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失眠——古人「睡覺原理」探究

何以解失眠——古人“睡覺原理”探究

今天是春分,也是世界睡眠日,就是如此之巧,在這春意盎然的日子裡,我們卻夜不能寐,為睡眠的問題而苦惱。是手機,還是韓劇,又或者是球賽、遊戲綁架了我們,但一定不是我們自己對吧,不禁遐想,如果在刀耕火種的年代,我們一定睡得好,想睡多久就多久,餓了出門打只兔子吃完又能睡一天……那麼古人如何睡覺呢,什麼時候睡,睡在哪,穿什麼睡,什麼睡姿呢,我們一探究竟。

何時睡——亥時入眠最佳

早在先秦時代,古人已總結出一套“睡覺原理”,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可謂是古人睡覺的指導性文件,其中較大篇幅對健康的睡法和睡覺作了詳細敘述。

何以解失眠——古人“睡覺原理”探究

《黃帝內經》(唐)王冰注(宋)林億等校正 (宋)孫兆改誤 金刻本(選自《漢籍數字圖書館》)

古人嚴格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從具體入睡時間來看,亥時被認為最佳。亥時自漢代被稱為“人定”時分,人定即人靜,也即21時-23時之間,東漢末年的《孔雀東南飛》就有“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之語。

傳統中醫認為亥時三焦經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 具有主持諸氣、通調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此時睡覺,百脈可以得到休息,對身體十分有益。睡覺再晚也不能過23點,因為23點為子時,此時膽經旺。中醫理論認為,“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取決於膽。”膽又為少陽,“少陽不升,天下不明”。即此時不睡覺,第二天就沒得少陽之氣升起,人就沒有精神。

何時起——五更起床最妙

古人崇尚早起,一般早上4點左右就起床,即便帝王之家亦如此。據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記載,宋太宗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深夜就寢,五鼓而起”。需要上早朝的臣僚們起床時間更早,所以才有“朝臣待漏五更寒”的痛苦。

《曾國藩家書》曰:我朝列聖相承,總是寅正(早晨4點)即起,至今二百年不改。我家高曾祖考相傳早起,吾得見竟希公、星岡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約一個時辰,始見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則不待黎明。

何以解失眠——古人“睡覺原理”探究

蘇東坡被認為是一位會睡覺的高人,他從不睡懶覺,每天“五更初起”。但他起來後並不是立即投入工作和學習,而是梳頭洗臉一番,穿戴整齊後,再找一張乾淨的榻閉眼躺一會兒,稱作“假寐”,即 “再眯一會兒”,無異於睡個回籠覺。蘇東坡樂於假寐,並深得其妙,稱“數刻之味,其美無涯;通夕之味,殆非可比”。

睡在哪——床、榻頗講究

古代人稱“睡覺”的字眼很多,而且分工非常細。坐著打瞌睡叫“睡”;閉上眼睛,但是不一定睡著叫“眠”;躺在床上睡覺叫“寢”;伏在矮几上睡覺叫“臥”;睡著了叫“寐”;睡醒了叫“覺”或“寤”。

古代臥具分為四種,分別是榻,羅漢床,架子床和拔步床。傳說上古時代的神農氏發明了床。三國時期是中國低矮傢俱的形成期,人們多以席地坐臥為主,戰國到東漢之前沒有椅凳,這時的“床”包括兩個含義,既是坐具,又是臥具。

何以解失眠——古人“睡覺原理”探究

西漢後期,出現了“榻”這個名稱,榻大多無圍,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稱呼。它在當時專指坐具,後來在生活中常被古人用作一種搬運方便,可供臨時休息的傢俱大量使用。

羅漢床是指左右和後面裝有圍欄但不帶床架的一種床。圍欄多用小木做榫攢接而成,也有用三塊整板做成,羅漢床有大小之分,大的羅漢床可供坐臥,它的作用就像我們現在的沙發。古人一般都把它陳設於廳堂待客,中間放置一幾,兩邊鋪設坐墊,是廳堂中十分講究的傢俱。

架子床是古人使用最多的床,它的做法通常是在床的四角安立柱,床頂部安蓋,稱做“承塵”,床的三面裝有圍欄,多用小料拼插成幾何紋樣,也有的在正面多加兩根立柱,稱為六柱架子床。床屜用棕繩和藤皮編結成胡椒眼形。四面床牙浮雕螭虎、龍等紋飾。架子床是明清兩代很流行的一種床。

除此之外我國還有一種造型奇特的床,它像一間獨立的小屋子,我們稱它為拔步床。顧名思義,“拔步床”就是要邁上一步才能到達的床,從外形上看,它好像是把架子床安放在一個木製平臺上,床前設淺廊,長出床沿三四尺,廊子的兩側可放置一些小型傢俱和雜物。此床多在南方使用,四面掛帳,既防蚊蠅,又可方便主人起居。

睡姿——《睡決》當中有妙言

對於睡姿,古人有個七字評價:“側龍臥虎仰癱屍”。最講究睡覺的宋代人還總結出一套理論,如南宋著名理學家蔡元定曾推出22字《睡訣》:“睡側而屈,覺正而伸,勿想雜念。早晚以時,先睡心,後睡眼。”

何以解失眠——古人“睡覺原理”探究

古人一般認為側臥最好,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裡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這個觀點也為中國道家所崇尚,《道藏·混元經》持有類似的觀點:“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側曲。”

在尋找到最佳睡姿的同時,古人還在睡覺的朝向上進行了探索。古人認為,以東為上,西次之;南亦可,北不宜。有的養生家乾脆認為,睡覺的朝向宜“寢恆東首”,即睡覺固定頭朝東,腳朝西。其理由是,東方主春,主升發之氣,四季頭朝東睡覺最適合,“謂順生氣而臥也。”現在人認為南北向與地球磁場方向一致,睡眠效果更好,其中究竟,還需大家解惑。

穿什麼——宋元明清各不同

中國很早就有睡衣了。在《論語·鄉黨第十》中記錄了春秋時期孔子的著裝習慣:“君子不以紺諏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診浠裕,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霓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抉。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兩漢時期,內衣在漢代被稱為“抱腹”、“心衣”, 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質地多用平織絹,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如果在抱腹上加以“鉤肩”及“襠”,則成了“心衣”。

何以解失眠——古人“睡覺原理”探究

在三國和晉朝時內衣稱為“福襠”,隋唐稱“內中和褻衣”,《禮記·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 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命撤之。” 漢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其褻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

宋元時期,內衣在宋代南方叫“襪肚”,在元代北方叫做“襪胸”,宋代時,女性流行在稱為“襪胸”的內衣之外再穿上對襟褙子或襦,露出一部分襪胸。

在明代內衣稱為“讕裙”,在清代則被稱為“肚兜”。《紅樓夢》中寫過:“寶釵來至寶玉房中,看見襲人在做針線,原來是白綾紅裡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

何以解失眠——古人“睡覺原理”探究

《紅樓夢》(清)曹霑撰 高鶚撰 清乾隆五十六年木活字印本(選自《漢籍數字圖書館》)

古人認為,睡覺不僅是休息,還是一種養生;不僅是一種境界,還是一種學問,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看出了睡覺對養生的重要性。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漢簡醫書《十問》,就披露了時人對睡覺的認識:“一昔不臥,百日不復。”這麼充足的睡覺理由還不趕緊把握,所以認認真真睡好每一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