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趙愛虎


朱標如果不死,朱棣連起兵的心思都不敢動。就算朱棣頭腦發熱,敢於挑戰作為嫡長身份的朱標,那成功率肯定為零。朱棣起兵,歷經九死一生,屬於刀尖上舔血的行為,最後雖然成功,但實為運氣加偶然的結果。

(朱標)

朱元璋在自立為吳王時,朱標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不僅自己悉心教導,還給朱標配備了豪華的師資力量,有名儒宋濂、智囊李善長,名將徐達、常遇春等。朱標被立為太子後,朱元璋令其參與國事,協助他處理日常政務。

1392年,朱元璋悉心培養了27年的接班人朱標病逝,朱元璋在悲傷之餘,將一身厚愛轉移到皇孫朱允炆身上,將其立為皇太孫。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即位,4年後被皇叔朱棣靖難成功。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會反抗嗎?我認為不會,原因如下:

朱棣在身份和名份上與朱標不可同日而語

朱標為朱元璋嫡子兼長子,是朱棣之長兄。嫡長子是什麼概念?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嫡長子就是家族乃至皇族的未來繼承人,朱棣是沒有膽量和理由敢來挑戰被人們普遍接受的封建秩序。別說挑戰,就算朱標教誨朱棣,那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朱標是二十多年的根正苗紅的太子加嫡長子,自古以來,長兄如父,這是整個封建社會體系的道德標準。如果朱棣反對嫡長子,其實是對全天下的嫡長子地位的挑戰,這是要與天下為敵的。畢竟朱棣很清楚這一點的。

朱棣在威望和能力上與朱標不在同一檔次

朱標從小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經歷刀山火海,加上朱標為人仁慈,不管是開國將領還是智囊謀士,都對他心悅誠服。而朱標作為長兄,處處維護弟弟們的權益,在朱元璋跟前屢次替兄弟說話,弟弟們都很敬重他。朱棣要是想反抗,估計還沒等朱標出手,北邊的幾個藩王先把他解決了。

有人認為,朱標太仁厚,從小養尊處優。其實這種認識很狹隘,朱標生於戰亂,跟隨父親南征北戰,一直是在刀尖上舔血。朱標的仁厚與朱允炆的仁慈是有天壤之別的,朱標的意志是經過戰火洗禮的,仁厚只不過是相對朱元璋而言。朱棣雖然能征善戰,但他在威望和治國能力上比朱標要遜色不少。

朱棣在班底和軍事實力上與朱標相差甚遠

如果朱標沒有死,則朱元璋絕不會殺那麼多的開國元勳。在朱標去世之前,開國元勳傅有德、馮勝、湯和、藍玉等都還在世,朱元璋並沒有打算處置他們。朱元璋認為以朱標二十多年的參政經驗與威望,是能駕馭的了他們的。但對朱允炆來說,這些人的存在就是巨大的隱患,朱元璋深知這一點。

朱標若是繼承皇位,除去他本身的強悍實力外,還有一眾名將與謀士的存在,這對朱棣來說簡直就是穩如磐石。大家都知道,藍玉和朱標的關係,那是親上加親的哥們關係。藍玉不但是一個猛將,而且智謀了得,可以說是文武雙全。要論軍事指揮才能,朱棣與藍玉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如果朱標不死,而且朱棣也起兵了,有勝算嗎?

這個答案也是很確定,就是勝算為零。朱標在南京的根基非常牢固,他不論是在京城還是在明朝在外駐軍的將領中,都有巨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是他兒子朱允炆所不能望其項背的,更不是朱棣所能擁有的。朱標若在,用得著幾近花甲的耿炳文出山嗎?李景隆能掌軍嗎?

