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吴谢宇为何要弑母?目前不能认同是“原生家庭”导致的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引自 | “反社会”部分专业资料引自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Kishgal 译自Temma Ehrenfeld(《新闻周刊》的助理编辑,目前是纽约的一名科学作家)科普作品《不要再说自己是“反社会”》一文,正文不再注明。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禾沐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email protected]


1

在逃亡三年后,北大弑母案的嫌疑人吴谢宇终于归案,警方对他的讯问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在“津津乐道”他的逃亡生活之后,大家都很想知道那个困惑很多人的问题:

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他会痛下杀手,杀害“和他关系挺不错”的母亲?

据报道,经过审讯,他本人已经承认杀害母亲的事实,但是对于杀人动机等公众关切的核心问题,他依然避而不谈。

正主不给答案,那么,留下的空白只能由猜测填补了。而猜测比较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1、认为吴谢宇有“反社会人格”。

2、认为吴谢宇的原生家庭出了严重的问题导致。

我认为,以目前的资料下这两个推断,都有点为时过早。

为何我这么说?

2

首先,我认为吴谢宇的行为表现和“反社会人格”其实有很大差距。

什么是“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人格障碍的一种,也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在发达国家患病率为4%左右,在我国比例多少暂无公开数据显示。

这类人往往无视法律和社会规范,无视亲情、友情和爱情,也无法体会他人的痛苦,他们对暴力、破坏情有独钟。

英剧《神探夏洛克》中的超级反派人物,“莫娘”莫里亚蒂就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

然而,如果你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就和“莫娘”一样,以杀人狂魔为典型特征,就错了。其实,并非所有反社会人格都会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有些甚至不会表现出暴力行为,比如对身边所有人包括孩子和老婆都漠不关心的爸爸,一心往上爬、残酷打压所有“潜在”竞争对手的企业精英,都可能属于“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的核心特征,不是杀人,而是缺乏良知,不会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产生内疚感,他们也无法爱人,不会对他人产生积极感情。


北大吴谢宇为何要弑母?目前不能认同是“原生家庭”导致的

吴谢宇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这一行径令人错愕,也就很容易被人误以为就是“反社会人格”,但是通过媒体报道,你会发现,他在看守所写自白书的时候还“痛哭流涕”,他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是一个对他人不关心,缺乏良知的人。

这是事发后,与他接触过的人对他的评价:

情绪稳定,从没和任何人起争执或发生冲突。

性格稳重,说话很顾及他人感受,相处起来舒服。

平和谦虚,不是那种觉得自己很厉害的人。

人缘极好,热心助人,对待同学一视同仁。

暖男,热心帮忙,对同学朋友都很照顾。

案发后,往往是“落井下石”的时候,但是这些与他接触过的人,都得出了这样比较一致的“好评”,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从关键词“情绪稳定”、“能顾及他人的感受”、“谦虚”、“热心助人”中,我找不到有“反社会人格”的感觉。

3

再看看,一般什么样的人会发展为“反社会人格”。

人格障碍一般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遗传因素我们不好说,需要做脑部ct扫描,环境因素主要是成长经历。

一般来说,“反社会人格”的成长经历有这样几个特点:

1、父母有类似的情况。

如果父亲(或母亲)酗酒或者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那么子女出现反社会人格的可能将会增加,而且更容易出现终身的犯罪、冲动、烦躁和缺乏同情心等状况。

吴谢宇的父母也是别人口中为人口碑相当不错的人,这点可以排除。

2、幼年时就有品行问题。

“反社会人格”在年幼时就已经有所表现,比如男孩会有纵火或虐待动物等行为。女孩也可能有反社会的特征,但反社会人格障碍在男性中要普遍得多。

在童年期,破坏规则的行为常被称作“品行障碍”。品行障碍出现的越早、越严重,这个孩子未来患上反社会人格的可能就越大。

根据媒体报道,吴谢宇的幼年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


北大吴谢宇为何要弑母?目前不能认同是“原生家庭”导致的

3、家庭环境充满冲突。

据报道,吴家整体比较和谐,除了母亲对孩子要求比较高一点,并没有特别的矛盾冲突。

4、在不同抚养环境下,“反社会人格”的不同表现。

如果出身在穷苦人家的,他们最终会被寄养或收养,甚至进入孤儿院这类集体环境中。他们会失学、加入黑社会团体甚至吸毒,最终这些记录会迫使他们失业、更加贫穷、甚至无家可归,如同陷入诅咒的轮回。他们会无视法律、谎话连篇,他们打架、攻击他人甚至家暴,他们酒驾,并且经常失业。最终,因为鲁莽行事,他们会身陷囹圄,甚至死亡。

