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爲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洋芋寶寶


先講個武漢段子,二哥們吵架,一個罵的很慘。

罵人者說:你服不服周。

被罵者說:我就不服周。

罵人者繼續說:你跟老子再說一次。

被罵者說:不服不服就不服周。

罵人者:動手開打,被罵者受傷。

被罵者:隔幾天修養好之後,和罵人者約架,這次成功打贏罵人者。打完甩出一句話,個斑馬,你服不服周。
由方言可以見文化淵源,武漢方言中著名的不服周就是來自春秋時期的故事,也是為何春秋時期別的國家都叫公如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之類,唯獨只有楚國稱王,最有名的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說的就是五霸之一的楚莊王。

那麼事情到底如何?其實在紀錄片楚國八百年中就說過這個故事下面看我來個昨日重新!

春秋時期,周天子不把楚國當正統的諸侯看,很是看不起楚國,於是楚國也對周天子很不感冒,在行動上很不尊重周天子,冒犯那是難免的二者很不對盤。

周朝天子位,從周武王傳到第四代時候周王是周昭王。

周昭王野心比較大,一直想繼續擴大周朝疆域,於是親率大軍,南侵荊楚。

那時候楚國還很弱小也沒有組成健全的國家制度,根本不敢硬抗,於是楚國人都分頭躲藏了起來

以堅壁清野戰術抵抗周昭王大軍

周昭王大軍過了漢水,剛一踏上楚國疆土,頓時傻了眼,到處深山老林,就是看不人毛,頓時也很蒙逼,

楚兵不知所蹤,迎戰的居然都是一些毒蛇猛獸,更誇張的是還有犀牛出沒,看見周天子的大軍,就兇猛的橫衝直撞,撞得周軍人仰馬翻。

周天子的軍隊在叢林中成立孤軍,密集隊列完全無法展開,反而要面對毒蛇猛獸的攻擊,不僅如此軍隊還疫病流行,非戰鬥減員嚴重眼看就要支持不下去。無奈的周昭王只好帶著大軍回去了,當然也不是全無收穫,周昭王大獲楚人的財寶,滿載而歸。

三年後,嚐到甜頭的周昭王,故技重施以“南巡”名義,又一次親帥大軍攻掠楚國。

上一次的旅遊行軍因為猛獸和氣候問題無疾而終,這次周天子學聰明啦,帶著自己最強悍的御林軍守衛鎬京的“西六師”出征

他們過漢水後,果不其然沒有見一個楚兵,以為還和上次一樣,楚國沒大軍抵擋,正準備武裝巡邏進而搶劫的時候,猛聽得一陣鼓響,前後左右湧來無數穿著破衣爛衫的楚人,還有跟隨而來的無數猛獸,人帶頭衝鋒,猛獸壓陣,居然將周軍打得大敗而逃!(史料沒有記載楚軍領軍者) 周昭王當然不甘心這樣失敗,繼續率領“西六師”強攻楚國,結果,又被憤怒的楚人團團圍住廝殺,周軍見勢不妙,只得急忙保著昭王殺開一條血路,逃跑了。

周軍逃到漢江邊,位置大概是今天襄陽一帶,突然發現岸上有幾條新船,便慌慌張張的跳到船上,渡江而去,不料,船剛到江心就散了架,變成了無數塊木板。

原來,楚人早就料定昭王兵敗後,必從這裡渡江,就預先用樹膠把木板粘起來梆成船,放在岸上,樹膠成船,必然不牢靠,所以船到了江心,樹膠溶化,船也就開裂散架了。

此戰結束,周王最最精銳“西六師”,全軍覆沒,不僅如此連周昭王也掉到江裡淹死了,可謂奇恥大辱。

因此周朝大臣們不敢舉行葬禮,怕不體面的事張揚出去,只好悄悄把昭王埋在一個無人知曉地方。

對這件是司馬遷《史記》記載如下:“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天子崩在水中,又不知道兇手是誰,真是奇恥大辱,卻又不能說,只好不發佈消息。因此,周昭王的死,也成周國唯一一個沒有正式通告的案列,因為不好意思對外公佈。

