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肉,也只有這個大文豪能吃出與衆不同的味道

紅燒肉,美食中的美食,又叫東坡肉。為什麼會有這種叫法?因為紅燒肉是經過蘇東坡的宣揚,才得到推廣。

蘇東坡一生坎坷,幾次被貶,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對生活的希望和對吃的追求,尤其是在黃州。剛到黃州時,蘇東坡一無所有,沒有房子,沒有地,還是個被人看管的囚犯。他也曾經低落過,但天生的樂觀態度讓他很快恢復常態。他自己蓋房,自己開荒種地,還研究出一道美食:東坡肉。

紅燒肉,也只有這個大文豪能吃出與眾不同的味道

在黃州,當時的富人一般都吃羊肉,而窮人,當然是吃不起羊肉的,但他們不懂得怎麼吃豬肉,因此,豬肉的價格相當低。這正好讓沒錢又想吃肉的蘇東坡撿了個便宜,為此他還寫一首打油詩《豬肉頌》。

在詩裡,蘇東坡寫了製作東坡肉的過程和方法:洗淨鍋,少放水,溫火慢燉,不能心急,火候到了它自然美味,所謂“肉爛自香”。

紅燒肉,也只有這個大文豪能吃出與眾不同的味道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賤如泥土的豬肉,經過蘇東坡的加工,變成了流傳千年的美食,還吃出了喜悅的心情。這種在低谷中依然尋找生活的樂趣,也只有蘇東坡能做到最好。

紅燒肉,也只有這個大文豪能吃出與眾不同的味道

紅燒肉具體起源於何時何地,沒有人說得清,不過讓它真正正式走上歷史舞臺的,是蘇東坡和他的《豬肉頌》。用一種豁達樂觀的心態研究吃,研究如何製作豬肉,這種富人不肯吃窮人不會吃的食材,蘇東坡是第一人。

紅燒肉,也只有這個大文豪能吃出與眾不同的味道

從蘇書東坡肉的故事和《豬肉頌》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標準的吃貨。透過吃貨背後,我們看到的是蘇東坡曠達的心胸。能在坎坷中沉下心來,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人生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