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獄,薩特拒領諾貝爾文學獎之謎

他人即地獄,薩特拒領諾貝爾文學獎之謎

1964年10月的一天,法國的各家報紙紛紛登載一則消息:巴黎作家薩特喜獲諾貝爾文學獎。

字體加粗的標題,熱情洋溢的用詞,誇大煽情的語氣……報紙動用了所有重大新聞的報道手段。很多人揮舞著報紙,熱情地討論薩特到底穿哪種服裝領獎才能更充分地體現法蘭西元素。

可是,薩特並拒絕了這一了不起的獎項和附帶的2602萬法郎獎金。

他人即地獄,薩特拒領諾貝爾文學獎之謎

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作家心目中的太陽。誰能拒絕太陽的光輝呢?中國早就不崇拜作家了,但是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雖然這段時間可能只有幾天時間,莫言成了國民的崇拜對象——雖然絕大多數人沒讀過莫言,甚至什麼書也不讀。諾貝爾文學獎獲得了無條件的崇拜,但是這種崇拜只是一種盲從於習慣的媚順,與文學無關。

諾貝爾文學獎的這種通天力量,讓大家無所拒絕。可是,薩特卻輕易地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舉重若輕。

他人即地獄,薩特拒領諾貝爾文學獎之謎

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大廳裡,薩特的特使帶來了一份薩特簽署的拒絕聲明。聲明的題目是“作家應該拒絕被轉變成機構”。這並非薩特第一次拒絕權威機構的認可,他早就拒絕了法蘭西學院的邀請。諾貝爾文學獎是最高的專業認可,而法蘭西學院是最高的國家認可,薩特全都拒絕了。

薩特到底在拒絕什麼呢?

薩特在聲明裡說,他是因為不想受到約束而拒絕的。雖然諾貝爾文學獎並未要求薩特做什麼,但是薩特認為接受了諾貝爾文學獎,就等於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則——既然接受了人家的原則,就要受人家的約束。

他人即地獄,薩特拒領諾貝爾文學獎之謎

當然,薩特也可以去領獎,發表獲獎致謝感言,然後領取獎金,但是回去以後照樣堅定地認為自己並未接受諾貝爾文學獎背後的西方思想。幸而,薩特是個誠實的人,人格也未分裂,所以他只能明確拒絕,而非含糊地接受。

有時,拒絕才是尊重,對雙方都是尊重。薩特拒絕諾貝爾文學獎,尊重這一世界大獎的一貫標準,也尊重自己的作品。薩特是一個gong產主義者,這在作品中足以體現。薩特在拒絕聲明裡說,諾貝爾文學獎客觀上成了對西方作家和東方she會主義國家叛逆者的獎勵。薩特忠於自己的作品,不容許他自己有絲毫背叛自己作品的行為。一部作家本人都可以隨便背叛的作品,一個連自己作品都可以隨便背叛的作家,都不會獲得讀者尊重。

他人即地獄,薩特拒領諾貝爾文學獎之謎

寧可拒絕文學的最高獎項,也絕不損害自己的寫作,這樣的作家,又怎能寫不出讓人尊重的作品!

哲學家薩特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是“他人即地獄”,這句話讓多少人痛苦而警醒。對於作家薩特來說,他人對作品的獎賞(當然更大可能是抨擊)就是自己的地獄。哲學家薩特當然是智慧,他避開了這一地獄,登上了自己心中的高峰。

視他人為地獄的薩特,死時卻有大約五萬人為他送葬,而且至今和將來,都會有人在讀完他的著作後,認可他,崇拜他。薩特告訴我們,只有視他人為地獄,才會贏得他人。

其實世界上的人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作家,第二種不是作家。對於這兩種人來說,薩特都是他人,也都是地獄。

在薩特的地獄裡鍛鍊——涅槃。

2017年8月30日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