朱標若在,都不用元勳級的出手,光啟用徐輝祖、平安這些人,朱棣就會瞬間迷茫。朱棣曾經率領800親兵挑戰整個大明,最後還成功了,這本身就是奇蹟中的奇蹟,這隻能歸功於朱允炆神一般的操作。而朱標跟隨朱元璋二十多年,各地的將帥能不擁護嗎?朱棣能成功,就是各地將帥沒有真心擁護朱允炆的結果。

朱棣起兵的原因是朱允炆不恰當的削蕃政策,屬於被逼無奈。但朱標若在,我認為也是會削蕃的,以朱標的號召力和手段,朱棣不但不敢起兵,而且還會真心擁護。朱棣反抗嫡出的皇長子,屬於天理不容,沒有任何道義。但反抗隔輩的皇太孫,那就不一樣,不但是被逼無奈,而且心中充滿了憤恨與不服。

總而言之,朱標若不死,朱棣只能在北方老老實實的待著,而且只能做一個被削蕃了的王爺。至於是否起兵起兵,那得看朱棣是否清楚實力。因此,朱標如果不死,朱棣根本不是朱標的對手。


野史也是史


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朱標畫像

如果朱標不是38歲英年早逝,根本沒有會不會成為對手的問題。朱棣只能老老實實在北京趴著,當個有能力的富貴王爺。

之所以有這種推測,基於以下幾點:

1、朱標可是正宗的嫡長子;

2、朱標是老皇帝朱重八著力培養的接班人,擁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標擁有足夠的人望,能鎮得住場子,也有足夠的政治號召力。

首先作為嫡長子,朱標的繼承權是沒有人敢質疑的。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元璋定下的鐵律,從嘉靖朝“大禮議”和萬曆朝的“國本之爭”來看,明朝的士大夫對於朝禮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根本不會動爭大位的心思。雖然,他自己也號稱是孝慈高皇后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說說而已。

他必須是馬皇后的兒子,可能更多源於靖難之役後,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須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學家多認為其為朝鮮女子李氏碽妃所生。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為《南京太常寺志》記:“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魯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朱棣畫像

其次,作為朱元璋傾力培養的接班人,朱標十歲時便被立為世子,十三歲時,便代父回鄉祭祖。這種安排足以向眾人告示,朱標將會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為了培養朱標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給它配備了堪稱豪華的教師集團。其中不但包括宋濂這樣的名儒,還包含李善長(太子少師)、徐達(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勳。除此之外,馮勝、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趙庸、王溥、楊憲、傅瓛、康茂才、張興祖、孫興祖、吳楨、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章溢、文原吉、範顯祖,都是太子府的執政班底。

這個堪稱豪華的太子班底,足以說明朱元璋對自己這個兒子無比信任,從未動過易儲的念頭。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強大的太子班底,才會有朱元璋諭之曰:“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2]

如果朱標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繼位,時年44歲的朱標,具備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會出現朱允炆主少國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於天下,也沒機會。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極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種情況下才會出現:

要麼覺得自己擁有絕對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麼就是被逼的沒辦法了,反不反都是死,乾脆拼了;

第三種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朱允炆畫像

最後,朱標在朝中擁有足夠人望,足以鎮得住場子。

《明史》曾經這麼評價朱標:“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3]

從以上記載可見,弟弟們有過多是這位兄長在皇帝面前為其求情,如果朱標順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會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會有被逼無奈的藉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標英年早逝,朱允炆“主少國疑”之勢已成(朱允炆年紀倒是不小了,不過沒有政治經驗,已經是驗證過的),藍玉案是不是會爆發還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藍玉尚在,朱棣估計就更沒動手的心思了。

綜上所述,朱標活著,明朝根本不會有“靖難之役”,也不會有遷都北京之事,也不會有《永樂大典》,就是有也不會叫永樂大典,沒準叫個什麼大典。當然了,歷史是沒有如果這種東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傳三》

獨立思維、個人視角,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期待您關注。

各位爺,您要是看著覺得還中,要不嘗試點個“贊”?

