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摩拜單車被美團收購,創始人胡瑋煒女士套現15個億,功成身退,深藏功與名。

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的內心毫無波動,甚至連點開看的想法都沒有,畢竟我和胡女士素不相識,她就算拿到150個億,也不會分我一塊,所以關我什麼事?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摩拜創始人胡瑋煒)

不過作為公眾號寫手,我知道這種熱點新聞肯定會有人以一種匪夷所思的角度切入,果不其然,一篇名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很快誕生。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很想笑,我又不是胡女士的男朋友,她拿到15個億之後一腳把我踹了,這叫拋棄,否則一個素昧平生的人老太太摸電門——抖起來了,怎麼就非得把我拋棄了?

按韓寒的話說,這篇文章就是在販賣焦慮、製造恐慌,依照作者的邏輯,我們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在被拋棄,被長輩拋棄,被後輩拋棄。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同齡人王思聰,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把我拋棄了;

喊麥的天佑,雖然被封殺了,但人家早買別墅了,也把我拋棄了;

00後都在英超進球了,而我連個區隊替補都當不上,更是被拋棄了。

這麼比下去,我活不活了?

中國人從小就焦慮,可以說焦慮是貫穿大多數人人生的主旋律。

從上小學開始,就有著“別人家的孩子”這股神秘勢力讓你焦慮,別人家的孩子回回年級第一,吹拉彈唱無所不精,一個班級50人,除了第一名之外,其他49個都焦慮,即便他們不焦慮,家長也替他們焦慮。

摸爬滾打,好不容易,完成了學業,走進了社會,還是躲不開焦慮二字。同學買房買車了,考上名校研究生了,找到年薪20萬的工作了,考上公務員了,都夠你喝一壺的。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等你事業穩定,結婚生子,以為自己能鬆一口氣了,那隻能說明你too young,too simple,孩子上學了,總有那麼個別人家的孩子存在,讓你替孩子焦慮。

孩子畢業了找工作焦慮,談戀愛焦慮,結婚買房又焦慮,等你有了孫子孫女,帶孩子的焦慮又來一遍。

可以看看姜昆和唐傑忠的相聲《著急》,說的是八十年代的事,表的是現代的情。

其實這種焦慮在心理學上講是人之常情,因為人的幸福感往往來源於對比,美國有個報告就得出過一個結論:一戶人家幸不幸福不在於自己的房子大小,而在於鄰居的房子是不是比自己小。

但在過去,這種焦慮還可以自我消化,畢竟以前信息的攝入渠道少,身邊人大多是同一個階層的,誰也比誰強不了太多,一個藍領修車工人總不能和比爾-蓋茨做鄰居吧?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然而到了互聯網時代,一切都不一樣了,真正實現了“天涯若比鄰”。你打開微博,上流社會的生活就在眼前,鋪天蓋地的奢侈品讓你覺得愛馬仕唾手可得,美食達人的饕餮讓你覺得吃米其林三星就跟吃一頓工作餐一樣輕鬆。

然而,每個月拿多少工資你心裡有數,於是你又開始焦慮:什麼時候能過上那種生活?

這時候,有些別有用心的營銷號又乘勢而起,炮製焦慮,販賣焦慮。

他們製造“中產階級”焦慮: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年薪70萬不夠用,日子沒法過了。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孩子沒有英文名,還看喜羊羊,得,你孩子離階級滑落差不多了。

於是,中產們一個個焦慮得掉了頭髮,領孩子去日韓的看著去美國夏令營的焦慮,去美國夏令營的看著去南極的焦慮。

他們製造“戀愛焦慮”:

他們編寫出一個個“別人家男朋友”的英雄事蹟,寫出某個平行時空裡的男朋友簽下的一個個喪權辱國、毫無人格尊嚴的條款,然後告訴你們,這才是真愛。

他們說不給你買口紅的男朋友就是不愛你,不秒回微信的男朋友就是不愛你,送你兩百塊以下禮物的男人不如送你個自由。

除此之外,還有生活焦慮、學習焦慮,總之,只要你還具有社會屬性,他們就總是有轍讓你愁白了頭。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至於為什麼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讓你焦慮?不過都是錢鬧的。

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你把兜裡的錢花出來,花錢了你就不焦慮了。

他們說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讓你覺得每年出兩次國那才叫生活,否則只能稱作生存。至於你出去逛一圈之後,還有沒有隔夜之糧,那他們就管不了了。

他們說你不學習就要被社會淘汰,這話有道理,但反手他們就拿出一個東拼西湊的課程,美其名曰知識變現,告訴你買了課程就可以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了。不說這些課程有沒有用,但多數人買了都不會聽完就對了。

