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資本:新經濟「超級周期」潮起的金融「新生物」

華興資本:新經濟“超級週期”潮起的金融“新生物”

近年來,無論是國內新經濟領域一批獨角獸脫穎而出,還是一連串巨頭之間的合縱連橫輪番登場,背後都活躍著華興資本的身影。

然而,一直以來的低調示人卻讓外界始終無法窺知其全貌,提到華興不少人甚至還只是停留在“一家知名投行機構”的印象中。直到6月25日,華興資本向香港聯交所提交IPO招股說明書,外界才驀然發現它的身形龐大:

過去的13年間,華興幫助客戶成功完成包括IPO、併購和私募融資等大約700宗交易,交易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投資業務資產管理規模近41億美元。

眼下,國內新經濟從“水大魚大”進入“大魚入海”時代,金融改革進入“深水區”,華興資本的觸角已漸漸覆蓋新經濟企業從初生到成長再到成熟的全生命週期,並且正以其多年沉澱出的“漏斗”業務生態和“以創業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悄然崛起為國內外新經濟領域金融服務業的“新生物”。

華興資本:新經濟“超級週期”潮起的金融“新生物”

技術賦能資本時代開啟

過去20年,互聯網催生的新經濟業態不斷成長迭代,門戶網站時代的三巨頭很快被以BAT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巨頭“後浪拍倒了前浪”,而眼下,TMD三小巨頭顯然已崛起,來勢洶洶。

一個普遍的共識認為,這其中也暗含著國內新經濟舞臺的“下半場”大幕已經徐徐開啟。2016年烏鎮大會上,“下半場”成為最熱關鍵詞之一,不僅大佬熱議,整個互聯網行業心有慼慼。這一舞臺上的各個角色都在急切尋找著自己的“定位”,以確保自己在大潮來襲時能立於潮頭。

作為最早一批提出新經濟概念的華興資本,並未失去對未來趨勢的敏銳把握,華興資本董事長兼CEO包凡就對此有著一番犀利的洞察。

他認為,過去幾波浪潮都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模式創新,但新經濟的超級週期剛剛開始。“這預示著新經濟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創新,差不多已走到頭,大魚馬上就要入海了。新經濟的超級週期,一定是靠技術驅動的”。

技術驅動的不光是實業,還包括金融。包凡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金融行業的技術驅動力被大量催生,疊加當前國內資本監管趨嚴、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等多重政策因素,這些都預示著更符合監管環境、行業大勢的“新生物”破土而生。

的確,隨著國內一級和二級市場價值投資理念的迴歸,資本對於真正能發現甚至創造投資標的價值的金融服務機構、資管平臺更加看重,而長期深扎於新經濟“風口”挖掘獨角獸、堅持創造價值的新型金融服務機構開始迎來新的機遇。

“漏斗模型”生態生命力

儘管未來可期,但華興資本對於這種機遇的理解顯然要更深一度。包凡就表示,在新的創新領域中,華興要真正深度參與到平臺級公司裡面去,而不是簡簡單單做服務,或者投資。並且,對於財富創造效應越來越明顯的新經濟領域,不斷湧現的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需求,也讓在新經濟資產端擁有絕對優勢的華興資本看到了新的拓展空間。

包凡的設想並非只停留於概念階段,而是實實在在地寫進了華興資本IPO招股書中。過去幾年,這些想法已經在華興資本平臺落地佈局——包凡和華興資本團隊已悄然打造出服務於企業全生命週期的“漏斗”模型,依託這一模型,華興資本的種種佈局漸漸串起了一條完整的業務生態鏈。

華興資本:新經濟“超級週期”潮起的金融“新生物”

根據招股書披露,這一“漏斗”模型的開口是早期項目平臺,包括Alpha、星起等等;往下是成長期項目的私募融資、併購服務,再到成熟期企業的A股、港股、美股證券市場服務。