此戰是楚人利用惡劣的自然環境與周朝的首次對抗。

昭王死後,繼位的是兒子周穆王,周穆王兒子是周共王,周共王兒子是周懿王,周懿王死後,本該懿王兒子周夷王繼位,卻被懿王叔叔周孝王奪了王位,周夷王無能,無可奈何,只好熬到周孝王去世,才在諸侯擁護下,登上王位。

周夷王上臺後,為表達對諸侯感激,一改過去天子站堂上接受諸侯禮拜慣例,變為走下堂和諸侯親切相見,天子威嚴大大下降。

這時的楚國君主,就是著名的神箭手熊渠。

熊渠射術高超,能征善戰,先後征服附近許多部落,控制長江流域最主要的銅礦資源,成為南方第一暴發戶,家裡有礦嗎,不富裕都不行。

而熊渠也是非常有想法的人,他覺得自己祖先曾經當過周文王老師,而分封時候,卻只給楚國很低爵位,當時楚國受封

子爵(公侯伯子男,最低一等爵位)

這個分封,讓楚國人一直忿忿不平,熊渠因為家裡有礦,加上個人野心,於是就趁著這個機會自立為王。周夷王又沒啥威信,我怕你個鬼哦。

但是,楚國畢竟還是很弱小的,熊渠雖然不服氣,卻又不敢公開的反叛,那怎麼辦呢?他就說,你們是正統的“周”,而我們只是蠻夷,番邦小國,我們不能用你們中原的封號、諡號,那就讓我們採用蠻族人的封號吧。

於是,熊渠就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封為了“王”!

大兒子熊毋康為“句亶王”,管理今天的江陵、荊州一帶,二兒子熊摯紅封為“鄂王”,管理今天的武昌,鄂州一帶,三兒子熊執疵封“越章王”,領地不清楚,因為史料沒有寫。

這就是湖北省最的雛形,這幾個最重要的戰略據點成為王子的封地。

熊渠自己不敢稱王,就半開玩笑、半公開把幾個兒子封王,這樣,他就是王的爹了,意思是周王也是我兒子,這便宜佔的也是很有創意啊。

這就是楚人“不服周”最早的來咧。

可是實際上,熊渠官方身份,還是楚國的子爵號稱也是“楚子”,而周夷王也不是啥有大作為的周王,自顧不暇,也就無暇顧及如此僭越之舉。

不久之後,周夷王死,周厲王繼位,周厲王是個著名的暴君,據說還是個施虐狂,看誰不順眼的,就想殺人,周厲王的殘暴,讓家裡有礦的熊渠也害怕,就把兒子的王號去掉,不稱王,也不稱王他爹了。

不過這也只是暫時的,過來一百年不到吧,時間來到公元前757年,楚國子爵熊眴,隨著國家實力的強大,又忍不住稱王,史稱楚厲王。

自此以後楚國就代代稱王,周國也因為權威不再,沒有實力過問楚國的僭越之舉,早期的楚國雖然弱小,沒有周朝強大,但叛逆的精神很足,敢為天下先,敢僭越冒稱王,敢“不服周”,敢向強者挑戰,所以“不服周”這個詞也就流傳了下來。

這就是春秋時期其他國家都稱公而單單楚國稱王的由來,也正因為這種敢為天下先,還有桀驁不馴的性格才有特立獨行的楚文化出現,才有後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強音出現,才有長沙會戰中無數次拉鋸戰的勝利,這都是楚人天生不服強者的倔強體現。


阿斗不傻


不請自來,佔位。



楚國稱王就是耍無賴,噁心諸侯國

自東周禮崩樂壞以後,周王室對諸侯國控制力度下降,導致諸侯爭霸,大魚吃小魚,相互吞併。看下春秋五霸的最初周天子給他們的爵位





秦:伯爵

齊:侯爵

燕:公爵

晉:侯爵

楚:子爵





也就是說最初只有燕國有資格稱公,其餘的都沒有資格稱公。可是隨著其餘四家武力越來越強盛,直到平齊平座的時候,那時候每年還要給周天子的面子去拜見一下,這一見面了,其餘的四家都矮了燕國,所以啊心裡就不爽了啊,秦齊晉先後擅越稱公。