我用人格擔保,點了絕對不會懷孕!哈哈哈!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朱標比朱棣年長五歲,是朱元璋花費大半生心血培養出來的接班人,在識人用人治國安邦上,是朱棣遠遠比不了的。

雖然朱棣能征善戰,驍勇多謀,與朱元璋性格相似,但他畢竟只有燕北彈丸之地,從天時、地利、人義、實力上,都不比朱標。

接下來,我們來算算朱棣到底有多少籌碼可以與準皇帝朱標抗衡。

朱元璋是一個窮怕了的人,得到天下後,為了讓子孫們世世代代享有富貴榮華,先後將24個兒子封為藩王。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相當於月薪百萬,王府設有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近兩萬人,也就一個師到一個軍的兵力。

邊塞諸王因有防禦蒙古殘餘勢力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因為他們鎮守著邊塞,故又稱為塞王。

朱棣就是塞王,他的燕王府配備三個護衛指揮使司、二個圍子手所、一個儀衛司,約有三萬餘人。

朱棣在燕北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練將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曾多次出塞征戰,打敗元朝殘殘部。由於朱棣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制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當然,朱棣在長期的軍事活動中得到應有的鍛鍊,軍事指揮才能日益提高,相應的政治野心也隨之萌發。

但就憑朱棣這幾萬員工、千萬利潤的民營企業,想跟壟斷天下,坐擁百萬員工的朱標鬥,那簡直是鹹鴨蛋碰鵝卵石。朱標從二十幾歲就開始參與治理國事,朝中大小文臣武將都敬服於他。為了給他樹立威信和恩惠,朱元璋常唱黑臉,朱標就唱白臉,挽救了許多朝臣的命,當然這些人是會誓死效命於朱標的。

同樣,朱標以仁愛剛直的形象成了弟弟們的楷模,二十幾個弟弟都對他恭敬有加。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還為朱標創建了一個“武人團”,戰神藍玉是團長,特為朱標留著收復北元用的。

藍玉的戰鬥實力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朱棣要是跟他打一仗,十有八九會輸得連褲衩都沒有。

藍玉是朱標的舅舅,也是朱標的忠實擁護者,有他在,朱棣哪有膽量造反。

正是由於藍玉太厲害了,朱標死後,朱元璋想到,皇太孫朱允炆震不住藍玉,所以才想方設法整了個“藍玉案”,牽扯一兩萬人,將整個“武人團”滅了,將絕大部分能征善戰的老將也滅了。

要不然,也不至於當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時,建文帝朱允炆無將可用,最終讓紈絝子李景隆掛帥出馬,導致節節敗退。朱元璋用盡心機,為子孫們鋪好了所有的路,千算萬算,最終沒算到自己的子孫也會鬥得死去活來。

管他怎麼鬥呢,反正都是他朱家的天下。


南宮尋歡


朱元璋的所有兒子中,沒有任何一個是老四朱棣的對手,包括皇長子朱標。

那麼,如果朱標不死,順利繼承了朱元璋的皇位,朱棣會不會仍然造反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看一看朱棣造反的原因是什麼。

朱棣造反,是對朱元璋隔代傳位的不滿嗎?可能有一點,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他造反,實際上是被自己的侄子建文帝逼的。

建文帝上位伊始,便聽了腐儒的建議,著急忙慌地削藩。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實力最雄厚的燕王朱棣。

朱棣知道,削藩之後,自己就完全變成一個混吃等死的廢物了。這種生活,久經沙場的朱棣當然難以忍受。怎麼辦呢?

朱棣性格強悍,是朱元璋的所有兒子裡最像朱元璋的。這種性格的人,不可能坐以待斃。為了對抗建文帝的削藩,他乾脆扯起了造反的大旗。可見,朱棣造反是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如果朱標不削藩,朱棣幾乎不可能造反;如果朱標像建文帝一樣削藩,朱棣照樣會造反。

如果朱棣造反,朱標能夠擺平他嗎?

不會。

通過史書記載可以發現,朱標其實就是大一號的建文帝朱允炆。不管是性格還是能力,父子倆都很像——這恰恰也是朱元璋喜歡朱允炆的原因。

所以,建文帝搞不定的事情,朱標也夠嗆。


趣談秘史


要論起騎馬打仗,哥倆單挑,朱標肯定不是朱棣的對手。但劉邦面對項羽單挑的建議,答應了沒有?最後又是誰贏了?