一方面,這種從早期全覆蓋的金融服務模式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它意味著,一個新經濟公司所有階段的需求都可以在華興得到滿足;一個潛在獨角獸可能在各階段、因FA、基金等不同需求進入漏斗,或早或晚被華興覆蓋。

另一方面,“漏斗”的底層則是建立數據和技術基礎設施,這些數據和基礎設施被看作是華興長期的核心競爭力。華興有一套自有數據資源,用高級分析工具在其中進行識別併發掘新客戶。包凡曾經在採訪中戲言:“我們如果是情報機構,就是行業裡最大的一個。”

儘管我們暫無從知曉這個龐大數據庫的規模之巨,但一幅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資本服務圖譜已清晰可見:

通過大數據篩出來的新經濟領域早期優質項目,經過專業的財務顧問一路融資護航,成長為獨角獸企業,再在華興投行板塊的加持下“合縱連橫”,直至敲響上市的鐘聲。但這並非服務的終點,因為隨著上市後的企業和企業家創富效應的凸顯,華興的財富和資產管理業務將繼續為二者創造最大化的價值。

在包凡看來,“漏斗”模型對於華興自身的意義在於:一是能通過自上而下的過程,從一開始把握住新經濟演進的趨勢,進而看清未來;另一點則是伴隨新經濟企業一路成長壯大,華興所展現的除了理性的財務數據,還有來自創業者們深厚的信任感。

在華興資本招股書中,這份信任感被演繹為其獨特的“以創業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其核心就是通過對創業者及其創業公司的一路陪伴,將這份信任最大化鞏固,並轉化匹配為漏斗模型中的實際業務需求。如此,便構成一幅富有血肉的生態圖景。按2005年以來的累計收入計算,華興資本排名前20的客戶,平均為期四年便會和華興進行四宗交易。並且有來自85%的創業者群體認為,華興是當前中國最傑出的私募股權公司。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種對於趨勢的精準把握以及對創業者信任感的凝聚,讓華興資本在未來無論是延續投行業務的既有優勢,還是在資管平臺領域“換道快跑”,足可撐起其傲視群雄的底氣。“漏斗”模型搭建起的業務生態,也無疑將構成這一新經濟金融服務業“新生物”的價值內核。

做“頂尖新經濟公司推手”的底氣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華興資本業務生態的運轉,越來越多的經過層層滌盪而“初長成”的偉大公司,將從那個巨大“漏斗模型”之下不斷脫穎而出,由此華興資本也將成就其作為“頂尖新經濟公司推手”的卓然身份。

一份來自第三方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按中國新經濟市值計,截至2017年12月31日數據,中國新經濟企業市值或估值最大的20家企業中,華興資本的客戶佔其中15家,獨角獸客戶佔中國獨角獸總市值的56%。

華興資本一路發展至今,儘管國內外投行巨擘林立,但只有華興發現了大勢,即與新經濟創業者及創業公司共同成長,建立“漏斗”業務模型,最大限度地抓住了新經濟的發展勢能迎風而起。數據顯示,華興2017年經調整後總收入2.12億美元,同比增長47.6%。2018年一季度這一數字同比大增1.75倍。

作為服務新經濟的領先的投資銀行及投資管理公司,華興資本將“連接頂尖新經濟企業與全球多元化資本資源的首選平臺”作為公司使命。為踐行這一戰略願景,他們制定的“打法”是:依託於已形成的”品牌、資本、文化、數據及牌照”優勢,隨著新經濟領域的擴容而擴大業務覆蓋面,並順勢而為持續開發新產品組合,同時推進國際化去連接全球資本,在此過程中對內打造自身成為“金融創業者的平臺”。

“未來已來”,這句話或許最能代表當下華興資本人的心境。正如包凡所感慨道的,“在世界舞臺上,新經濟基本就是中美企業之間的競爭,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在幾個大的方向,比如人工智能、金融、基因科技,國與國之間拼搶的非常猛。”

他希望,在這個“遊戲”裡面中國人能夠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在“牌桌上”扮演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這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夢想。顯然,這一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華興資本:新經濟“超級週期”潮起的金融“新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