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吳謝宇為何要弒母?目前不能認同是“原生家庭”導致的

作者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25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引自 | “反社會”部分專業資料引自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Kishgal 譯自Temma Ehrenfeld(《新聞週刊》的助理編輯,目前是紐約的一名科學作家)科普作品《不要再說自己是“反社會”》一文,正文不再註明。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禾沐

聯繫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email protected]


1

在逃亡三年後,北大弒母案的嫌疑人吳謝宇終於歸案,警方對他的訊問正緊鑼密鼓地展開。

在“津津樂道”他的逃亡生活之後,大家都很想知道那個困惑很多人的問題:

到底發生了什麼,以至於他會痛下殺手,殺害“和他關係挺不錯”的母親?

據報道,經過審訊,他本人已經承認殺害母親的事實,但是對於殺人動機等公眾關切的核心問題,他依然避而不談。

正主不給答案,那麼,留下的空白只能由猜測填補了。而猜測比較集中在這兩個方面:

1、認為吳謝宇有“反社會人格”。

2、認為吳謝宇的原生家庭出了嚴重的問題導致。

我認為,以目前的資料下這兩個推斷,都有點為時過早。

為何我這麼說?

2

首先,我認為吳謝宇的行為表現和“反社會人格”其實有很大差距。

什麼是“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人格障礙的一種,也是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在發達國家患病率為4%左右,在我國比例多少暫無公開數據顯示。

這類人往往無視法律和社會規範,無視親情、友情和愛情,也無法體會他人的痛苦,他們對暴力、破壞情有獨鍾。

英劇《神探夏洛克》中的超級反派人物,“莫娘”莫里亞蒂就是典型的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

然而,如果你認為反社會人格障礙就和“莫娘”一樣,以殺人狂魔為典型特徵,就錯了。其實,並非所有反社會人格都會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有些甚至不會表現出暴力行為,比如對身邊所有人包括孩子和老婆都漠不關心的爸爸,一心往上爬、殘酷打壓所有“潛在”競爭對手的企業精英,都可能屬於“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的核心特徵,不是殺人,而是缺乏良知,不會為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後果產生內疚感,他們也無法愛人,不會對他人產生積極感情。


北大吳謝宇為何要弒母?目前不能認同是“原生家庭”導致的

吳謝宇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母親,這一行徑令人錯愕,也就很容易被人誤以為就是“反社會人格”,但是通過媒體報道,你會發現,他在看守所寫自白書的時候還“痛哭流涕”,他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是一個對他人不關心,缺乏良知的人。

這是事發後,與他接觸過的人對他的評價:

情緒穩定,從沒和任何人起爭執或發生衝突。

性格穩重,說話很顧及他人感受,相處起來舒服。

平和謙虛,不是那種覺得自己很厲害的人。

人緣極好,熱心助人,對待同學一視同仁。

暖男,熱心幫忙,對同學朋友都很照顧。

案發後,往往是“落井下石”的時候,但是這些與他接觸過的人,都得出了這樣比較一致的“好評”,應該是比較可信的——從關鍵詞“情緒穩定”、“能顧及他人的感受”、“謙虛”、“熱心助人”中,我找不到有“反社會人格”的感覺。

3

再看看,一般什麼樣的人會發展為“反社會人格”。

人格障礙一般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導致,遺傳因素我們不好說,需要做腦部ct掃描,環境因素主要是成長經歷。

一般來說,“反社會人格”的成長經歷有這樣幾個特點:

1、父母有類似的情況。

如果父親(或母親)酗酒或者患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那麼子女出現反社會人格的可能將會增加,而且更容易出現終身的犯罪、衝動、煩躁和缺乏同情心等狀況。

吳謝宇的父母也是別人口中為人口碑相當不錯的人,這點可以排除。

2、幼年時就有品行問題。

“反社會人格”在年幼時就已經有所表現,比如男孩會有縱火或虐待動物等行為。女孩也可能有反社會的特徵,但反社會人格障礙在男性中要普遍得多。

在童年期,破壞規則的行為常被稱作“品行障礙”。品行障礙出現的越早、越嚴重,這個孩子未來患上反社會人格的可能就越大。

根據媒體報道,吳謝宇的幼年沒有出現這樣的問題。


北大吳謝宇為何要弒母?目前不能認同是“原生家庭”導致的

3、家庭環境充滿衝突。

據報道,吳家整體比較和諧,除了母親對孩子要求比較高一點,並沒有特別的矛盾衝突。

4、在不同撫養環境下,“反社會人格”的不同表現。

如果出身在窮苦人家的,他們最終會被寄養或收養,甚至進入孤兒院這類集體環境中。他們會失學、加入黑社會團體甚至吸毒,最終這些記錄會迫使他們失業、更加貧窮、甚至無家可歸,如同陷入詛咒的輪迴。他們會無視法律、謊話連篇,他們打架、攻擊他人甚至家暴,他們酒駕,並且經常失業。最終,因為魯莽行事,他們會身陷囹圄,甚至死亡。