假設1398年,朱元璋死了,朱標還活著,即位做了二代皇帝。

朱棣要造反,再也祭不出“靖難”的大旗,因為無難可靖,四海一片昇平,朱棣在所有人心目中,只是個跳樑小醜、破壞國家團結的罪人兼野心家。

把靖難之役一幀一幀的倒放。

“毋使朕負殺叔父之名”,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大敗筆,朱棣也由此成為開掛的偵察兵,每每遇到兩軍交戰,朱老四先衝上山頭獨自執行偵察任務,反正南軍不敢殺我!

對不起,朱標不會這麼善待朱老四。

“殺朱老四者,重重有賞!”在此前提下,朱棣的最後造型應該是一隻渾身中箭的刺蝟。薨。

根本走不了這麼遠!繼續倒放。

什麼耿炳文、李景隆,有他們什麼事兒!南軍派出的是大將軍藍玉,朱標不死,藍玉就是他鐵桿保皇派,朱元璋不會動他。

藍玉一出馬,大軍沒走到真定,北軍先尿了,薊州等重鎮的兵馬紛紛宣佈歸正,跟這位殺神,我們玩不起!

朱棣四面楚歌,羞憤之下,急火攻心,薨。

根本走不到這個程度?好,那就繼續倒放。

朱棣一宣佈起義,五天後,寧王的八萬帶甲、六千革車和朵顏三衛就開到了北平城下,寧王朱權在城下大喊:“四哥,大哥讓我來收你,麻利兒的,投降吧!”

朱棣在城頭帶著哭腔:“老十七,都是自家兄弟,快些收了神通吧。”

寧王攻進城來,朱棣不甘受辱,薨。

也許還不需要寧王出馬,那我們就再倒倒看。

就在朱棣和姚廣孝商量要起兵之前,中央政府任命的北平都指揮使張信把要對燕王動手的消息跟老孃彙報了一下,老孃點點頭,嗯,如此甚好,皇帝陛下仁德遠播,大明的江山又豈是朱老四這種宵小之輩能撼動的,不要走漏風聲,摁倒再說!

張信會同張昺、謝貴,集合重兵,把燕王府圍了個水洩不通,朱棣親自帶家兵抵抗,混亂中王府起火,薨。

但我們低估了朱棣的徐皇后的影響力,不妨再倒放一下。

朱棣的大舅哥徐輝祖聽說朱棣有想法,寫信給妹妹燕王妃小徐,叱責妹妹沒起到好作用,“螳臂當車,還想要命嗎?”

燕王妃小徐越想越覺得有理,帶著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哥兒仨跪了一地,懇請朱棣不要豬油蒙心,“你不要命,總得想想著三個孩子吧!”“要死你去死,我要帶著他們去跟皇上認個錯去,保住你的骨血。”

朱棣鬱郁而薨。

難道還需要燕王妃小徐出馬?我覺得還可以直接倒放到頭。

朱標即位,把朱棣、朱權他們幾個有兵馬的外地弟弟們找來挨個談心。

朱棣跪在地上。

朱標慢條斯理:“那年老爸拿著大棒槌追著掄你,你還記得是誰給你求情的吧?”

朱棣淚如雨下。

朱標繼續慢條斯理:“那年藍玉告訴我說你在燕王府有不臣之心......聽說後來你還記恨上了他,還去老爺子那裡打他的小報告?”

朱棣汗如雨下。

朱標仍然慢條斯理:“老四啊,我就問你一句話,你要是坐在我的位置上,你會怎麼做?”

朱棣立馬起身,“啥也不說了,哥,我主動削藩,能給我條活路不?”


