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嘮叨」,對孩子真的不好嗎?

曾經有位德國皇帝,他特別好奇,在孩子出生以後,如果沒有任何人跟他講話,那他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會是什麼呢?

於是,他做了一個實驗,讓侍從把一些剛出生的嬰兒抱到皇宮,每天給他們吃好喝好,但是不準任何人跟嬰兒講話,與嬰兒的身體接觸也是不允許的,而且每日負責照顧嬰兒飲食的侍從還要戴上遮住表情的面具。
媽媽的“嘮叨”,對孩子真的不好嗎?

當這位德國皇帝自以為設計了一個完美的實驗,正在滿心期待結果時,卻發現:

嬰兒全部都死掉了。

失去了聲音,失去了和外界的一切接觸,可憐的嬰兒陷入了一個精神的黑洞,對世界毫無概念。精神的匱乏,比物質更加可怕。即便有錦衣玉食,他也是無法生存的。

許多年輕的女性,初為人母時,常常困惑於如何與孩子相處:

“我對孩子講話,他能聽懂嗎?”

“我對孩子說話太多了,是不是不好?”

“孩子有需要的時候,我再跟他交流,這樣就可以了吧?”
媽媽的“嘮叨”,對孩子真的不好嗎?

一些學者曾經對嬰兒的心理容量做過研究。心理容量是指孩子耐受挫折的能力,心理容量越大,他的社交能力就越強,社會適應程度也更好。

心理容量從何而來呢?

研究發現,媽媽的心理容量大,孩子的心理容量往往也大;另外,媽媽愛嘮叨的話,孩子的心理容量可能也比較大。

有些媽媽和孩子在一起時,總是不停地說話,這就是嘮叨,但是這種嘮叨對於嬰兒的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媽媽的“嘮叨”,對孩子真的不好嗎?

孩子尚未掌握語言,仍處於前語言期時,媽媽一直對孩子說話,“你的腳好醜呀”,“你長得好漂亮呀”,“寶寶,你放屁啦”,“你是不是想跟媽媽玩呀”……儘管媽媽說的話具有內在的邏輯,但是嬰兒聽到的並不是內容,而更多的是形式,這包括媽媽溫柔的語氣。

請不要對嬰兒默不作聲。

既然說話如此重要,是不是說,媽媽只要一刻不停地對嬰兒講話,就萬無一失了?

答案是否定的。媽媽與嬰兒的對話,與成人之間說話的方式有很大不同。

成人之間講話,往往是說話的持續時間長,停頓時間短。媽媽跟嬰兒說話時,說話時間要短,停頓時間要長,使用簡單的句子結構,最好直接用主謂賓。

“你好漂亮啊!”

“你好白呀!”

“你放屁啦!”
媽媽的“嘮叨”,對孩子真的不好嗎?

嬰兒在前語言期時,雖然還不會講話,但是卻不是沒有語言的,他已經在和媽媽發生“對話”。遇上一個善於“嘮叨”的媽媽,孩子一旦會講話,通常就會說的很順暢。

另外,媽媽對孩子說話時,還要掌握一定的節奏,不要變成一個特別饒舌的媽媽。比如說,媽媽問孩子,“寶寶,你漂亮嗎?”媽媽停頓一會兒,假想嬰兒在回答自己,然後媽媽說,“你當然漂亮啦!”

停頓和等待的過程中,媽媽在內心想象嬰兒在和自己發生對話,彷彿嬰兒回答了自己的問題。這意味著,媽媽講話時,常常是需要停頓的,好像孩子真的在回答我們。

嬰兒需要與外界交流,同時也需要一個穩定的照顧者。

心理學家斯皮茨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嬰兒觀察實驗,實驗組中嬰兒的母親都是犯了罪的人,她們給孩子餵了三個月奶,陪伴了孩子三個月之後,就不得不回去繼續坐牢了。控制組的嬰兒則被穩定的照顧者一直餵奶到六個月。

沒想到,實驗組的母親離開後,這些孩子就停在三個月的狀態不再發展了,甚至還有退行的跡象。可是,控制組的孩子卻一直髮展的很好。

也許,在孩子生命的早期,三個月的分離就足以留下終身難以恢復的分離創傷。

穩定的照顧者,對於孩子性格的形成十分關鍵。七歲之前,我們都建議有一個主要的照顧者,而且是穩定的照顧者。當然,這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你的家人可以幫忙,你也可以請月嫂,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主要的照顧者需要是穩定的。如此,你的後半生大概可以過得比較平靜了。

愛,是孩子成長中最不可或缺的營養。你的冷漠,也許會害死他。
媽媽的“嘮叨”,對孩子真的不好嗎?


​對於媽媽的“嘮叨”這件事,你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看看有多少人和你的是一樣的!如果你覺得準的記得給小編一個贊哦!謝謝大家的觀看!也可以轉發和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