楚國本來也想跟其餘國一樣,可是楚地剛開始周天子分封的時候只是子爵,而且當時楚地地處東南,在其餘諸侯國眼中就是蠻夷,大家都不想跟楚國玩,認為丟不起這個人。





周天子一看全天下都反對楚國,所以啊在禮制上就沒有給楚國相應的待遇。楚王一看這個狀況,心想好啊,我是蠻夷,那就蠻給你看,看不起我楚國那就不尊周天子了,回國後直接給自己封王,以後都叫楚王,有本事你們來咬我啊,不跟楚國玩我就噁心你們。



一元復始


你有時間看看《史記》就知道了!周王朝建立時,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餘者不可稱王。其分封的諸侯國有71個,跟周王室同姓的姬姓國為53個。

分封的諸侯有宗室子弟、歷代先賢后裔、王族功臣。這些諸侯的爵位分五個等級,即公、侯、伯、子、男。

最高為公爵、最低為男爵。不及這五等者,則為附庸。這些諸侯雖說都稱這公,那公,其實是尊稱並非代表他所受爵位。

其實有些有名的大國所享爵位並非最高,爵位高的也不一定是大國。

比如虞國是公爵,是周太王(文王姬昌祖父)次子姬仲雍之後;虢國是公爵,虢仲乃文王之弟;宋國

是公爵,比這倆姬姓國輝煌些,是商王朝後人,紂王庶兄微子開國。



吳、魯、燕、管、蔡、衛、晉皆姬姓為侯爵;而姜姓,乃功臣姜尚受封地也是侯爵;乃帝舜之後,乃大禹之後,皆為候爵。


最後該說說國了,楚之先乃顓頊帝,顓頊高陽者乃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高陽第五代孫陸終坼剖生子六人,第六個季連、羋姓。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有功,生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也就是說楚國開國君為熊繹,最先受封之爵為子爵,在五等公爵裡屬第四等。


熊繹第五代孫熊渠生子三人,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把三個兒子都立為王,及周厲王時,暴虐,熊渠害怕周厲王伐楚,把這幾個兒子王號又去掉。

後又經過十幾代楚君,至熊通,是為楚武王,熊通先讓周天子加位曰:“

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周王室不聽,熊通自立為王。從此之後,楚君就稱王了。到楚莊王時,楚國更強盛,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所以莊王問鼎中原。


尋桂子


楚國八百年,本來就是自成體系的,遊離於周朝分封體系之外!

這都怪周天子不厚道,人家楚國這麼大,國力這麼強,才給人家封個“子”爵。公侯伯子男,楚國居然落在第四等的“子”爵,國際地位與自身的國力嚴重不符。中原那些小國,像陳蔡這類,也都是候爵、伯爵。中原諸侯一般都諷刺楚國為楚子、楚蠻。一向不服周的楚人,怎麼能忍受這氣?

既然周天子這麼缺心眼,那楚國乾脆就不跟周禮,自己給自己加個王。因此,楚國的國君從春秋時起就一直稱自己為王,獨自和中原諸侯聯盟對抗。不僅是稱謂上,楚國在內政上也自己搞了一套分封制度。雄踞南方的楚國疆域遼闊,因此,歷代楚王在自己的國家內也搞分封,將一些城池和土地分封給宗室。

而事實上,楚國也完全對得起王這個稱號,因為雄踞南方的楚國自始至終都是大國,並且不斷向中原強國發起挑戰,不斷征服周邊的諸侯國和部族。楚莊王還曾一度問鼎中原,成為霸主。而整個春秋時期,大部分時間,也就是晉楚兩個的爭霸而已。

到戰國時期,楚國的領土幾乎等於其他諸侯國領土的總和。可以說,秦朝的疆域,一半都是楚國打下來的。


這些歷史要讀


當時的周王把底下的諸侯分成五等,這樣的話,通過這些爵位,我們就可以看得出哪些諸侯距離周王姻親的比較近。

當時楚威王率領著諸侯大軍到達宋國的土地上要爭霸,這個時候,宋國的國君宋襄公戰出來說對不起,你沒有稱霸的資格,楚威王覺得很好笑啊,齊國三小亂大國,現在已經落魄下去了,我楚國實力最強,憑什麼你說我不能稱霸!宋襄公就說了,我是公爵,你只是一個子爵,咱倆從等級上來講,你差我好幾輩呢,應該我來掙吧,而不是你!

