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酷熱的夏天就快過去了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立秋,酷熱的夏天就快過去了

今日立秋。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了"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

立秋,酷熱的夏天就快過去了

立秋是秋季的開始。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以後,下一次雨會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二侯白露降,三侯寒蟬鳴,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

雖然“立秋”到了,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仍然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天氣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了。

立秋,古時也稱七月節。《禮祀·月令》載,周代立秋這天,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後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祭白帝蓐收”;《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臨安歲時記》載,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

立秋後,白天仍然炎熱,但早晚寒氣將漸盛,要避免寒氣侵體。專家提醒,秋天要特別注意情緒調適,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遇到傷感之事應主動排解。起居方面,做到早睡早起,待天氣更涼爽後建議加強體育鍛煉,有助於氣血運行、疏導肺氣。穿衣服做到春捂秋凍,儘可能晚一點增衣,民諺“二月多穿衣,八月少穿衣”。能穿單衣,儘量不加外套。

入秋後燥令當時,飲食方面,不妨吃些滋潤的食品,如銀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薺、蘆根等,既清熱又潤燥。日常飲食中,菜心是眾多蔬菜中的首選,還可以吃些蘋果、葡萄、海帶、藕、魚類等。綠豆加百合的吃法就可以暫且歇歇了,因為綠豆和百合都是性寒食物,酷暑時喝綠豆百合湯尚可,但過了立秋,對於脾胃虛寒者來說,兩者結合就“太涼”了。民間還有“秋瓜壞肚”的說法,瓜類大多屬於陰寒性質,腸胃不好的人吃多了容易吃壞肚子。

立秋,酷熱的夏天就快過去了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但立秋後也不適宜立馬大補特補。從中醫角度講,暑熱傷陰又傷氣,容易導致氣陰兩虛;從西醫的角度講,天氣熱,汗多,容易導致缺水,乏力,口渴。如果確實身體太虛,可以適合用一些滋陰的藥材,如麥冬、人參、生地黃、黨參、北芪、白朮、茯苓、薏米等,但建議以食補為主。

立秋,酷熱的夏天就快過去了

立秋時節,幾場秋雨,氣溫就會大大下降,此時,這種涼爽舒適的天氣正是鍛鍊身體的黃金季節。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鍛鍊,運動永遠是強身健體的不二法則。散步、騎行、踢毽、健身舞、對抗不激烈的球類等戶外運動正當其時,多到戶外去活動活動,多呼吸新鮮空氣。秋高氣爽正是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鍛鍊的大好時機。專家介紹,一天之中,人們如果有1—2個小時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不僅會少染疾病,體質也會增強,精力也會日益充沛起來。

立秋,酷熱的夏天就快過去了

立秋,酷熱的夏天就快過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