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是最不負責的關心

一提到“嘮叨”這個詞,大家都會直接和“媽媽”“妻子”這兩個角色聯繫起來,的確,女人的表達慾望比男人更強。據統計,男人一天只能說3000字左右,而女人卻能毫不費力說出8000字。但

一個家庭中,如果女人過於嘮叨,對其他家庭成員都是場災難!

“嘮叨”真的是媽媽們的通病,堅果也不例外。今天帶兒子出門散步,聽見旁邊一位媽媽不停的對1歲多的孩子說“寶寶,你慢點哦!這個不是吃的東西。你想去那邊是嗎?哦!你在看小蟲子是不是?小心點,別摔跤,摔跤會很疼!我們去那邊吧,那裡有花....”堅果在她身旁待了兩分鐘,這位媽媽完全沒有停頓過,作為一名旁聽的路人,堅果有種被吞沒的感覺,好像馬上要窒息了

“嘮叨”是最不負責的關心

回憶了平時和兒子相處時的場景,那位媽媽說的話,不正是平日裡自己對孩子說的嗎!就連語調和語速都差不多,天哪!真難想象孩子們是何感受!

“嘮叨”似乎成了媽媽們的常態,一件事反覆提醒,重要的話說好幾篇。可是這樣真的是關心孩子嗎

有些看似平常的小叮嚀,可以瞬間讓孩子爆發。

堅果有位朋友,她的孩子已經七歲了,這位朋友是位非常細心、周到的媽媽,有次聊天,她抱怨道:“孩子越大越難伺候了,有時候明明是好意提醒他,他還不領情。”

原來是因為孩子上學出門前,她怕孩子忘帶東西,一會兒問有沒有帶書,一會問有沒有準備聽寫用的本子,就這樣挨個問了個遍,把孩子問得煩了,以發脾氣來表達抗議。

看似朋友是在關心孩子,可這樣沒完的嘮叨實際是在表達她自己的焦慮,還有對孩子自理能力的不信任。

“嘮叨”是最不負責的關心

堅果非常提倡孫瑞雪老師“愛與自由”的教育,但“嘮叨”卻是愛與自由教育的硬傷,它裹著愛的外衣,如此自然的存在,對孩子的傷害悄無聲息,人們很難意識到它的危害,或許還真的把它當做是“愛”。

作為一名媽媽,當我意識到“嘮叨”的危害時,才發現生活中它無處不在。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電視,兒子自己在房間玩,過了一會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看電視把孩子忽略了,內心有一丁點愧疚,跑到孩子房間,“寶貝,你在幹什麼呢!在看卡片啊,哇!好認真啊!這個是什麼?那個呢!媽媽上次告訴過你的呀,你再想想.....”結果孩子把卡片一扔,走了,不玩了。

現在想想這並不是在關注孩子,而是打擾他,原本他能夠安安靜靜的去看,去思考,而我一頓“嘮叨”後,打亂了孩子原本的思路。

“嘮叨”是最不負責的關心

對孩子說的越多,重複的越多,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情緒。這裡給大家普及個心理知識,叫做“超限效應”。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這就是指當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交流都是無意識的,嘮叨說教只是我們自以為關心孩子的方式,似乎說的越多就表示越關心孩子。但事實上,“嘮叨”只是釋放大人自身的焦慮,通過“焦慮”傳達給孩子的更多的是“不信任”和“質疑”,這無疑是對孩子自我能力的一種“貶低”

破壞孩子自主感最快的方式就是“嘮叨”、“命令”和“指責”。父母們如何避免呢:

1. 細心觀察,點到即止。

當你感覺孩子要犯錯,想叮囑孩子時,不妨先觀察孩子會怎麼做,有時候我們的擔憂也許是多餘的。如果真的想要囑咐孩子,請點到即止,不要反覆、重複。當提醒不再時,孩子自己便會樹立起警覺性,慢慢走向獨立。

清醒的有察覺的去愛孩子,而不是下意識的無知覺的愛!

“嘮叨”是最不負責的關心

2. 給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

當你感到非常焦躁,憂慮的時候,請自己找到發洩情緒,疏導壓力的出口,可以去運動、健身、也可以去讀書、看電影,但唯獨不要“嘮叨”孩子。

3. 學會放手,信任孩子。

我們總說要孩子獨立,但獨立的孩子絕不是被“嘮叨”出來的,父母們要學會放手,即便知道孩子會受挫,會吃虧,也要讓他自己去經歷,去體驗。要相信孩子,只有他自己從失敗的體驗中總結得出的經驗,才是他成長最寶貴的財富。

好的父母是會與孩子一同成長,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教育方面的問題,然後努力去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