歷來現實


朱元璋與馬皇后共有五子二女,分別是長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長女寧國公主,次女安慶公主。其中朱標生於公元1355年,朱棣生於公元1360年,也就是說朱標比朱棣大五歲。我們先來看看朱標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朱標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攻打集慶(南京),朱元璋得知朱標出生後,十分高興,就在一座山上刻了八個字“到此山者,不患無嗣。”朱標做為朱元璋的長子,而且還是馬皇后所生,朱元璋自然對朱標的期望值很高。

公元1360年,朱元璋就讓大名士宋濂等人成為朱標的老師。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稱吳王,朱標成為世子。公元1367年,朱元璋讓十三歲的朱標到濠州去祭拜先祖。

臨行之前,朱元璋對朱標說:古代的名君,都知道百姓的疾苦,此行,我希望你能好好的瞭解民間的疾苦,熟悉民間的風俗,就知道我創業的不易了。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朱標被立為太子,朱元璋讓左丞相李善長、右丞相徐達、常遇春、左都督馮勝、劉伯基、耿炳文、湯和等人擔任朱標的老師,可見朱標老師陣容的強大,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朱標的厚望。

朱元璋每次出征的時候,都由太子監國,並請了很多名儒為太子和諸王講學,並從國子監挑了十多個青年才俊為其伴讀。朱標身上沒有半點紈絝之氣,十分的仁厚,聰穎,溫文爾雅,對宋濂等名儒十分尊重。

後來宋濂被牽扯到了胡惟庸的案件中,朱元璋想處死宋濂,朱標和馬皇后力保,才免一死。洪武四年,朱標娶了常遇春之女,洪武七年,朱標的長子朱雄英出生,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標的次子朱允炆出生。

朱標二十二歲之後,朱元璋命令一切的政事都先交給太子處置,然後再奏請朱元璋,這個顯然是想讓太子直接參與國政,朱標就開始協理朱元璋處理日常的政務,不過朱標的治國理念是“寬通平易”,和朱元璋有所不同。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朱標巡撫陝西,朱標回到之後患病。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諡為懿文太子。朱允炆之所以能繼位,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朱元璋對朱標的疼愛。

而如果是朱標繼位,朱標也不會那麼著急的削藩,朱棣面對自己的大哥,也根本就不可能造反,即使朱棣真的造反了,也完全不是朱標的對手,畢竟朱標不是朱允炆,不會任用李景隆為大將軍的。


歷史簡單說


雖然說,歷史不容假設,但是歷史的脈弱是基本可以預測的。我們就事論事,如果朱標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兩件事搞清楚,就能明白這個問題:

1.朱標是什麼人?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這個身份繼承皇位天經地義、萬民信服、天下歸心。我們知道清朝有康熙九王奪嫡,朱元璋一登基就立朱標為太子,朱元璋為吳王時期,朱標已是世子,朱元璋那麼多兒子,為什麼沒有九王奪嫡、十王奪嫡?就是因為朱標是嫡長子,合法性第一。而且朱標這個人經驗豐富,洪武晚年,朱元璋已經將許多事情委託太子朱標處理。有實際的工作經驗不說,關鍵是此人還非常仁厚,對待弟弟們一向很好。此人若是不死,明朝的政局將會發生重大變化,經驗豐富的朱標不可能會急著對弟弟們下手,但削藩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關鍵是怎麼削?肯定還是逐步削減藩王們的軍事實力,在待遇上不減。就算朱標像朱允炆那樣急著削藩,弟弟們也打不過朱標。因為,正向黃子澄所說,朝廷有幾十萬大軍,兵多糧足,對付藩王沒有問題。

2.朱棣有多少資源?明代的藩王和漢代不一樣,明代藩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權力要比漢代的藩王小得多,明朝的藩王要造反,難度相當大,後來的漢王、寧王、安化王造反,都沒有對朝廷形成大威脅。這是朱元璋苦心設計的,如果藩王的實力大到可以對抗中央,那還要藩王做什麼?朱棣名義上有3個護衛的軍事力量,不到2萬兵馬,但這些護衛還是要服從朝廷調動的。朱棣對抗朝廷、發動靖難之役的本錢就是800名親兵,把北平布政使張芮等騙進王府殺掉後,控制了北京城,不少朝廷的人向朱棣投降。靖難之役打了3年多,這些年,朝廷不斷有人投降朱棣,甚至連寧王也投降朱棣,如果皇帝不是朱允炆而是朱標,這些人大部分不會投降朱棣。再說了,即便是朱允炆當皇帝,也還有一大批忠臣不願意投降,比如鐵璇等。朱允炆繼承皇位雖然是朱元璋定下來的,但是從現代民法的角度分析,這屬於代繼承,效力低於直接繼承。朱元璋在有那麼多兒子的情況下,不選擇兒子繼承皇位,而選擇孫子繼承皇位,犯了大錯誤。皇位向來是父死子繼,這下成了父死孫繼,為此後的藩王造反埋下禍根。

叔叔反對侄子,相對容易一點。弟弟反對哥哥,那就難多了。


坐看東南了


朱標活著也不是朱棣對手!

