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乡村年味——做豆腐!

进入腊月,又到了农家准备年货的时候了。准备年货当数自家做豆腐费时费事。

记忆中的乡村年味——做豆腐!


记得小时候,我家每年过年都要做3锅豆腐。母亲先取出斗二升黑豆,将豆子中的料浆石(清水河县也有人叫沙娃娃石)颗粒捡出去,有时我也帮母亲捡。

记忆中的乡村年味——做豆腐!


母亲将杂质捡干净的豆子取二升倒入锅中,烧几把柴火把豆子炒到烫手的程度,取出炒的滚热的豆子趁热在手摇小石磨上把豆子破碎,这也叫拉豆子,为的是给豆子去皮。母亲用小石磨拉豆子,两个姐姐在灶台前炒豆子。炒完斗二升豆子需6次,每炒热一次,母亲也几乎把上一锅的豆子拉完了。等豆子全炒完、拉完后,母亲又用簸箕把破碎过的豆瓣里的豆皮子一簸箕一簸箕的簸出去。然后把去了皮的豆瓣三等分,分别泡在三个大浅缸里。

记忆中的乡村年味——做豆腐!


第二天早上的三四点钟,母亲就起床了,昏暗的煤油灯下,晃动着母亲手摇小石磨磨豆浆的身影。哇呜哇呜的小石磨声吵得全家都没了睡意,都起床了。两姐姐忙着做饭了。天亮了,一锅豆腐刚磨好。

早饭后,大姐和二姐把一大锅水烧开了,母亲把开水舀入装了豆浆糊的瓮内,用一根擀面杖不停地搅动加了开水的豆浆糊,这个工序母亲叫“刹沫”,大概是用开水稀释豆浆糊的意思吧。母亲把木锅盖反过来架在锅沿和炕头上放的小凳子上,锅盖上再铺一张塑料布,手执用细纱布缝制成的滤豆浆袋子。大姐用瓢将瓮中的稀豆浆糊舀进母亲手中的细纱布袋子里。母亲攥紧袋子不停地在锅盖上抖动袋子,大姐也帮母亲挤按袋子。袋子外边渗出来的豆浆流入锅中。这工夫,只见母亲的额头不停地冒汗,汗水由额头顺着两鬓流到脸颊上。等将半瓮热豆浆糊全部过滤完之后,母亲的头发像洗过了一般。瓮中空了,锅里却满了。

记忆中的乡村年味——做豆腐!


这段时间,二姐也没停歇,她正手摇小石磨磨豆浆呢!我被母亲和两个姐姐的忙碌辛劳所感动了,也主动地把滤出的豆腐渣捏成苹果大小的圆球一个挨一个的摆在用高粱秆缝成的篾片上,摆满一篾片,大姐就把篾片端到院里的房顶上冻着。因家中兄弟姐妹中,上有同父异母的哥哥,母亲所生两个姐姐和我,母亲格外宠我,见我帮着做营生,一个劲儿地表扬我长大了,可以做营生啦……我心里也特高兴。

记忆中的乡村年味——做豆腐!


大姐烧柴火加热锅内滤好的豆浆,母亲下地从腌酸菜的缸里舀半盆酸盐汤出来,还给酸盐汤中加上半盆的凉水稀释。锅中的豆浆烧开了,母亲舀一瓢冷水倒入锅中,然后用勺子舀少许酸盐汤轻轻地放入锅中,流入勺头内的豆浆慢慢地结出了小块儿。母亲看了看,说:“酸盐汤过硬。”示意大姐再往酸盐汤中加些凉水以稀释酸盐汤的浓度。母亲边观察边将稀释后的酸盐汤慢慢地舀入豆浆中点豆腐,还不时的慢慢地搅动锅内的豆浆。大姐时断时续地加柴于灶中,保持锅内的豆浆微微地滚动。豆浆慢慢地结成了小块,小块聚成了大块,锅内的豆浆渐渐地变成了一锅浆水中漂浮着羊脑状的东西了,母亲也松了一口气。示意大姐加大火烧开。

记忆中的乡村年味——做豆腐!


待锅内沸腾,停了烧火。母亲把放土豆的柳篮放在一个大盆上面,篮内衬了纱布,用笊篱把那些“羊脑子”捞到柳篮里,用筷子将篮中的豆腐块儿摊匀了,包好纱布,上面放一个小篾片,篾片上又放一个盛了水的水桶,篮内的浆水哗哗地流入下面的大盆中。大姐忙着洗锅、烧水。母亲替二姐手摇小石磨。我急不可待地嚷着要吃豆腐,大姐骂我不听话。待篮内的浆水接近断流的时候,大姐把水桶、篾片等取出,把纱布取开,将篮子扣在案板上,要二姐给切豆腐。二姐取过篮子,拿刀就切豆腐,怎么也切不下。二姐说:“这豆腐做好了,精的拿刀都切不动。”大姐过来一看,责怪二姐说:“连纱布也不取,能切动了?”大姐的话逗得母亲和二姐都笑了。取过纱布,一个又厚又大的豆腐饼出现了。二姐用刀将豆腐饼分割成小块儿,我拿起一块跑到院中开始狼吞虎咽起来,烫嘴且带酸菜味的豆腐越吃越不是味儿,浓浓的焦糊味儿,和从药店买的黑豆油软膏差不多味道。母亲尝了豆腐说:“豆腐倒是挺精,就是有点火大了,焦糊了。”这就是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豆腐的味道啊!一个腊月一个正月我再没有吃过一口豆腐。

母亲和两个姐姐又继续做第二锅豆腐了,我所能做的还是捏豆腐渣球。等第二锅豆腐做成后,母亲和两个姐姐尝过了说这次做好了,没有焦糊味儿了,要我吃。我摇着脑袋说:“我才不吃呢!我现在还觉得腻味呢!”母亲和两个姐姐都笑我有点愣。炕头烧的烙人,母亲说:“明天再做下一锅吧。人也乏得呛不住了。 ”

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了许多豆腐加工作坊,不仅可以给人们加工年节豆腐,平时也常有卖豆腐的人来村里叫卖。且都是用发酵后的浆水点的豆腐。清水河县可食可健的豆腐已远销呼市、包头、薛家湾等地。吃着可口的豆腐,我却想着母亲和姐姐们做出来的焦糊味儿豆腐。日子好了,母亲却不在了,两个姐姐也因病匆匆地走了。每每回忆起过往之事,泪水禁不住溢满眼眶。

文:高仝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