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為什麼對孩子沒用了?

01


在一次手工課堂間隙,一位13歲的小美眉和我相談甚歡。


她剛升初中,言語中果斷和小學生們以及小學生活劃清界限,一副要在青春道路上大步向前的神采。


她揚揚眉毛,小得意地對我說:“阿姨,我已對我媽百年不變的嘮叨,開啟了自動屏蔽。


“嗯?”“她叨叨的那些,我選擇性收聽。點點頭,她shut up(閉嘴)了,我該幹嘛幹嘛。”


“她都說你什麼呀?”


“懶,慢,不認真。努力一點,快一點,仔細一點。根本沒用,能改早就改啦。現在我選擇聽不見。哈哈。”


嘮叨,為什麼對孩子沒用了?


02


如果一位病人說“好痛苦,醫生,我學習怎麼進步?”


醫生答“你懶惰。藥方就是努力。”你覺得這方法如何?


看到孩子做事情磨蹭了,貼一標籤“慢”,開一簡單處方“快一點啊!”


看到孩子做作業不認真了,貼一標籤“馬虎”,開一簡單處方“仔細點啊!”


卻不知,嘮叨和蔬菜一樣,是有保鮮期的。


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認為,孩子對大人的嘮叨,會選擇性耳聾。


長大了的孩子發現,可以對“噪音”真的可以選擇“自動屏蔽”。


任她叨叨千遍,我自巋然不動。


03


小美眉舉了個例子:媽媽從她小學五年級開始,經常批評她英語單詞拼寫錯的多,因為她懶,不好好背誦。


她有點委屈,因為自己和其他同學一樣,按照老師要求寫的英語作業。幾次循環以後,她索性寫單詞也不用心了,反正媽媽認定她“懶”造成的。


我和她簡單聊了下記單詞方法,比如按音節拼讀、思維導圖合併相似詞根,她還是挺感興趣的,說“好玩,好玩,這些方法可以試試呀。”


我又問她一句“如果每次比上次拼寫單詞少一個錯誤,是不是很開心?”


“不用被扣懶帽,還能看到進步,肯定很爽啊。”


當我們給孩子不良行為,簡單粗暴貼上了人格的負面標籤,短時間內,孩子可能會按照家長的指令,表面上按照期望看似快了一點、仔細了一點。


但內心深層次,他有可能抗拒你對他的控制和干涉行為的。


就長期效果而言,容易加深孩子的愧疚、無力感或者直接放棄某方面的努力。


嘮叨,為什麼對孩子沒用了?


04


在孩子步入學校生活後,溫柔媽媽的配置好像自動重裝了:正義凜然、目光犀利、隨時監督。


有些媽媽們潛意識裡認為,如果不指出孩子的錯誤,就是“不負責任”的媽媽。


傳統思維裡,我們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誤區,遺憾的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太多機會接受過相關的指導和訓練。


如果自己不覺察,很容易複製老路用到孩子身上而不自知。


直到很多媽媽在孩子青春期時,開始痛苦地發現,孩子的心門怎麼對自己關閉了?才猛然覺醒或照樣指責的道路上一路高歌。


且慢,讓我們也記得,多問幾個為什麼吧。


05


學習懶惰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覺得課程難?還是太簡單?不感興趣?


做事磨蹭呢?


是彼此對時間的理解不同,孩子的“心理時間”和自己當下專注做的事情相關,而媽媽是否只看到成人理解的“客觀時間”?


還是因為精細動作不夠協調,而媽媽等不及了著急催促?


寫作業不認真?是專注力不夠?容易分神?


外部環境是否安靜,有無干擾?


問到這裡,媽媽的心沒那麼焦慮了,開始把問題的焦點具化,開始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改進的具體方案。


當我們不再只心急火燎而空洞地說“快一點、仔細點啊”,自己先靜下心,幫助孩子分析真正的原因,再把目標具化,堅信每天進步一點點。


希望孩子不再只想著對媽媽開啟“屏蔽”功能,而是把心打開,把自己的困惑、迷茫說給你聽,因為你懂得,你願意和他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他並肩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