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台灣數據:腫瘤2.5公分爲有意義區分點、Tg低於3沒有再發病例

大家好,病友們都叫我東姐!

看到一篇中國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委會微信公共號關於甲狀腺球蛋白與甲狀腺癌的文章,文章沒有說明作者和統計內容來自哪裡,但東姐研讀之後覺得應該是中國臺灣地區的病例統計,今天這裡分享給病友們。

來自臺灣數據:腫瘤2.5公分為有意義區分點、Tg低於3沒有再發病例

相關統計顯示:2.5公分為有意義的區分點

該篇文章將我們常說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稱做乳突性甲狀腺癌,文章說臺灣約有 80% 屬於乳突性甲狀腺癌。其次是濾泡性甲狀腺癌,約佔20%左右。乳突性甲狀腺癌的比例上升可能與濾泡性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降低有關。研究顯示,在缺碘之地區,濾泡性甲狀腺癌發生的機率較高,可能的原因是缺碘地區易導致地區性甲狀腺腫大,腫大肇因於甲狀腺上皮細胞不正常增生,也可能導致濾泡性甲狀腺癌之發生。1967 年起當地“政府”在食鹽中加碘,而使得地區性甲狀腺腫的病例減少,也間接降低了濾泡性甲狀腺癌發生之機會。

來自臺灣數據:腫瘤2.5公分為有意義區分點、Tg低於3沒有再發病例

----乳突性甲狀腺癌在追蹤過程中有 2.8% (13/466例) 死亡;而濾泡性甲狀腺癌就有 16.5% (17/103例) 死亡,兩者有極大之差異性。

----統計也顯示,15.1% 的甲狀腺腫瘤小於1公分,36.25%在1公分至2.5公分之間,48.7%大於2.5公分。腫瘤大於2.5公分的患者有7.5%的死亡率,而腫瘤小於2.5公分者只有1.2%,顯示2.5公分為有意義的區分點。

甲狀腺球蛋白低於3者沒有腫瘤再發之病例

甲狀腺球蛋白 (Tg) 是甲狀腺素製造過程中重要的媒介物,血中 Tg 常在下列三種情況下上升:

1. 甲狀腺腫或甲狀腺功能亢進

2. 甲狀腺發炎或損傷

3. 甲狀腺癌

來自臺灣數據:腫瘤2.5公分為有意義區分點、Tg低於3沒有再發病例

這篇文章論述說,由於Tg在良性及惡性的甲狀腺疾病中都有可能上升,因此不適合在手術前用來鑑別診斷是良性或惡性疾病。十幾年來,Tg一直被用來當作甲狀腺癌手術後一個重要的腫瘤標記。手術後3到6個月,血中Tg之濃度可作為長期預後之參考。

長庚醫院曾追蹤 488位已分化甲狀腺癌的病人手術後一個月的Tg值,其中有 471 位仍存活,其Tg平均濃度為 40.7 ± 4.44 ng/mL;而 17 位已因甲狀腺癌死亡之病例,其血中 Tg 之平均濃度為 165.5 ± 43.3 ng/mL (P<0.0001)。此兩組甲狀腺球蛋白之濃度在統計學上有極大之差異性。同時也發現,濃度低於3ng/mL者則沒有腫瘤再發之病例。同時,若比較乳突性甲狀腺癌及濾泡性甲狀腺癌,也發現其甲狀腺球蛋白平均為31.8±3.7及12.7±19.5ng/mL(P<0.0001),兩者也存在極大之差異性,也說明了為何濾泡性甲狀腺癌的預後比乳突性要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