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藏在父母“嘮叨”裡的孩子,他們的人生都怎麼樣了?

爸媽們請不要吝嗇對孩子充滿愛意的“嘮叨”,多陪孩子外出遊玩,帶孩子見識各種新奇的事物,一邊遊玩,一邊講解。旅行也是孩子學習知識和與父母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途徑。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擔任過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學科帶頭人,後晉升為專業技術二級警監。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對未成年人教育有獨特的見解,深受廣大父母認同。


在一次專題採訪中,李玫瑾教授談到兒童性格形成問題。

在解釋問題過程中,李玫瑾教授用了一系列真實案例來證明,孩子好性格的形成離不開父母的“嘮叨”。



這就讓不少家長納悶了,現在不是都說父母嘮叨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嗎?


而現在又來說孩子缺乏嘮叨反而不利於好性格的形成?

其實,李玫瑾教授所說的“嘮叨”並不是指大家理解的整天在孩子面前埋怨吐槽,而是讓父母儘可能多和孩子說說話。



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俗話說:“一歲看大,三歲看老”,寶寶在3歲以前就能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傾向,有些寶寶比較外向,總愛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和其他孩子玩;而有些寶寶則比較安靜、敏感,對社交容易產生牴觸,缺乏與同齡人交流的勇氣。



這種差異的產生,很多時候源自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

不難發現,身邊那些不太愛說話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不太愛“說話”。這裡並不是指基因遺傳的因素,而是指家長只是忙於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平時卻很少跟孩子講話。



也有部分家長認為,孩子還小,說太多他們也不一定能聽懂,乾脆省點力氣。

對此,李玫瑾教授的看法是這樣的:人最開始的三年,往往就是最無助的三年,需要依靠身邊的人去代替他完成維持生存的所有事情。除了日常的吃喝拉撒、洗身換衣以外,還需要足夠的關注和愛護,這樣才會從深層次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



對於年幼的寶寶來說,能時常看到家人的臉、聽到家人的聲音,特別是來自父母充滿愛的“嘮叨”,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被家人寵愛,自然就會有滿滿的安全感。

也許小寶寶還聽不懂大人說的話,但是他們能夠清晰感受到家人的情感。如果家人比較冷漠,或者爸媽吵架,小寶寶會感覺到不安和沮喪。


心理|藏在父母“嘮叨”裡的孩子,他們的人生都怎麼樣了?


媽媽們可能都深有體會,看著小床上的小寶貝,會不由自主地跟寶寶聊起天來,雖然小寶寶只會“嚶嚶”的回應著,整個聊天過程看上去似乎只是媽媽們一昧地“嘮嘮叨叨”,但是對於小寶寶來說,這是媽媽疼愛自己,照顧自己的最好的表現,是母愛自然萌生的舉動。

此時,爸媽們可千萬不要認為這種表現看上去很“傻”,其實這是父母建立與孩子之間信任和聯繫的重要一步。



父母的“嘮叨”,是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關鍵

科學研究表明,0-7歲的寶寶有著天才的語言能力,只要生活在某種語言的環境中,就能自然掌握並達到母語級別。


但並不是說,孩子歲數一到,自然會說話。最起碼,孩子要有可以表達的內容。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身體各方面都健康的寶寶,到了說話的年紀,也依然不會說話的原因。很多時候,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孩子們學會說話的能力,就藏在家人平時對他們看似“毫無意義”的嘮叨裡面。從家人的說話聲中,孩子不僅僅能感受到家人的情緒,還能學習到家人說話時發聲的技巧和表達技巧。


因此,如果在外面看到很早就學會講話的孩子,那麼他們身邊一定少不了“愛嘮叨”的家人;而說話晚的孩子,排除健康因素,也許身邊的家人平時很少跟孩子講話,或者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少。


尤其是現在上班族父母越來越多,不少爸媽會將年幼的寶寶交給老一輩人照顧,由於年代的限制,老一輩可能缺乏與寶寶交流溝通的意識,甚至會用玩具來代替自己照顧孩子。很多寶寶玩了一天玩具,都沒說過一句話,自然耽誤了提升語言能力的最好時機。


心理|藏在父母“嘮叨”裡的孩子,他們的人生都怎麼樣了?


