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作業崇拜」,擁抱美好的十一假期

十一假期來了,大人小孩們都很歡樂。前些天,家裡二年級的大辣椒回來後激動地說:我有一個好消息,馬上過國慶節,我們學校要放假七天!高興不過三秒,隨即想到放那麼多天,老師得佈置多少作業啊……假期讓人高興,作業是假期的噩夢,應該怎麼辦呢?且看尹老師的分析。


告別“作業崇拜”,擁抱美好的十一假期


告別“作業崇拜”,擁抱美好的十一假期

尹老師,你好:

我兒子學校昨天發生了一件極其悲痛的事,一個四年級的學生,因為晚上寫作業磨蹭,被家長訓了幾句,居然推開窗戶從二十樓跳了下去。聽說他的家長痛苦得要瘋了,今天下午去學校找校長和老師了,學校通知明天上午全校停半天課。

以前只是從網上看到過這樣的事情,沒想到就真的發生在眼前,我十分震驚,這一晚上都在微微顫抖,很害怕。我的孩子才上二年級,可是也已經天天為作業的事糾結痛苦了。每天各科老師都說“我只留很少一點作業”,但加起來就很多,佔用孩子不少時間。再加上兒子寫作業慢,實際是磨蹭,每天到完成作業,就該睡覺了,閱讀和玩遊戲不是我不想讓他做,是經常沒有時間。

告別“作業崇拜”,擁抱美好的十一假期

我以前對他管得挺嚴的,自從看了你的書後,對他的作業問題有所放鬆,甚至也學你的樣子幫他寫過幾次作業。但我孩子沒有像你女兒那樣自覺,反而表現出越來越依賴我,大部分都自己不想寫,那天因為磨蹭著不寫作業被我說了幾句,他居然賭氣說等他上中學後就要離家出走,就不用寫作業了。我不知以後該怎麼辦,他的作業肯定是越來越多,不管不行,管又不敢管。他現在就敢這樣說,以後真不知道敢做出什麼事呢!

其實我不要他將來考什麼名牌大學,掙多少錢,只要他平安健康,做個平凡人就好。我想借這個機會和孩子好好談談,對他進行生命教育。現在的孩子們都很脆弱,經受不住一點點打擊,因為很小的事就出事。但生命教育到底如何做,怎麼才能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呢?請您教教我怎麼說,怎麼跟孩子談心。

非常感謝您,急盼回信!

一位孩子的媽媽

告別“作業崇拜”,擁抱美好的十一假期

這位母親,你好:

有人說,人生的不幸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的。童年本應該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但近年來,因為作業導致兒童自殺的事件發生過多起了,人們只是習慣到當事人身上問責,或歸因到“生命教育的缺失”,很少有人想到繁重的作業現在已成為兒童安全的隱患。

害怕死是人的本能,“珍惜生命”其實不需要去教育。如果一個人沒有痛苦到極限、害怕到極限、絕望到極限,他是不會去自殺的,孩子更是這樣。孩子並非不知道死了就活不過來,他們自殺的動機和成年人是一樣的——當活著比死了更痛苦,他會選擇去死,以尋求解脫。

現在,學校和家庭幾乎是不假思索地把作業塞進學生的每一段時間裡。成人早上八點才上班,孩子六點就得起床;成人下班後可以休息,孩子不能;成人有雙休日,孩子沒有;成人有小長假、帶薪年假,孩子從來沒有——他們的寒暑假面臨的是更多的學習內容。

當整個人類社會都在追求舒適和閒暇,成人的假期越來越多時,我們的孩子,自由時間卻被剝奪得越來越少。最需要輕鬆玩耍的孩子們,“寫作業”從不打烊,放學後、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成年人恨不得把孩子三百六十五天都塞滿,甚至恨不得把學生的二十四小時也塞滿,有的學校居然變態到在中午給學生布置“午間作業”!現在最令人恐怖的是,“作業”已開始滲透進幼兒園。