如果在童年时期获得了很好的抚养,他们可能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功。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成为机智而迷人的人。他们自命不凡,懂得操纵人心,而且善于巧妙地运用情感掩饰自己的目的。但是,当他们处于愤怒状态或是表露出傲慢情绪时,则会有截然相反情况发生。

吴谢宇的整个成长环境,应该说还是得到了比较好的照料,他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他也是别人心中的“神”。这点好像有点相似。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再怎么伪装,都会有处于愤怒的可能,要知道吴谢宇是一个没有怎么和别人发生过冲突的人,“反社会人格”在别人得罪他们的时候,是会狠狠反击的,这点在吴谢宇身上并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

所以,就其成长经历来看,我实在是看不出吴谢宇具有“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北大吴谢宇为何要弑母?目前不能认同是“原生家庭”导致的


这里顺便科普一下“反社会人格”的一些关键信息,也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1、反社会型人格往往是终生的,他们不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也不会为伤害过的人表现出丝毫的同情或是愧疚。如果你因此向他抗议,你甚至会受到反击,这种反击小到批评指责,大到打击报复,都有可能。

2、比反社会型人格更极端的行为表现通常被称作“社会病态”或“精神变态”。稍弱一些的反社会型人格,或者更精于计算的人群则被称为“自恋型”。对于上述三类人,最基础的共性则是:他们都很冷血

根据斯坦顿·萨梅洛(Stanton Samenow,临床心理学家、《犯罪心理分析(Inside the Criminal Mind)》的作者)的研究,自恋型和反社会型人格的个体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自恋型的个体不会在违法时被抓个现行。

3、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目前没有可靠的治疗手段

。直到2014年才出现了第一例成功的治疗,是在英国的一个高安全级别的监狱中,使用氯氮平(一种抗精神疾病的药物)令一名男性的疾病症状减轻了。

4、另一个事实是,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很少会主动寻求治疗

4

很多人说,吴谢宇没有“反社会”,只是在“反”他的母亲——就是他的原生家庭导致他最终走向了“弑母”的悲剧。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2019年的三、四月,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这句话成为网络热帖。今年以来,因为热播电视剧《都挺好》,许多人再次关注起原生家庭问题。原生家庭,也是这几年讨论热度非常高的心理类话题。

从家庭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也就是一个人从0岁到18岁,这个人格成长最关键的年龄段所生长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不管你是否承认,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往是终其一生的。

所以,要说一个人成年后的一些行为表现与原生家庭无关,不可能。


北大吴谢宇为何要弑母?目前不能认同是“原生家庭”导致的

但是,必须指出一点,从逻辑上,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不能说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其成长发展有关联,就认为原生家庭需要为他所有的作为埋单。

不管是谈论吴谢宇案还是其他的事情,一切以原生家庭的话题讨论,都不能不重视这一分别,并谨慎地分辨原生家庭到底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否则,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都需要原生家庭为此负责,变成“原生家庭原罪”,不仅失之偏颇,与事实不符,而且会让为人父母者背负过于沉重的教养压力,也会限制当事人的自主改变的空间,极易引起“一切归咎于父母”的自我放弃。

事发后,有不少网友直指吴谢宇的原生家庭,甚至直指吴母本人造成了吴谢宇有这样的结局,主要是认为:

1、吴谢宇与吴母的关系已经破裂。

2、吴母对吴谢宇的控制欲,导致吴的反抗。

我认为,上面的结论,目前还没办法作出。

为何这么说?我用吴谢宇的母亲和《都挺好》中苏母做对比来分析,便于大家理解。


北大吴谢宇为何要弑母?目前不能认同是“原生家庭”导致的

1、与母亲关系恶化不是“弑母”的理由。

吴谢宇和苏明玉两个人,谁更像会“弑母”的人?

我想都会认为是苏明玉。

苏母“重男轻女”,长期“虐待”苏明玉,苏明玉有考上清华的才干,硬是不让她上,反观吴谢宇的母亲,对其很宝贝,被杀前一天,还在跟邻居“抱怨”儿子太瘦了,需要给他补补。

两相比较,你说苏明玉会去“弑母”,比吴谢宇会去“弑母”更站得住脚。但是,人家苏明玉和母亲关系再不好,她做的选择也是“与父母断绝关系”,不再回家。

是的,这恐怕更符合一个与母亲关系恶化的子女会采取的“正常做法”。吴谢宇哪怕再恨母亲,也不用把母亲杀掉,直接走人就可以了,为何一定要杀掉她呢?


