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適合中醫藥特色的學術評價方式

​中醫學來源於實踐,又高於實踐,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正確地認識問題,與現代科學注重認知的特色不同。因此,在評價學術影響力時,必須將實踐放在重要位置,傳承古代的醫療經驗是當務之急,也是中醫提高臨床療效解決醫療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個人的學術影響力有多大,可以從他是否註解經典,對經典內容的闡發是否到位,闡發經典是否得到業界的認可等方面來綜合考慮,並且必須通過可量化的指標來進行評價,這是中醫藥學術影響力評價必須遵循的“中國特色”。

2017年4月,《腫瘤生物學》雜誌因同行評議造假宣佈撤回論文107篇。2017年7月 科學網站(Web of science)的負責人克瑞維安表示,《腫瘤生物學》自2017年7月開始不再被科學網站(Web of science)數據庫旗下的SCI收錄。這件事對中國醫學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僅在學術道德方面敲響了警鐘,也提醒我們重新審視學術評價體系,同行評議開始受到人們熱議。

探索適合中醫藥特色的學術評價方式

 同行評議存在缺點

同行評議肇始於英國皇家學會刊物,是產生於西方“為學術而學術”的科學研究特點大背景下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的優點是使得學術很難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有利於保證學術的專業性,但同時,它也存在標準單一化、程序程式化、方法簡單化、方式機械化的缺點,這些缺點在中醫藥領域裡表現得尤為突顯。

探索適合中醫藥特色的學術評價方式

雖然同行評議實行單向盲審或者雙向盲審,但思想觀念上的黨同伐異在所難免。中醫藥的文章很多觀點性很強,如一個感冒可以從寒論治,也可以從肺虛論治,可以用溫病的思路論治,也可以用傷寒六經的思路論治,不能以單一標準論之。特別是現在存在著用現代科學學術評價體系評價中醫藥學術影響力的現象,這對中醫藥的學術發展起到很大的阻礙作用。

探索適合中醫藥特色的學術評價方式

研究成果轉化率低是中醫藥學術科研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在基礎學科研究方面。這種現象與同行評議也有著密切關係,由於缺乏相關行業的評價,同行思維存在趨同性,學術思想佔了主導,這對於科研成果運用是不利的。

探索適合中醫藥特色的學術評價方式

在中醫藥學術領域,學術觀點往往各成一家,作為同行評議的專家,很清楚中醫行業內人的研究方向和學術觀點,即便在雙盲的情況下,也很容易猜到論文作者及其所在單位,徇私現象是難以避免的。

探索適合中醫藥特色的學術評價方式

中醫藥學術評價需不斷優化

中醫藥學術影響力評價需從“單核心”向“雙核心”轉化,體現傳承與創新兩種特色。

探索適合中醫藥特色的學術評價方式

在現代學術評價過程中,因為現代科學的特殊屬性,發展與挖掘新知識點是科學重點,所以創新點是一篇學術論文的核心所在,也是一個學者的價值所在,這些特性導致了現代科學學術影響力主要是通過文章來評價,而文章的核心價值又偏向於創新性。

中醫學來源於實踐,又高於實踐,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正確地認識問題,與現代科學注重認知的特色不同。因此,在評價學術影響力時,必須將實踐放在重要位置,傳承古代的醫療經驗是當務之急,也是中醫提高臨床療效,解決醫療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學術影響力的評價,首要的就是解決問題。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中,李東垣的影響力之所以可以與其餘三家相媲美,並不是因為李東垣的理論有多精彩,而在於他解決了一個困擾古今醫家的大問題,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探索適合中醫藥特色的學術評價方式

創新,就好比創業,成功的概率比較低,一個好的創新必須經受得住時間和實踐的考驗,所以創新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創新對於一個學科的發展是具有前瞻性、革命性的,所以不管在何時、何地,都不應該裹足不前,拒絕創新。

中醫藥學術影響力的評價,也必須將創新作為一個評價的核心點,只有重視創新、扶植創新、承認創新,創新才能成為一股力量,始終促進中醫藥的發展。

探索適合中醫藥特色的學術評價方式

中國學術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在現代科學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做學問的方法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就是漢代的方式,稱為“注經”,嚴格遵守老師的解釋,或者文本解釋;一種是以宋代為代表的義理闡發,這兩種做學術的方法都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做文章,也正是這些做學問的方法保障了中國文化的綿綿不絕。中醫學術影響力評價,也必須重視“注經”即闡發經典名著,梳理經典名著具體含義,進行語境轉換條件下的翻譯;也要重視經典的意理闡發,使經典重新煥發應有的生命活力。

一個人的學術影響力有多大,可以從他是否註解經典,對經典內容的闡發是否到位,闡發經典是否得到業界的認可等方面來綜合考慮,並且必須通過可量化的指標來進行評價,這是中醫藥學術影響力評價必須遵循的“中國特色”。

探索適合中醫藥特色的學術評價方式

中醫的從業人員本來就相對較少,從事中醫藥科研的人更少,同行評議會阻礙學術圈人才流動,不利於發現、培養青年人才、創新性人才。特別是某些民間中醫和臨床醫生,他們從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臨床案例,有深厚的臨床經驗,對中醫藥學術研究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另外,隨著公民素質的提升,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學術評價可以將口子打開,凡是跟中醫藥領域有關的知識分子,都可以貢獻自己的智慧,對學術做出一定的評價,這有利於中醫藥學術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中醫藥影響力的評價,雖然主要還是靠科學研究文章、臨床研究文章等指標來確定,但不能完全照搬現代科學的評價方式,要探索符合中醫藥學術特點的創新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