楚威王一聽,你等級比我高,是不是?大手一揮,手底下的那些隨從脫下自己身上衣服,原來裡面全部穿的鎧甲,直接把宋襄公給抓了。

事實上,當時楚國面臨的問題也就是在這個地方,楚國和秦國有一些相通的地方,便在於他們原先就是邊疆的一些蠻夷小國,後來逐漸成為一方大國,但是,面臨這些侵略性比較強的強盛的大國的時候,中原的那些老牌國家通常都不喜歡跟他們交朋友。

為什麼,就是嫌棄你沒有文化,就是嫌棄你沒有地位,所以你每次參加集會的時候總要被別人給數落一陣,你比如說當時齊桓公率領的諸侯大軍進攻楚國的時候,楚威王覺得很冤啊,說我什麼事情都沒幹你為什麼要來攻打我呀?齊桓公身邊的管仲,直接就說了,因為你楚國沒有進貢包茅草(事實上這是一種釀酒的時候要用的一種草,只不過價錢是多少?大家心知肚明。)楚威王覺得很憋屈,說我不就沒有進貢幾個一文不值的包茂草嗎?至於帶著一大堆士兵過來攻打我嗎?

所以說,當楚莊王真正能夠問鼎中原的時候,這個時候楚國就開始向其他國家展示自己的一種侵略性。當然,原先子爵這個爵位不適合我,我怎麼能有這麼low的稱號呢?我要什麼?我要的是一個王的稱號,我要跟周王平起平坐。

所以說,楚莊王做了一件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問鼎中原。什麼意思?當時的周朝保存有九鼎,九鼎是大禹治水裡面大禹鑄造的,一直被當做天子的信物保存到了周,(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楚莊王當時覺得我實力很強了,我應該去當週王了。

再加上楚國原先就是來自於蠻夷之地,當時的江南地區,還不如現在這樣富庶,江南卑溼水熱,丈夫早夭,對於中原的一些禮數表示十分。面試這個禮數有什麼用,還不如來一碗飯或者是來一塊兒肉來的實在!

所以說對於他們來講,我為了不讓其他諸侯看不起我就自己號稱自己是王,我跟周王平起平坐!大家也對他沒有辦法!誰叫你實力強,我們打不過你呢,但是一般來講,東周時期歷史學家在記錄楚莊王的時候,經常就把他歸為子爵,你自己喊著開心就行了,至於我們是怎麼記錄你呢?那就不關我們的事兒了。


漩渦鳴人yy


春秋時期華夏諸侯國的國格大部分是公爵或者侯爵,唯獨楚國本受封為子爵,但是後來僭越稱王了。故楚國由楚子變成了楚王,且自稱:我蠻夷也,不服周!周武王伐商紂之時,於孟津大會天下八百諸侯,楚人部落派一百名勇士參加伐商大業,功成後楚人首領入朝為官,輔助周王室。周成王之時,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羋姓、領地丹陽五十里,號楚子。

西周爵位王、公、侯、伯、子、男共五等,王爵天子自領之,號領天下諸侯。姬周宗親且有功之國或者聖人之後爵位為公爵,比如周公旦的魯國、比如殷商後裔的宋國、舜帝后裔的陳國;其它宗親或功臣之國為侯爵,蠻夷之地國家為伯爵或者子爵。王國只有一個,那就是周王國;公爵只有幾個,比如魯公國、宋公國;侯爵國則十分的多,比如晉侯國、齊侯國、燕侯國,所以分封國多數稱為諸侯國。子爵國數量不多,比如楚子國、越子國、吳子國!