朱棣早晚還是會反!

朱標如果要削藩,朱棣就一定會反,而他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朱允炆是一樣的。

朱允炆的軍隊和大將,依然是朱標的軍隊和大將。

這樣,朱允炆都打不贏朱棣,性格更仁慈的朱標,也不可能打敗朱棣。



因為當時明朝的藩王勢力太過強大了,而朱棣鎮守北邊,多年戰鬥磨鍊,看下他親自三徵蒙古就可看出,朱棣很彪悍。

再加他還可以借蒙古的勢力,他後來和朱標打,就是借了,蒙古朵顏三衛的勢力。

再加削藩引起各個藩王不滿,別的藩王只會做壁上觀,更甚,一起反,中央不管是誰在當尊,也壓不住的。

只有朱標不削藩,也就不會給朱棣一個清君側的名頭。

但事實上朱標不可能不削藩!

這要說下明朝的藩王制度。

明朝的滅亡也是藩王越滾越大造成,最終禍根是朱元璋埋下的。

因為在於作為草莽出生的他,對大臣大將們的極不信任。他希望由他的兒子們來鎮守邊關,拱衛京師。因此,他在分封藩王的時候,不但把軍隊交給他們,而且把收稅的權力也交了一部分給他們,甚至把分封藩地官員的人事權也交給他們。

這樣一來,藩王的權力變得非常大 後來連朱元璋自己也已經意識到藩王權力過大的問題,因此他在世的時候,已經做過一些限制藩王的工作。

比如: 規定不許藩王同時來京城朝見,只能一個一個地來,藩王之間也不能互相見面,防止互相串聯溝通。

規定藩王不能自行委派官員,取消藩國的相國制度,改為長史管理。長史由中央委派,藩王有錯,長史受連帶責任。

減少藩王的俸祿(以前藩王的俸祿是一品大臣的50倍,減少後只有10倍)。 限制藩王大興土木修建王府,等等。

但是,這些措施並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問題,尤其是軍權還在藩王的手裡。軍權在藩王手裡,其實其他那些權力也在藩王手裡。

大臣葉伯巨曾上奏朱元璋這個問題,但朱元璋卻把他下獄處死。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利用個人的威望,他的兒子們倒還比較聽他的話。

他說東,兒子們不敢往西。 但朱元璋死後,誰還壓的住,何況是性性溫和的朱標!



史料記載,朱標這個人,非常的仁慈。當年朱元璋要懲罰那些胡作非為的兒子們的時候,朱標還從中調解,為他的兄弟們說好話。

因此,他可能不會像朱允炆那樣,非常激進地削藩。

但是,朱標仁慈,朱標不激進削藩的結果,可能藩王更加胡作非為,尾大不掉,遲早也會引起大禍。

這點做為多年政治上打滾的朱標,不會不清楚。

朱標就算自己不削藩,朝臣們也一定會反覆勸說他削藩。

朱標就算自己不削藩,朱允炆也說動他削藩。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朱允炆就曾對朱元璋說:“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

朱標當皇帝后,朱允炆肯定會勸。

為將來朱允炆的江山考慮,為子孫後代考慮,朱標肯定會削藩。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朱標削藩,都是必然的。

不要因為朱標是嫡長子,而且有威信,朱棣就不會起兵麼!

