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與道教的學術思想,它影響中國歷史文化的巨大和悠久,實在源遠流長,普遍深入每一部分。例如以中國的宗教與哲學而言:佛教經典及佛學內容的翻譯,有許多名詞、術語,以及註釋與疏述,很多地方,都是借重道家學術思想的名辭和義理;當然,後來道家與道教,有很多是採納融會佛教學理的學術思想,那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至於儒家學術,以及侈談玄之又玄的思致辨慧,更離不開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莊子、列子的學問。其他如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學、藝術、工業、農事等等,無不與道教前身的道家學術思想有關。
我們為了儘量簡化來做大概的介紹,例舉最重要,而且最普遍、最熟悉的事,莫如中華民族以及各地方所有的風俗習慣,尤其是過去的農業社會,漁獵社會,平原生活、海洋生活與高原生活,對於五候、六氣、二十四節氣的關係與重視,幾乎與整個的生活打成一片,不可分離,這都由於傳統道家學術思想的影響,直達三千年之久。其次,如過去民間歲時過年的伏臘、送灶、元旦、祭天地祖宗、正月初七的人日、初九的九皇誕、正月十五的上元節、春社的宴會、二月十二日的花朝、三月三日的上墳掃墓、五月端午的插菖蒲、飲雄黃酒、六月六日的曬曝、七月七的乞巧、七月十五的中元鬼節、八月十五的中秋、九月九的登高等等,不盡細說的風俗習慣,都由於道教思想所形成。 若在一般民間迷信道教觀念的習慣而言,幾乎每一個月當中,便有大半時間,都在禁忌與信守之中,簡直不敢錯走一步。至於婚喪慶弔等與禮儀有關的習俗,無一不從道家的觀念而來,但是,這些種種的習慣風俗,我們只要試讀《禮記》與《荊楚歲時記》等書,便可知道其淵源久遠,而且是儒、道本不分家的綜合文化,我們因為生活在道家學術思想之中過的太久了,反而忘其所以,致使自己對於道家內容太過陌生,豈非有違常理。……
最後要使大家輕鬆一些,我們不妨舉出唐人詩中一些有關道家與道教的材料,使人讀後多少可以沾些仙人氣息的意境。唐代的名士才子中,例如李商隱有名的一首《無題》律詩,便可處處見到他含有道家的情緒,
“來是空言去絕蹤,
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
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
麝薰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蓮山一萬重。”
又如他的《錦瑟》一律,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他所用的劉郎、蓬山、莊生夢蝴蝶、望帝託杜鵑、滄海珠淚、藍田暖玉等等,無一不是與道家、道教有關的典故,無此修養,無此意境,無此感情,便做不出這種詩境,這比較王維的具有道家意境的詩,
“積雨空林煙火遲,
蒸䔧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鴛,
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
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
海鷗何事更相疑。”各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至於唐代名僧、道士的詩,好的作品,也非常的多,因為一般限於詩體的成見與偏見,便輕易地忽略過去,道士的詩,例如:
“因買丹砂下白雲,
鹿裘唯惹九衢塵。
不如將耳入山去,
萬是千非愁殺人。”
“佛前香印廢晨燒,
金錫當門照寂寥。
童子不知師病因,
報風吹摺好芭蕉。”
“似鶴如雲一個身,
不憂家國不憂貧。
擬將枕上日高臥,
賣與世間榮貴人。”
“帆力劈開滄海浪,
馬蹄踏破亂山青。
浮名浮利濃於酒,
醉得人心死不醒。”等等,都是惑亂人生中,偶然一服的清涼鎮定劑,大可有助於修養。
——南懷瑾先生《禪宗與道家》
閱讀更多 美文參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