周朝以禮治天下,十分的重視身份高低貴賤,爵位高一級那麼坐位靠前,待遇提高一級。楚國作為最末的子爵國,地位不高,爹不親孃不愛,每次周王室大會諸侯,楚國國君都翻山越嶺而來,坐在最後面給王公侯大人們端茶倒水,看守火炬等小事。楚國認為子爵是國之大辱,故僭越稱王: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當時江南之地有越國、吳國、楚國三國,周王室給的爵位都是子爵,但是三國皆僭越稱王國。越國乃夏朝後裔,吳國乃周太公後裔,楚國則是帝高陽後裔,此三國坐擁江南,以蠻夷自稱,不受周王室的爵位冊封。楚國發展得較快,實力漸漸強大,地廣千里,威震華夏,周昭王親領大軍伐楚,全軍覆沒!春秋時王室式微,各侯國都僭越稱公國,故大部分國君諡號為”國名+諡號+公“,而楚國仍以蠻夷自居,國君諡號為”楚+諡號+王“。戰國中後期,周王室名存實亡,故各國都僭越稱王,國君諡號為”國名+諡號+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認為王號太賤了,不足以顯示秦國尊貴 ,故在王號之上再建皇帝尊號,後世皇帝諡號為”國名+諡號+帝“。


大秦鐵鷹劍士


首先這裡先明確一個問題,齊桓公、秦穆公,這裡的公都是尊稱,實際上齊國和秦國的爵位都是侯爵。根據《左傳》中的記錄原則,對於各國的國君,不管分封的爵位高低,一律尊稱為某某公,但是如果有魯國國君在場的情況下,就一律以本來爵位來記述,如齊候、鄭伯、楚子、許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左傳》原文。至於楚王,王的稱謂是偽稱,也就是自稱,是不合禮法的,下面小編和大家詳細說一說。

楚國分封在南方的蠻夷之地,經過多年的擴張吞併,實力大大增強。這一年,楚國準備繼續擴張,這時的楚國國君是熊通,就下令來攻打漢水東岸的隨國。隨國就來和楚國交涉,說:“我們又沒得罪您,您為什麼來攻打我們?”楚國的答覆就非常蠻橫不講理了,說:“我們地處蠻夷之地,現在各諸侯間都互相侵略吞併。我們楚國現在實力強大了,想參與到中原王朝的政務中來,想請周王室加封我爵位。”

還有一點就是楚國已經佔領了那麼大片的領土,實力非常強大,但是始終沒有加封,爵位還是子爵。楚國國君和其他諸侯會盟的時候就會非常鬱悶,人家都說某某公、某某候,差點的也是伯爵之類的。而堂堂大楚之君,被人稱為楚子,不知道的還以為廚子呢,所以熊通的鬱悶可想而知了。

楚國把隨國打服之後,就讓隨國去周王室替他請尊封號,可是人家堂堂周王室憑什麼答應他啊。於是隨國鎩羽而歸,把情況報告給了楚國。熊通一聽急眼了:“想我先祖鬻熊是文王的老師!成王封我先公為子爵在南楚大地,經過這麼多年經營,四周的蠻夷都已臣服我楚國,就這樣周王都不給我加封,那我就不麻煩他了,我自己來!”這下可好,熊通不只是自己給自己加封,而且還一步到位,直接登頂封王,即楚武王(武是死後的諡號),和周王平起平坐。堂堂周王室自平王東遷後就衰微至極,風雨飄搖自顧不暇,也就沒敢把楚國怎麼樣,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趣撩歷史


楚國為羋姓,是周朝的分封諸侯國,為子爵。楚國在周平王東遷洛邑不久,就稱王。楚國之所以能稱王,就是因為楚國遠離中原,在長江流域不斷征服南方眾多蠻族,地域遼闊,民風彪悍,國力強盛,在楚武王的時候,楚國開始稱王,並與周朝分庭抗禮。

公元前977年,周昭王時期,周昭王帥兵討伐荊楚,結果遭到楚地的楚人(與楚國不同)襲擊。楚王當時在楚國停留,周昭王用武力讓楚國臣服,結果出國不滿,為其提供的船隻時,用了劣質的膠故意不把船粘牢固。在周昭王度過漢水的時候,遭遇楚地的荊蠻的襲擊,結果船解體漏水,楚昭王溺水而死。所以,司馬遷的《史記》當中記載:“昭王南征而不復”就是這個原因。