孩子們因作業每天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家長在對孩子的作業管理中生氣,教師在繁重的作業批改中勞累……“作業之痛”已成為一種社會之痛,尤其是孩子們的最痛。一個孩子,在功課方面沒有興趣,在成績上沒有光彩,原本已經很痛苦,如果外界再不斷施壓,有的孩子真的就可能在某一天再也無法忍受了。不是孩子脆弱得承受不起一次作業或一次批評,他只是被逼到了邊緣,就像最後一根把駱駝壓死的稻草一樣。

你和孩子之所以為作業糾結,緣於你內心還有濃厚的“作業崇拜”情結。你只有解開這個結,才能理解我對女兒學習管理的真諦,才能真正把我的方法用到你孩子身上,見到效果。

“作業崇拜”的形成,一方面是成人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是思維慣性。在我們的概念中,但凡“上學”必定有“作業”,多年的習慣使我們從不質疑作業存在的合理性,就像從不懷疑一條褲子有兩條褲管一樣。儘管很多教師和家長自己在兒時也並不喜歡寫作業,成年後,卻有根深蒂固的“作業崇拜”情結,這種情結一代代傳遞,使每一茬討厭寫作業的孩子到自己當了父母,又去逼自己的孩子寫作業,惡性教育鏈條連綿不絕。

多寫作業就可以讓孩子學得更好,以為可以熟能生巧,這不過是一種簡單思維下的推斷,表面上合乎邏輯,實際往往不成立。物極必反,太多的作業會造成孩子的壓力與厭煩,作用恰恰是反教育的。不理解“休息”的意義,其實也沒理解了什麼是教育。遊戲、生活和閱讀都是兒童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作業”如果對這些形成擠佔,其實就是對兒童學習機會的剝奪。即使單純學習課本知識,也必須要有休息和娛樂,休息和娛樂不是浪費時間,是為了下一步學習積蓄更多的能量。

把學習和寫作業當成一回事,把多寫作業和獲得好成績聯繫起來,這都是非常片面的認識。一種學習活動如果不能喚起學生的熱情,而是令他們厭惡的話,它對孩子的學習興趣及智力發育都是有害的。那些重複的、毫無意義的作業最容易消磨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

“浪費時間而無所用心,這樣只能培養出懶漢。”以為繁重的作業可以讓孩子學得更好、更習慣學習這件事,實在是一種誤解。

教育家杜威早已反對那種用死板的課本來剝奪兒童玩耍權的做法,他認為:“人類天性沒有比恢復精力更迫切的要求。有人認為休閒的需求是可以抑制的,這是絕對錯誤的。”他還說,“教育沒有比適當提供休閒活動的享受更加嚴肅的責任,這不僅是為了兒童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是為了對心靈永久的影響。”

告別“作業崇拜”,擁抱美好的十一假期

我國幾十年不變的“家庭作業”模式甚至讓人喪失了最基本的思考力,“作業崇拜”已植入我們的“教育基因”中,根植於成人意識中。我曾提倡過“取消中小學生家庭作業”,有的家長看我這樣建議,很迷惑地問:取消了家庭作業,那孩子回家幹什麼呢?

“取消家庭作業”這個理念現在太前衛,很少會有人理解接納,學校更不可能實施。只能從家庭這個小單元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倒不是說天天去對抗學校,而是一方面積極影響學校,要求學校給孩子們鬆綁;另一方面我們自己要對這件事徹底放下。當你真正看透作業是個什麼東西后,你就不會再和孩子糾結。我在書中寫的幫女兒寫作業,就是因為我悟透了作業的本質,也懂得體貼兒童。

每個成年人都從童年中走過,請回頭想一下,真誠地回答:中小學時期,尤其小學時期,天天佈置的家庭作業、寒暑假作業對我們的學習真有必要嗎?它讓我們的學習狀態更好更穩定,還是僅僅給年幼的我們添了一些麻煩和負擔?

教育可以興國,可現在作業正在拖垮一代人——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當一個孩子為作業痛苦時,一個小宇宙就在憂傷戰慄。

好好愛孩子,只要家庭生活正常,不給孩子額外的作業壓力,孩子也沒那麼脆弱。他能感覺到父母的愛,他就會珍惜生命,也會珍惜家庭的溫暖。

祝福你。

尹建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