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雷人小吃 ——戶縣大肉辣子疙瘩 文

【語音版】雷人小吃 ——戶縣大肉辣子疙瘩   文/朱百平

歷史悠久

如果歸類劃分的話,戶縣大肉辣子疙瘩當屬泡饃類。它發源於陝西關中地區,以戶縣最為有名。

據考證,辣子疙瘩已有近百年曆史。這一名食是民國十四年(1925年)前後由戶縣西街書院巷的姬老二(姬長春)首家推出的。新中國成立後公私合營,這一小吃由戶縣西街食堂正式以“大肉辣子疙瘩”的名字命名上市供應,流傳至今。

這種小吃的特點是,肉塊酥鬆,餡心清素,紅油飄浮,色彩豔麗,集肉香、面香、辣香和醋香於一體,是當地百姓最為喜愛的一道美食。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歌謠:“辣子疙瘩出了巷,街頭街尾到處香。爭先恐後去排座,只怕遲了不見湯。”

製作複雜

據說,大肉辣子疙瘩這種小吃是由“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的扁食演變而來。據《戶縣風物攬勝》一書介紹,大肉辣子疙瘩是用豬肉、油潑辣子及原汁湯等配製而成的一種湯食。一般與燒餅配吃。大肉辣子疙瘩的製作工藝很是複雜,分為做肉、包疙瘩、燙辣子、配湯等四道工序。做肉時,把整扇大肉截為槽頭、肋條、臀尖三段,剔除骨頭,肥瘦分開,切成兩釐米見方的小塊。肥肉放入油鍋,加入丁香、桂圓、大香、碧珀、涼姜、草果、草蔻等,燒四至五分鐘,除掉腥味,倒進瘦肉,大火燒至油清亮時,先放黃麵醬、生薑、大蔥和醋,後入胡椒、海米、鹽等稍燉一會,將火掏去。

辣子要先掏淨曬開,去籽留皮,碾為粉末;鍋裡倒入菜油,燒滾放涼,撒入細辣面,攪成糊狀,煨一小時左右,熗入香醋;包疙瘩時,把用鹽、鹼水和好的面擀開,薄厚以五分硬幣為宜,切成餃子皮大小的三角形,裹入事先準備好的青菜或韭菜餡,捏成貓耳朵形,下入開水鍋煮熟。最後將臊子肉、辣子,配入煮好的疙瘩湯內,這道美食才算做成了。

吃法講究

其吃法有兩種,一種是隻要一碗湯,裡面有四塊大肉(肥瘦各半)、四個疙瘩和浮油,然後另取一兩個燒餅,邊泡邊吃,這叫“單走”;另一種吃法是將燒餅掰成小塊放入碗內,先用燒沸的疙瘩湯澆濾三次,再將四塊大肉、四個疙瘩放在上面,再撇些浮油於表面。按當地傳統規範的吃法,盛放此吃的碗應該是直徑二十多釐米、藍花的、地道的耀州大瓷碗。一碗大肉辣子疙瘩上桌,香氣四溢。吃客用筷子徐徐劃開碗麵的辣子紅油,一邊撈吃碗裡的疙瘩,一邊小口喝湯。不一會兒,吃客便滿面紅光,熱汗淋漓。如果你傷風感冒,保你一碗大肉辣子疙瘩下肚,一身透汗後,症狀會減輕。

值得一提的是,這道美食看著很辣。其實,它的辣度遠不及麻辣燙、火鍋等。如果你是真正的吃貨,可千萬不能被這道美食的雷人名字和辣色嚇倒,而與其失之交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