周昭王南征楚國,死在楚地,說明當時的楚國已經敢與周天子叫板了,當時的楚國不向周王納貢,周天子才討伐他。所以周平王東遷洛邑周王朝國力更加衰弱,在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熊通率先稱王,周天子拿他也沒有辦法,只有默認他稱王。

再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以後,曾經以周天子的名義討伐楚國,齊國齊桓公就拿周昭王溺死楚地的事情說事。當時的齊國也不敢輕易與楚國交戰,所以齊桓公只責備楚國,讓楚王向周天子納貢了事,然後與其結盟而歸。足見當時的楚國實力已經不小,在秦滅楚的時候,動用了秦國六十萬的大軍,足見楚國是很難對付的一個國家。楚國後來雖然滅亡,但是留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豪言壯語。


烈火文史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楚國最初被周成王分封為“子爵”,是爵位中最低一級。但是後來經歷兩次稱王事件後,楚國國君便一直以“王”的稱號一直到戰國末期。

首先楚國為什麼要稱“王”呢?尊卑與實力的問題

1、三子封王后又取消

楚國被周成王封在南邊,替周王朝抵擋南蠻,撫化南蠻。楚人先祖由於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技術與發展水平,吸引很多蠻部歸附,楚國也壯大起來。

到了熊渠時期,西周正是周夷王當政,國內混亂互相攻伐,諸侯不再朝貢,於是熊渠趁機避開姬姓諸侯國,滅谷、鄧、盧、鄢、羅、庸、揚越等國,把楚國的實力擴張到江漢平原。

然後熊渠說出了上面這句話,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封為王,那熊渠自己當然也是王。

但是到了周厲王時期,因為周厲王殘暴,熊渠擔心被周朝討伐,於是又悄悄取消了“王”的稱號。

這說明這個時期楚國與周朝的實力還是有差距。

2、熊通稱王

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楚國第一次稱王結束後,第二次到了熊通時期,這個時候楚國滅了很多周邊的諸侯國,疆域已擴張至漢水,他覺得子爵這稱號已經配不上他的疆域和實力了,於是想要讓周天子提升他的爵位,結果被周天子拒絕,於是一怒之下,熊通乾脆稱王。

所以春秋時期楚國就已經僭越稱王,因為他的實力與疆域不止是一個小小的子爵。一個疆域千里的萬乘之國,怎麼會願意頂著一個小小的子爵,朝拜周天子時,站在後面,吃的東西也不如別人。

3.其他國家為什麼稱“公”

西周真正的公爵只有八位焦、薊、祝、陳、杞、宋、虞和虢國,其他即便是齊、魯、燕等都是侯爵。

但是稱“公”並不是真的代表其為公爵,應該是一種美稱、敬稱。

還有一種便是在西周之處,很多稱呼還按照爵位進行,比如齊侯、魯侯等,但是諸侯國強大之後,逐漸出現一些僭越的稱呼。


妖鬼雜談錄


首先,楚國的爵位是子爵。而楚國稱王屬於僭越稱王。並不受中原國家承認。像孔子在《春秋》一書中就稱楚國的君主為楚子,而非楚王。而中原國家無論爵位大小一律稱公。公是美稱,並非爵位。



楚國稱王很大程度是因為受到中原國家的排擠。我們知道周朝在建國初分封的諸侯絕大多數是功臣親舊。楚國原本也是中原部族受到商朝的迫害,才流亡南地。周人對楚人沒有認同感,楚人也同樣沒有認同感。早先楚國很弱小,祭祀的時候沒有牛,只能到鄰國去偷一頭小牛在晚上祭祀。這種情況下,面對周人的排擠,楚人也只能無可奈何。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這是《左傳》中記述的古楚先民的創業過程。通過先民不懈的耕耘。楚國不斷強大。面對與國力不服的國際地位。楚國從楚君熊渠開始稱王,其後子孫為了藐視對抗周室,在楚武王時期第二次自立為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