北大吴谢宇为何要弑母?目前不能认同是“原生家庭”导致的

2、同理,母亲的强势、控制造成子女长期生活在压抑环境中,也不是“弑母”的必然理由。

谈到“控制性母亲”,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新词语,称之为“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指那种把某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的称呼,因为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直升机父母”有的在生活上过度操心,有的在教育上过度干预,还有的在营养方面过度关注。我觉得用这个词很形象地说明了“控制性父母”的特点。

其实,“控制性父母”是很容易引起中国网友共鸣的。不知道为何,在中国家庭中,“控制性母亲”很多见,有太多沒有自己生活,天天就围绕着孩子的妈,把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当然,因为父母什么都要管,给子女的感受就是生活得比较压抑。


北大吴谢宇为何要弑母?目前不能认同是“原生家庭”导致的

这当然并不是什么好的教养方式,对于顺从的子女来说,就很容易变成苏明成、苏明哲那种比较唯唯诺诺的“妈宝”,遇到事情扛不起责任。对于不那么顺从的子女来说,长大后就容易变成苏明玉那种也是“控制性”咄咄逼人的复刻版,基本上不太会发展成“弑母”。

不能因为说这是一种需要改进的教养方式,就认为“控制性父母”最终会导致子女反要“弑母”,这是非常吓人的推论,

会让很多家长陷入不敢管教子女的尴尬境地,因为到底怎么定义“控制”合适的尺度,其实是很主观的一件事,你又怎么知道你认为的“合适”,在另一方看来是很“过分”的呢

事实上,全国在“控制性父母”教养环境中长大的子女何其多,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健康长大成人。即便受到父母“控制”,生活得比较压抑,甚至挺痛苦的子女,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无奈,绝不是“快意恩仇”。

当然,反抗“控制”,也有很多方法,也不需要杀了父母。

讲到这里,恰恰吴谢宇是最不需要通过杀人来“反抗”的。他“弑母”的那年,即将毕业,踏入社会,有比较好的专业背景,能够赚取很高的收入,经济独立、生活独立是反抗“控制”的重要因素。他比许多人都更有资本逃离所谓悲催的“原生家庭”。如果确实如网友猜测的那样,他确实在这个家庭中那么压抑的话,我实在看不出,在这个节点上,有什么紧迫性需要杀了母亲?

我想补充一句,举凡重大的社会事件当事人,媒体和舆论现在动不动都比较轻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人的原生家庭有问题,他们的家人也需要甚至要为当事人的所作所为负上很大责任。”

当然,把原生家庭联系起来是容易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脱胎于原生家庭,但是,试想一下,有哪个父母会花20多年时间,专门把子女培养成杀人犯的呢?


北大吴谢宇为何要弑母?目前不能认同是“原生家庭”导致的

轻易就把问题的主因归于原生家庭,并把父母看成真正的“罪魁祸首”,看起来简单,其实很可能是个草率的表现,也会让许多父母“手足无措”。

5

关于吴谢宇案,真相是什么,目前除了当事人,没人说得清楚。

当然,我个人判断,原生家庭可能依然需要为他的悲剧负上很大的责任。不是他的父母对他有什么不好,而是这个家庭所不可回避的悲剧宿命,那就是吴谢宇可能有遗传性的精神病。

事实上,据媒体报道,吴谢宇的一个姑姑目前就住在精神病院,而且在他的家族里,还不止一个人患有精神疾病。

他是有精神病家族遗传史的。

如果“反社会”、“原生家庭”等原因被排除之后,这就一个很有可能的缘由。


北大吴谢宇为何要弑母?目前不能认同是“原生家庭”导致的

我不敢肯定的说,他一定就是有精神病,就是精神病导致他做出这样的行为。但是,如果他是精神病,他做出这样的行为,反倒是比较好解释了:

因为,那个在别人看来很爱他的母亲,可能在精神病患者看来,就是“妖魔鬼怪”,“被害妄想”是许多精神病都会有的特质,在发病阶段,他们是有可能想“除之而后快”的。

事实上,一些常人上无法理解的行为,如果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看,反倒就比较容易“守得云开见月明”。

只是,我们更愿意相信,事情总是“事出有因”,应该会有多么复杂的背景,要么是这个人的性格有问题,比如“反社会”,要么是这个人的家庭有问题,不会就是一个精神病人的“妄想”那么简单。

我呼吁,不管吴谢宇本人是否提出这样的诉求,律师一定要为他申请一下精神鉴定。不要让吴谢宇没有经过精神鉴定就处以死刑。不管他经过鉴定的结果如何,既然他有精神病家族遗传史,都有必要搞清楚这一点。这对如何改进精神病防治工作,对有精神病家族遗传史的家庭提高警惕,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悲剧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是对吴本人负责,对已经离去的吴母负责,更重要的是给社会大众的一个交代,也避免让“原生家庭”成为所有问题的“背锅侠”。

逝者安息。

北大吴谢宇为何要弑母?目前不能认同是“原生家庭”导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