如果在童年時期獲得了很好的撫養,他們可能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取得成功。只要他們願意,他們可以成為機智而迷人的人。他們自命不凡,懂得操縱人心,而且善於巧妙地運用情感掩飾自己的目的。但是,當他們處於憤怒狀態或是表露出傲慢情緒時,則會有截然相反情況發生。

吳謝宇的整個成長環境,應該說還是得到了比較好的照料,他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時,他也是別人心中的“神”。這點好像有點相似。但是,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再怎麼偽裝,都會有處於憤怒的可能,要知道吳謝宇是一個沒有怎麼和別人發生過沖突的人,“反社會人格”在別人得罪他們的時候,是會狠狠反擊的,這點在吳謝宇身上並沒有足夠的資料證明。

所以,就其成長經歷來看,我實在是看不出吳謝宇具有“反社會人格”的特徵。


北大吳謝宇為何要弒母?目前不能認同是“原生家庭”導致的


這裡順便科普一下“反社會人格”的一些關鍵信息,也供感興趣的朋友參考:

1、反社會型人格往往是終生的,他們不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也不會為傷害過的人表現出絲毫的同情或是愧疚。如果你因此向他抗議,你甚至會受到反擊,這種反擊小到批評指責,大到打擊報復,都有可能。

2、比反社會型人格更極端的行為表現通常被稱作“社會病態”或“精神變態”。稍弱一些的反社會型人格,或者更精於計算的人群則被稱為“自戀型”。對於上述三類人,最基礎的共性則是:他們都很冷血

根據斯坦頓·薩梅洛(Stanton Samenow,臨床心理學家、《犯罪心理分析(Inside the Criminal Mind)》的作者)的研究,自戀型和反社會型人格的個體間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自戀型的個體不會在違法時被抓個現行。

3、對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目前沒有可靠的治療手段

。直到2014年才出現了第一例成功的治療,是在英國的一個高安全級別的監獄中,使用氯氮平(一種抗精神疾病的藥物)令一名男性的疾病症狀減輕了。

4、另一個事實是,患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人很少會主動尋求治療

4

很多人說,吳謝宇沒有“反社會”,只是在“反”他的母親——就是他的原生家庭導致他最終走向了“弒母”的悲劇。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2019年的三、四月,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這句話成為網絡熱帖。今年以來,因為熱播電視劇《都挺好》,許多人再次關注起原生家庭問題。原生家庭,也是這幾年討論熱度非常高的心理類話題。

從家庭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的原生家庭,也就是一個人從0歲到18歲,這個人格成長最關鍵的年齡段所生長的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不管你是否承認,原生家庭的影響往往是終其一生的。

所以,要說一個人成年後的一些行為表現與原生家庭無關,不可能。


北大吳謝宇為何要弒母?目前不能認同是“原生家庭”導致的

但是,必須指出一點,從邏輯上,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不能說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其成長髮展有關聯,就認為原生家庭需要為他所有的作為埋單。

不管是談論吳謝宇案還是其他的事情,一切以原生家庭的話題討論,都不能不重視這一分別,並謹慎地分辨原生家庭到底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否則,如果所有的問題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都需要原生家庭為此負責,變成“原生家庭原罪”,不僅失之偏頗,與事實不符,而且會讓為人父母者揹負過於沉重的教養壓力,也會限制當事人的自主改變的空間,極易引起“一切歸咎於父母”的自我放棄。

事發後,有不少網友直指吳謝宇的原生家庭,甚至直指吳母本人造成了吳謝宇有這樣的結局,主要是認為:

1、吳謝宇與吳母的關係已經破裂。

2、吳母對吳謝宇的控制慾,導致吳的反抗。

我認為,上面的結論,目前還沒辦法作出。

為何這麼說?我用吳謝宇的母親和《都挺好》中蘇母做對比來分析,便於大家理解。


北大吳謝宇為何要弒母?目前不能認同是“原生家庭”導致的

1、與母親關係惡化不是“弒母”的理由。

吳謝宇和蘇明玉兩個人,誰更像會“弒母”的人?

我想都會認為是蘇明玉。

蘇母“重男輕女”,長期“虐待”蘇明玉,蘇明玉有考上清華的才幹,硬是不讓她上,反觀吳謝宇的母親,對其很寶貝,被殺前一天,還在跟鄰居“抱怨”兒子太瘦了,需要給他補補。

兩相比較,你說蘇明玉會去“弒母”,比吳謝宇會去“弒母”更站得住腳。但是,人家蘇明玉和母親關係再不好,她做的選擇也是“與父母斷絕關係”,不再回家。

是的,這恐怕更符合一個與母親關係惡化的子女會採取的“正常做法”。吳謝宇哪怕再恨母親,也不用把母親殺掉,直接走人就可以了,為何一定要殺掉她呢?


