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子貢演示高手說話的方式方法

儒家思想:子貢演示高手說話的方式方法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

子貢曰:“諾,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為也。”

​解讀:

冉有問子貢,說,我們老師支持衛國的君王嗎?

​子貢說,我去問一下老師。

進去,找到了老師,問,伯夷,叔齊這兩個人怎麼樣啊?

孔子說,他們是古代的賢者啊,

子貢問,那麼,他們怨恨嗎?

孔子說,他們追求仁,也得到了仁,又什麼好怨恨的呢?

子貢出來,對冉有說,我們老師不支持衛國君王。

​這一段話,體現了子貢高明的外交藝術,問話藝術,情商,智力,所以子貢是孔子門下成就比較大的學生,不是靠運氣的。

​​這個地方的衛君,是衛出公,他爹在外流亡,也想回來當國君。

所以,冉有就想問老師,到底支持誰。

這是一個政治問題,非常敏感,非常嚴重,說錯了,可能就要惹麻煩。麻煩還很大,甚至要掉腦袋。

當事,孔子與孔子的門人都在衛國。

​子貢,就說,我去問一下。

​子貢見老師,並沒有直接問:老師,您到底支持衛出公,還是衛出公他爹來當君王?

​這樣問,就會把孔子逼迫到絕境,讓孔子被迫戰隊,是給老師招惹麻煩。

​所以,高明的人,都是旁敲側擊,通過其他的一些語言藝術,獲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於是,子貢就問,老師,您怎麼看伯夷,叔齊這兩個人?

​為什麼提伯夷,叔齊? 因為這兩個人,是大家讓他們當國君,他們推辭不當。

為什麼推辭不當? 他們的爹,想喜歡老三叔齊,想傳位給叔齊,叔齊就跑了,為什麼跑了?因為他覺得,伯夷是太子,是大哥,應該是大哥當國君。

伯夷呢,覺得,爹是喜歡老三叔齊,應該傳給叔齊。

與是也跑了。兩個人一起跑了。 最後國君只能傳給老二。

伯夷叔齊跑到周國,碰到周武王出兵伐紂。伯夷叔齊認為,這是臣子造反,是不合道義的。

於是去勸周武王不要伐紂。

當然勸不了。

後來周武王成功了,天下是周朝的了。

這兩兄弟就發誓不吃周慄。在首陽山,采薇吃,吃不飽,就餓死了。

子貢就拿兩個人的事蹟來問孔子,孔子說,這兩個人是古代的賢人。

這個答案,顯然用處不怎麼大,不能夠進一步窺視孔子的心境,到底是贊同還是不贊同?

也或許是子貢想更近一步的獲得更準確的答案。

於是追問了一句:“怨乎?”

他們兩兄弟,因為堅持仁德,融入不了社會,餓死了,有怨恨嗎?

孔子說:

這兩個人是求仁得仁,每一個步驟都是對的,

堅持道德標準。也踐行了道德標準。又有什麼好怨恨的呢?

孔子是一個一直以來,都在推崇禪讓制度的人。而不是一個要爭君王位置的人。

孔子從對伯夷,叔齊的問話中,就知道了。

孔子還是支持讓出國君之位。

所以,子貢出來,對著冉有說,我們老師不支持衛出公。

這段對話,是典型的高明的外交辭令。看似什麼也沒說,說的都是無關的,恰好都是相關的。

而且,答案是非常明顯的。

曹操立誰為世子?問賈詡,您說,我立誰好?

賈詡沉默,不說話。

曹操就問,您為什麼不說話呢?

賈詡就說,我在想袁紹,劉表父子啊。

曹操大笑。就立長子曹丕為世子了。

為什麼呢?因為袁紹,劉表,都是廢長立幼,最後自己內部陷入派系鬥爭,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賈詡啥也不說,就是提兩個人名,他們的事蹟曹操去想,

曹操也是聰明人,一聽就明白了。當然哈哈大笑。

高明的人,聰明的人都是如此。

賈詡看似什麼都沒說,避免了自己陷入招惹麻煩,但是呢,其實什麼都又說了。

賈詡與子貢,在這件事上,水平差不多。

這種高手過招,在中國歷史長河裡,還是非常多的。

我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有興趣的去看看伍子胥的各種故事,也是機鋒無限,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當然,高手說話,也只能高手聽。

水平不夠的人,接不了招,聽不懂。您也白說。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才好玩。

講這些技巧,聽起來當然非常開心啦。

但是還是要回歸儒家思想的本質。還是追仁,而不會為了利益動搖自己追求仁的初心。

不是說衛出公是國君,我們就必須支持,我們最終追求的,還是基本的道,仁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