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你的服用方法其實並不正確

患者的服藥方法應根據患者自身的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決定。比如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暈、頭痛、目疾、咽痛等,宜飯後服;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腎等臟腑疾患,則宜飯前服。

服用方法

許多患者服用中藥湯劑時,每煎煮一次服用一次。這種服法是不科學的。因為在頭煎中,中藥飲片中易溶於水的苷類、多糖類等有效成分含量較多,難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則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時,易溶的有效成分含量較低,而難溶的有效成分相對較多,導致兩次煎出的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一致,導致藥效差異較大。

因此,服用中藥時應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藥液體合併,攪拌均勻後分為2份或3份,分別於早晚或早中晚服用,從而提高藥物療效。

中藥你的服用方法其實並不正確

服藥溫度

分熱服、溫服、冷服、頓服、頻服5種。

溫服

一般湯劑均宜溫服,特別是一些對腸胃有刺激的藥物,溫服可益脾,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

熱服

凡解表藥、寒證用藥均宜趁熱服下,以助藥力,如祛寒通血脈的藥宜熱服。

冷服

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等,一般均應冷服。真寒假熱證宜熱藥冷服。

頓服

藥性峻烈的小劑量湯藥,要一次服完,目的在於使藥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藥力,發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血藥物等。

頻服

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採用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對易噁心、嘔吐的病人,宜在服藥前,先嚼一片生薑或橘皮,然後再服,可防止嘔吐。

此外,使用峻烈藥或毒性藥時,宜從小量逐漸加量,至有效,不可過量,以免發生中毒和損傷人體正氣。

中藥你的服用方法其實並不正確

服藥時間

飯前服

一般來說,中藥湯劑宜在飯前30~60分鐘服用,有利於藥物的吸收。除病在胸膈以下的疾病,宜飯前服用外,對一些健脾胃的中藥湯劑,也宜在飯前服藥,因在胃空狀態下,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避免因食物的稀釋,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從而影響藥物藥效。

飯後服

病在胸膈以上者,宜飯後服;對胃腸道有刺激的湯劑宜飯後半小時服用,此時食物還未被排空,既可避免藥物因食物的稀釋而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又可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而引起的身體不適;促進消化的藥物也應飯後服用,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或分泌消化液,促進食物的消化;此外,毒性較大的藥,也宜在飯後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生毒副作用。

空腹服

因補益藥多滋膩礙胃,宜空腹服用,以利於藥物吸收。為使驅蟲藥、攻下藥迅速吸收,在體內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故驅蟲藥、攻下藥也宜空腹服用。

睡前服

安神的藥物宜睡前服用,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服用,使藥物及時發揮藥效。

特殊時間服

治瘧藥應在瘧疾發作前2~3小時服用,使之達到截瘧的目的;急性病及危重病,可隔4小時左右服藥1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利於頓挫病勢;慢性病,必須固定時間服用,使體內保持相對的藥物濃度;急性病、嘔吐、驚厥及石淋、咽喉病須煎湯代茶飲者,均可不定時服;發汗、瀉下等藥,若藥力較強,要注意患者個體差異,一般以得汗、瀉下為度,適可而止,以免太過,損傷正氣。

總之,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以儘量發揮藥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

專家提醒患者,中藥湯劑服用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藥物在人體中的吸收,從而影響藥物的療效,因此正確的服用方法是提高中藥湯劑臨床療效的重要保證。

中藥你的服用方法其實並不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