什麼?你沒錢?沒關係,還有校園貸、小額貸幫你,如果你還不起也沒關係,你父母不還有房子嗎?不想借?拜託,你連iPhone x、LV都買不起,還叫生活嗎?你看同齡人都把你甩的多遠了?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我聽過的頂操蛋的一句話大概是這樣的:

你十八歲想買一個東西,因為沒錢就沒買,等二十八歲買得起了,卻再也沒有了當初的感覺,所以趁年輕,趕緊買。

但問題是,如果你喜歡的東西需要攢十年錢才能買得起,那就說明你十八歲的時候壓根不該有這個東西。

我十八歲的時候喜歡蘭博基尼,橫不能讓我家把房子賣了買一輛吧?

多少大學生在對這些本不應該屬於他們的東西的嚮往下,打通了校園貸的電話,最終負債累累,追悔莫及。

去年夏天的時候,和合租室友吃西瓜,這個93年的哥們兒說他最近很焦慮,我問為啥。

他說他覺得,人到30歲的時候沒有200萬存款,沒開上寶馬,就白活了。

我說:這有什麼的,我長這麼大連一屆國家主席都沒當過,我說什麼了?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他說你能不能正經點?我說你這問題就特不正經,你自己查查,2016年上海月平均可支配收入才7000塊,也就是你一個月能拿7000多,就比上海的絕大多數人強了,更不用說全國了,照你這話,中國絕大多數人都白活了。

如果把人生比作爬樓梯的話,假設最高層是一百層,有的人出生時就在95層,他們可以輕輕鬆鬆地爬到100層;而有些人生在一層,除非是天選之子,否則他們今生基本和高層無緣。

連巴菲特都承認,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抽中了“卵巢彩票”。

所以我們在把太多的精力用在跟別人對比的同時,其實更該想想如何與自己對比。十年前你在第十層,如今你走到了第20層,那麼,你就是成功的。

而且中國有句話叫: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總是把目光聚焦在那些最終的成功者身上,而忽視了他們成功過程中,那些折戟沉沙、最終默默無聞的失敗者。

我們關注馬雲的幾百億身價,卻忘了,有無數個有才幹、有理想的創業者,最終陪個底掉。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我們關注C羅拿到了世界足球先生,卻忘了,有無數個有天賦、肯吃苦的小球員最終無緣職業球員。

幸運兒總是鳳毛麟角,包括套現15億的胡瑋煒,我們更有可能是做那個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乃至百萬分之一的分母,因為沒能成為幸運兒而焦慮,只不過是給自己徒增煩惱而已。

看過一個段子:一個父親教訓兒子說:林肯像你這麼大的時候,經常考全班第一。

兒子說:林肯像您那麼大的時候,都當美國總統了。

這個段子折射出一個現實:我們總是要被他人超越的。小的時候,被成年人甩開,成年之後,被同齡人甩開,到我們六十歲的時候,也會有20歲的小夥子在各個方面完爆我們。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回到那篇文章,作者引用了一句話,說:千萬不要在你本該奮鬥的時候,選擇了安逸。

問題是:什麼時候才是本該奮鬥的時候?什麼又是本該安逸的時候呢?這事還有個標準的時間點嗎?

你要問一百個人,可能一百個人會給出不一樣的答案。

有的人覺得奮鬥是一輩子的事:曹操會告訴你“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備會因為50歲腿上長肉了而流淚;

有的人覺得安逸才是一生該追求的:陶淵明會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才舒服。

有的人覺得就是該瀟灑:李白告訴你“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他們到底誰對誰錯?或者說,誰又敢說他們的選擇不對?

不同的人對人生本就有不一樣的選擇,只要這個選擇不違法,那就沒有對錯之分,只要你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行。

比如你覺得“大丈夫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那你就努力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不過要做好摔得粉身碎骨的準備。

再比如你覺得人生“老婆孩子熱炕頭,兩三畝地一頭牛”足矣,那你就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只不過要做好榮華富貴和你無緣的準備。

只是選擇而已,何來該與不該?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關我屁事?

當然了,本文並不是說胸懷大志、努力奮鬥是錯的。想要成為萬中無一的人沒問題,但首先你要明白萬中無一隻是個小概率問題,即便失敗了也不用自怨自艾,還沒成功的時候更不必焦慮。

我們應該去做一個順其自然的人,學會這點,焦慮會少很多,心態也會平和很多,腦子也會清醒很多,做事情,成功的概率也會高很多。

這裡的順其自然,指的是竭盡全力的坦然,而不是兩手一攤的不作為。希望大家注意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