不可能,誰喜歡被人搶走蛋糕,何況是強悍的朱棣。

朱標讓朱棣放棄兵權的時候,彪悍的他肯定不會同意。

再加上朱標要對他移鎮。朱棣肯定更加惱怒,看後來朱棣就是後來當了皇帝,也要把都城遷到北方去,何況是移鎮。

而且朱棣的性格非常像朱元璋,他殺伐果敢,要舉兵造反,那是一定的。

再加上,朱元璋搞《皇明祖訓》的時候,還有“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這樣的規矩。

朱棣一定要說朱標不對,一定說朱標身邊有奸臣,那樣他順理成章就舉兵造反。


可能有的變數有兩個:

一是朱標削藩,可能沒有朱允炆那麼著急。

二是朱標在平亂的時候,朱棣的軍隊可能倒戈。

而當時朱棣已經掌控了北方,北方的軍隊,是不大可能倒戈支持朱標。

所以,不管是削藩急還是緩,結果應該都是一樣的。

朱棣早晚會反!

朱標在位時不削藩。 那樣會給他的後代產生更大的麻煩,那時候如果朱允炆再削,可能死得更慘。

還是那句,朱棣早晚會起兵造反!

而性性溫和的朱標與朱允炆,都不是身經百戰,野心勃勃,彪悍的朱棣的對手!


蓉兒是妹紙


我覺得題主這個問題不應該這樣問,應該問朱標如果不死,朱棣會有造反的野心和機會嗎?而且答案基本也是不會有。

自古皇家繼承人都是廢長立幼,取亂之道也!但是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根紅苗正的繼承人,況且朱元璋為了避免孩子們爭皇位,早早的就讓朱標做了太子,明確表示朱標未來將繼承他的皇位,從一開始就斷了其他皇子,想當皇帝的念頭,更何況朱元璋還為朱標安排了一大幫功勳卓著能力極強又都很有威望的文臣武將做他的老師和近臣等,其中包括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湯和、耿炳文等等舉足輕重的人物,朱元璋安邦定國的力量基本上都被朱標所繼承,所以如果朱標將來做了皇帝,朱棣根本沒有力量挑戰。


再一點就是如果朱標繼位做皇帝的話,朱棣也根本不會有去挑戰他的想法,因為朱標對他的兄弟們都很友善,兄弟們有難事兒都是大哥幫著去解決,所以他在兄弟們之中威望極高,無論誰去挑戰他,都會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對。而且文武大臣也會一致反對,因為朱元璋為政嚴苛,對待大臣們也相對刻薄,然而朱標卻與朱元璋的性格截然相反,他為人寬厚待人和善,大家都指望將來朱標繼承皇位之後能跟著他過幾天好日子,所以如果有人敢挑戰他,那麼也是挑戰這些人的共同利益,這肯定是大家都不容許的。


另外再說說朱棣為什麼後來要造反?其實朱標死後,他的兒子朱允文繼承了皇位,這在大家看來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差錯實際上出在建文帝朱允文身上,他缺乏朱標的為政經驗,待人接物也不如其父朱標穩重老練,諸多方面的不足讓大家對他有所失望,而且他撤藩的行動太過草率和倉促,對後果估計不足,而且採用的方法也讓大家接受不了,雖然燕王朱棣後來起兵造反,但很大程度上還都是朱允文對他的逼迫太緊和太過導致的,可以說,至少一半以上的原因都在朱允文身上。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朱標不死那麼早,再給他20年的話,明朝的歷史一定不會是後來那樣,以朱彪的為政能力,他開創類似永樂盛世那樣的盛世局面並不是什麼難事。


科普大世界


朱標是朱元璋非常寵愛的一個兒子,並且立了朱標為明朝太子,但是這個朱標還沒等當上皇帝就死了,為了後繼有人,於是朱元璋又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於是就有人提出了這種假設,如果太子朱標不死,燕王朱棣還敢不敢造反?造反能不能成功?關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如下!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在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承帝位,就是短命的明惠帝。眾所周知,與此同時,身在北方朱棣的篡權奪位的計劃已然在緊鑼密鼓地醞釀之中。惠帝上臺後,倍感於諸位藩王叔輩的權力太大,勢必會嚴重威脅到自己執掌政權的統治,就採用眾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決心撤藩。

