍剛才說過的事情,繼續觀察測試者腦部神經元活動情況。

不斷重複上述過程。

研究結果發現,對第一次接觸的新鮮事物,我們的大腦比較活躍,與此相關的腦部神經元會進行“活化”,其中一部分神經元是強活化,一部分神經元是弱活化。

但當第二次再接觸同一事物時,大腦原來區域的神經元活化程度明顯降低,而且強活化的神經元下達指令,阻止後面的弱活化神經元加入活化。

到試驗進行第三次、第四次,大腦的神經元活化程度越來越低,參與活化的神經元越來越少,直至基本對刺激沒有什麼反應。

可見,是我們大腦的生理結構和生理反應決定了對重複的事物越來越沒反應,越來越沒興趣,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對父母的嘮叨越來越感到厭煩,以至於左耳進右耳出,根本無法聽進去了。

你說過了嗎?我沒聽見!孩子的“失聰”是“嘮叨”出來的

02 父母嘮叨給孩子造成的影響

快樂教育創始人、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所說:“孩子有意見得不到及時交流,主要責任在於父母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或掌握不好溝通的火候,甚至有的父母認為對孩子嘮叨一頓就是溝通,結果自然是適得其反。”

父母們對一件事反覆嘮叨,出發點本是愛孩子,但其實帶給孩子的是這樣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

1.親子關係緊張,孩子產生逆反

有一個故事,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心理學上面被稱為是"超限效應"。

意思是說得越多,會使對方不耐煩,說服力會大打折扣。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應”。對孩子的教導或批評,父母儘量只說一遍。適度的語言刺激,才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父母的語言。

而父母出於“關心”孩子的角度,整天嘮叨個不停,孩子就會產生逆反與牴觸心理,你說的越多,他可能就越反感,甚至是你越不讓他乾的事情,他偏要幹,親子關係就這樣越來越緊張了。

你說過了嗎?我沒聽見!孩子的“失聰”是“嘮叨”出來的

2.扼殺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不停的嘮叨,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他們認為反正有人會提醒,便不會用心做事。而當問題出現以後,就會把責任推到家長身上。

表妹是一個喜歡嘮叨的人,大事小事都提醒孩子,包括早上叫起床,什麼時候完成作業,提醒睡覺......孩子沒有養成自主習慣,沒有責任感,遇到問題就會怨媽媽。

所以,長期被嘮叨的孩子,缺少責任感和獨立意識,變得懶惰、散漫,就算以後進入社會也會缺乏責任感。

3.讓孩子敏感自卑

嘮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不信任和帶有指責的表現,是父母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將自己的期望和不滿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

長此以往,父母的不自信就傳遞給孩子,孩子會產生不自信,不斷地處在自我懷疑的狀態中,敏感自卑的性格也會逐漸養成。

你說過了嗎?我沒聽見!孩子的“失聰”是“嘮叨”出來的

03 改掉嘮叨的習慣

由此可見,“嘮叨”的弊端多多,父母改變嘮叨的毛病很重要。

1.做一個耐心地傾聽者

蘇格拉底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隻耳朵,而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多聽,少說話。”

傾聽孩子,就是要從孩子的眼中看世界。

積極傾聽不僅讓孩子覺得他跟媽媽之間有一個良好的母子(女)關係,而且讓他知道,將來他遇到任何困難都是有人分擔的,有人接納的,凡事都可以跟媽媽說。

2.給孩子制定規則

生活習慣上的要求,我們可以用雙方共同制定規則來代替嘮叨,這樣更有利於改正一些壞習慣。孩子自己制定的規則,執行起來牴觸情緒也更小。契約精神也慢慢在制定和遵守規則的過程中培養了起來。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溝通成本就會越來越小,父母愛嘮叨的情況自然就會逐漸消失。孩子們必須成長為獨立個體,而我們的愛是放手,給他更多的自主權、發展空間,讓他自己去做選擇和判斷。

3.和孩子平等對話

嘮叨其實就是在不停地單向傳遞自己的想法。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嘮叨時,孩子在想著什麼?我們的想法,如果不能走進孩子心理,根本達不到改正行為的目的。與其不停地重複命令,不如好好向孩子講述自己的道理,順便也請孩子講講自己的想法。

即便坦誠平靜地溝通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好過用嘮叨建起你們之間圍牆,讓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互相尊重是良好關係的基石。換位思考,才能讓孩子更加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