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潮」只是一個僞命題 房價需要的是安全

說明:按照慣例,國家統計局的房價數據要到月中才會公佈出來。但日前“中國房價行情網”率先公佈出部分熱點城市的房價。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房價的監測和統計,每個機構都有不同的樓盤樣本,國家統計局所取得數據多為地方政府對於全城(包含郊縣)的房價網籤價格統計,而其他機構多為對主城區房價進行的統計,因此數據方面存在誤差。


1

根據“中國房價行情網”數據統計,8月份18個熱點城市僅有4城房價下跌,分別是北京、上海、成都、長沙。其餘城市均有小幅上漲,而深圳房價漲幅達到了7.71%,重慶漲幅3.31%緊隨其後。

“降價潮”只是一個偽命題 房價需要的是安全

2

既然該統計數據中僅有4城房價下降,前些日子傳說的“降價潮”是怎麼來的呢?

之前提到,由於監測統計房價機構不同,往往數據也呈現出不同的結果。近日某自媒體發佈的房價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熱點32城房價有16城出現不同幅度下跌。儘管誤差存在,但房價下跌的城市較之前月份已有了明顯的增加。

僅靠這些權威性比不過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統計就解釋出全國房價正面臨降價潮似乎有些不妥,但從其他方面我們也可以窺見一些降價潮到來的“合理”之處。

首先,資金問題成為房企面臨的最大難處。

從今年4月份開始,各種房企資金問題大面積出現在不同媒體,“高週轉”、“風險”、“融資難”等關鍵詞充斥於各個版面。過去兩年的“蓬勃發展”,使得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產,銀行信貸的方便也使得過去為了擴大規模讓房企承受了鉅額負債,之後的“去槓桿”策略使得信貸收緊,流動資金明顯放緩,恰逢明後兩年為“還債期”,如何持續發展,維持甚至擴大規模在信貸收緊的背景下,變成了如何才能維持企業正常支出。

另一方面,限購、限貸、限售、限籤甚至限價,種種高強度樓市調控措施,使得開發商回款變得更難。儘管市場方面“捷報頻傳”,售樓部仍然有著較高的人氣,部分樓盤仍會出現開盤即售罄的現象,但在“限籤”的舉措下,開發商並收不到錢。沒有錢就會耽誤工程建設,工程建設一旦延誤,預售證等相關證件審批就有問題,如此以來,營銷節奏完全紊亂,全看政策鬆緊,不確定性越來越大。

其次,國內經濟持續低迷。

這是社會經濟大環境的影響,無論是房地產業還是製造業、服務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過去多年高速發展之後,儘管降速一直在可控範圍之內,但仍在生活、生產各個方面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影響。房地產業和汽車製造業在今年上半年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足以說明目前經濟大環境不甚理想。

儘管在更高層面開始重提基礎建設和振興製造業等措施,外界仍受困於中美貿易戰的脅迫,可謂經濟存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甚至有人“預言”2020年中國樓市泡沫將完全破裂,土耳其的悲劇將會在世界東方大國再次上演。這種危言聳聽的不負責任的言論,也使得一部分市場觀望者持悲觀態度,更不利於過內經濟振興。

3

受困於客觀的經濟環境和自身發展模式的滯後,房企的生存面臨巨大風險。而降價去庫存來“續命”成為不少“預言者”的主要觀點。的確,通過降低房價,去庫存,快回款,似乎是目前面對資金風險的不錯的方法。“薄利多銷”也有利可圖,何樂而不為?

不是沒有房企選擇降價,但結果是什麼呢?網傳濟南某樓盤房價降幅8%,前期業主拉橫幅維權。相信如果降價成為“風潮”,維權業主會越來越多。畢竟,在過去十幾年,買房穩賺不賠的觀念已根深蒂固。房企假如真要被迫降價來維持企業正常運轉,也未必有那個面對業主維權的膽量。

4

究竟會不會出現網傳的“降價潮”呢?說不準,也不敢說。只能從幾個側面來理性看待這個問題。

開發商不見得有膽量降價。之前提到,降價可以,但不能降太多,不然將面臨著業主維權,維權對開發商品牌來講,將是不可逆的損害。但,降的少對企業來說幾乎是隔靴搔癢,沒什麼實質效果。

全國範圍內的降價恐帶來風險。正如幾年前的股市,前陣子的P2P暴雷,如果是全國範圍的所謂的“潮”,一定會從社會其他方面帶來不穩定因素。在全國上下穩字當頭的今天,是要堅決杜絕任何會造成社會不良影響的苗頭的。

5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房產的投資屬性會不斷下降,事實上也已經開始下降。而受老齡化、生育率低等社會現象,房產的資產屬性也會慢慢降低,空置率也會在某個人口節點開始凸顯。但就目前來講,儘管堅決遏制房價上漲,但仍有城市“市場”不允許降價。同樣,處於社會穩定的角度,也不會降價太多。如何把握這個度,需要各城各地審時度勢。

至於正打算買房子的人們來說,需要是不用看各種政策和預測的。弱化投資屬性,迴歸“房子是你需要用來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