由於燕王的勢力最強,惠帝不敢貿然動手,於是就從實力相對薄弱的周王、岷王、代王、齊王入手,將他們逐一貶為庶民,而湘王朱柏也率先被迫而自焚身亡。五個藩王悽慘的命運引起了剩餘藩王的極大不滿和恐懼,朱棣遠在北平,一直密切注意著京城的動向。


他見惠帝削藩導致人心動盪,朝政大局非常不穩,而自己又為此籌劃了多年,此時已經兵強馬壯,軍事實力已今非昔比。於是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可以摘桃子了。於是,在建文元年夏季,他高舉清君側的旗號,以誅殺奸賊齊泰、黃子澄為由頭,起兵討伐,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就這樣爆發了。

戰爭爆發後,懦弱的惠帝壓根就不是久經戰場的朱棣對手。從建文元年七月至建文四年六月,靖難之役總共歷時3年,以燕王朱棣的全面取勝而告終,而惠帝在朱棣攻陷京師後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這一年,43歲的朱棣在滿朝文武的擁戴下登基稱帝。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朱標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這樣先這樣來反問。如果朱標不死,那麼燕王朱棣還會造反嗎?我們從如下幾個觀點來分析!

其一;即使朱標繼承帝位,削番依然會執行,新帝即位為了穩固中央政權,而消藩勢必會如約來臨。

其二;朱標久經職場,籌謀遠慮,削番手段會遠比他兒子建文帝更加沉穩老道。

其三;朱標受朱元璋精心栽培而且一直參與朝廷政事,識人的眼光和馭人手段遠勝於他的兒子建文帝。而起他身邊一直有可信、能用的臣子甚多。

其四;朱標作為朱元璋嫡子又是參政太子,得天獨厚的合法性是任何人難以披靡的。而且朱標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之間、朝堂之上、軍隊統御等具有非常強悍的號召力和駕馭力。

其五;削番有很多種方式方法,建文采取了最不好的方式,做的即無仁義之舉也無誠信之心,甚至毫無親情可言,缺乏識人用人的馭人之術,在殘酷的帝位爭鬥中採用簡單粗暴的兒童打鬧之舉,剛愎自用又優柔寡斷。以至於逼反了朱棣,自己卻又毫無對應之策。

綜合以上而言朱標所擁有的資源、才智、手段卻是截然相反。但是朱標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他不夠狠,過於仁慈。而朱棣的狠勁和朱元璋極其相似,都是雄才大略。所以說,男人不狠,根基就不穩。如果朱標還在世,撤藩的步驟可能會採取懷柔分化、逐步分級削番,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來削減諸藩王的勢力,朱棣有可能會做一個土豪閒人。

但是,我個人認為,即使朱標即位登基,燕王朱棣也勢必會反。為什麼呢?簡答的說,如果朝廷沒有實施削藩政策尚且好說,一旦開始執行削藩的方案,朱棣勢必然會反,因為消藩實實在在地觸動了朱棣的底線。

所以說,不管什麼原因,朱棣到最後勢必會選擇反叛篡位。朱標兩父子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不夠狠,過於婦人之仁。而眾所周知朱棣則和朱元璋同為一類人,都具有鐵石心腸的人,都是心狠手辣的人,都是歷盡戰爭摧殘的人。所以說,即使朱標不死,朱棣也能夠篡位成功。因為朱棣也具備繼承王位的合法性,因為他生性好武,因為他常年跟隨徐達馳聘沙場四處征戰,在軍事理論上和武力上都一直有徐達的影子。

最簡單的一個常識,就是打江山靠武力,守江山仰仗文臣。而朱棣是聞著戰爭的硝煙成長起來的,戎馬半生南征北戰,立下了卓越功勳也磨練了一身本事,算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

還有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一樣智謀膽略過人,又知道如何運用武力解決一切。種種所說的的這一切是朱標所不具備的一個自然優勢,也是不能相提並論的。綜合以上所述,即使朱標不死朱棣反叛也會勝出。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你有不同的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