除了語言能力以外,年幼時缺乏家人“嘮叨”的孩子,性格容易出現缺陷,進而影響人格的形成,最後影響接下來的一生。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她著手辦過不少犯罪案件,其中不少罪犯的犯罪動機和性格缺陷都能追溯到他們的童年時期性格形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言語表達是人在社會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語表達的人,往往在人際關係上、在社會活動中都表現得較為消極,甚至出現口訥、語遲、自卑等。這種人在需要與人交流或溝通時往往會有障礙。


心理|藏在父母“嘮叨”裡的孩子,他們的人生都怎麼樣了?


當這種障礙如果再伴隨其他方面的缺陷,如貧困、長相差、身材不好、能力弱……他就會自怨自賤,進而出現退縮性的心理障礙,出現更加內向、出現幻想,嚴重者還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心理變態問題。

例如當年轟動全國的馬加爵殺害舍友案件,以及藥家駕車故意殺人事件當中都隱藏著類似的心理。


心理|藏在父母“嘮叨”裡的孩子,他們的人生都怎麼樣了?


因此,爸媽們可不要再認為說寶寶說話的能力長大了就會自己掌握,其實年幼的時候就已經確定好未來性格的雛形,年幼時期的語言障礙有可能會導致成年以後的心理障礙和社交障礙,直接影響孩子的終身。


心理|藏在父母“嘮叨”裡的孩子,他們的人生都怎麼樣了?


如果爸媽發現孩子開始與玩具說話,或者和寵物說悄悄話等,說明家人和孩子的交流時間不足,孩子特別想跟人說話時,身邊卻沒有可以說話的人,就會和自己身邊的玩具聊天。



這時候父母必須要注意,寶寶和玩具聊天,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想說話的慾望,但玩具本身沒有生命和意識,無法給予寶寶正常的回應,長期以來,寶寶只能自言自語,逐漸喪失與人溝通的能力。


教會寶寶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想法


做好心理準備,語言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漫長且不斷重複的過程。語言需要不斷重複記憶,才會在孩子的腦海裡產生聯結,孩子才會用學到的文字、句子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兒歌、詩歌這些結合兒童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而創造的語言文本,多讀一些,還能提高寶寶的思維能力。兒歌一般說來比較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記憶起來比較容易。媽媽可以採用自己讀一遍寶寶讀一遍的形式,重複幾次後,寶寶就有了初步的記憶。接下來每天重複讀,寶寶自然而然就記住了。


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家就是寶寶學習語言最好的地方,而家人則是孩子語言教育的啟蒙老師。日常生活中,家人和寶寶說話是培養寶寶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心理|藏在父母“嘮叨”裡的孩子,他們的人生都怎麼樣了?


父母和寶寶說話時,要做到放慢語速,口齒清楚,聲調溫和親切,不可用嚴厲的聲調對寶寶說話,更不要恐嚇寶寶,說些寶寶妒忌的話或者在寶寶面前講他人的壞話;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和寶寶交流過程中,要多用積極鼓勵性的語言,避免使用消極的、負面性的語言,儘量多用提問的方式跟寶寶說話,少用命令的方式叫寶寶去做事。



語言對寶寶的行為有強化作用,對好的行為,父母要多講、多鼓勵,對不好的行為,要儘量淡化,最好是少議論,或是從其他角度、從積極的方面和寶寶進行溝通。


鼓勵孩子多和同齡人交流


寶寶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大腦需要不斷地思考“說什麼”、“怎麼說”,在快速組織語言的過程中能夠學會分析、綜合、演繹、歸納等最基本的思維方法,思考的敏捷性和邏輯性會同步得到提高,進而促進大腦的發育與語言的發展。



因此平時忙於工作的爸媽們需要好好回想一下,最近有和小寶貝聊過天嗎?平時有多跟孩子說話嗎?

雖然每天都能見到孩子,但是回到家時總是看到孩子熟睡的身影,一週裡面與孩子說話的時間不到1小時。對於孩子來說,再多好玩的玩具,都比不上父母的陪伴,能和父母一起聊天,或者聽父母講話,都是一種享受與學習的過程。



父母的每一句嘮叨裡面,都隱藏著對孩子的愛與關懷,也隱藏了孩子未來對生活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