北大吳謝宇為何要弒母?目前不能認同是“原生家庭”導致的

2、同理,母親的強勢、控制造成子女長期生活在壓抑環境中,也不是“弒母”的必然理由。

談到“控制性母親”,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個新詞語,稱之為“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指那種把某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父母的稱呼,因為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直升機父母”有的在生活上過度操心,有的在教育上過度干預,還有的在營養方面過度關注。我覺得用這個詞很形象地說明了“控制性父母”的特點。

其實,“控制性父母”是很容易引起中國網友共鳴的。不知道為何,在中國家庭中,“控制性母親”很多見,有太多沒有自己生活,天天就圍繞著孩子的媽,把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全寄託在孩子身上。當然,因為父母什麼都要管,給子女的感受就是生活得比較壓抑。


北大吳謝宇為何要弒母?目前不能認同是“原生家庭”導致的

這當然並不是什麼好的教養方式,對於順從的子女來說,就很容易變成蘇明成、蘇明哲那種比較唯唯諾諾的“媽寶”,遇到事情扛不起責任。對於不那麼順從的子女來說,長大後就容易變成蘇明玉那種也是“控制性”咄咄逼人的復刻版,基本上不太會發展成“弒母”。

不能因為說這是一種需要改進的教養方式,就認為“控制性父母”最終會導致子女反要“弒母”,這是非常嚇人的推論,

會讓很多家長陷入不敢管教子女的尷尬境地,因為到底怎麼定義“控制”合適的尺度,其實是很主觀的一件事,你又怎麼知道你認為的“合適”,在另一方看來是很“過分”的呢

事實上,全國在“控制性父母”教養環境中長大的子女何其多,其中絕大多數還是健康長大成人。即便受到父母“控制”,生活得比較壓抑,甚至挺痛苦的子女,更多表現出來的是無奈,絕不是“快意恩仇”。

當然,反抗“控制”,也有很多方法,也不需要殺了父母。

講到這裡,恰恰吳謝宇是最不需要通過殺人來“反抗”的。他“弒母”的那年,即將畢業,踏入社會,有比較好的專業背景,能夠賺取很高的收入,經濟獨立、生活獨立是反抗“控制”的重要因素。他比許多人都更有資本逃離所謂悲催的“原生家庭”。如果確實如網友猜測的那樣,他確實在這個家庭中那麼壓抑的話,我實在看不出,在這個節點上,有什麼緊迫性需要殺了母親?

我想補充一句,舉凡重大的社會事件當事人,媒體和輿論現在動不動都比較輕易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人的原生家庭有問題,他們的家人也需要甚至要為當事人的所作所為負上很大責任。”

當然,把原生家庭聯繫起來是容易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脫胎於原生家庭,但是,試想一下,有哪個父母會花20多年時間,專門把子女培養成殺人犯的呢?


北大吳謝宇為何要弒母?目前不能認同是“原生家庭”導致的

輕易就把問題的主因歸於原生家庭,並把父母看成真正的“罪魁禍首”,看起來簡單,其實很可能是個草率的表現,也會讓許多父母“手足無措”。

5

關於吳謝宇案,真相是什麼,目前除了當事人,沒人說得清楚。

當然,我個人判斷,原生家庭可能依然需要為他的悲劇負上很大的責任。不是他的父母對他有什麼不好,而是這個家庭所不可迴避的悲劇宿命,那就是吳謝宇可能有遺傳性的精神病。

事實上,據媒體報道,吳謝宇的一個姑姑目前就住在精神病院,而且在他的家族裡,還不止一個人患有精神疾病。

他是有精神病家族遺傳史的。

如果“反社會”、“原生家庭”等原因被排除之後,這就一個很有可能的緣由。


北大吳謝宇為何要弒母?目前不能認同是“原生家庭”導致的

我不敢肯定的說,他一定就是有精神病,就是精神病導致他做出這樣的行為。但是,如果他是精神病,他做出這樣的行為,反倒是比較好解釋了:

因為,那個在別人看來很愛他的母親,可能在精神病患者看來,就是“妖魔鬼怪”,“被害妄想”是許多精神病都會有的特質,在發病階段,他們是有可能想“除之而後快”的。

事實上,一些常人上無法理解的行為,如果從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看,反倒就比較容易“守得雲開見月明”。

只是,我們更願意相信,事情總是“事出有因”,應該會有多麼複雜的背景,要麼是這個人的性格有問題,比如“反社會”,要麼是這個人的家庭有問題,不會就是一個精神病人的“妄想”那麼簡單。

我呼籲,不管吳謝宇本人是否提出這樣的訴求,律師一定要為他申請一下精神鑑定。不要讓吳謝宇沒有經過精神鑑定就處以死刑。不管他經過鑑定的結果如何,既然他有精神病家族遺傳史,都有必要搞清楚這一點。這對如何改進精神病防治工作,對有精神病家族遺傳史的家庭提高警惕,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悲劇具有重要意義。

這不僅是對吳本人負責,對已經離去的吳母負責,更重要的是給社會大眾的一個交代,也避免讓“原生家庭”成為所有問題的“背鍋俠”。

逝者安息。

北大吳謝宇為何要弒母?目前不能認同是“原生家庭”導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