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一點挫折就退縮,玩競爭性的遊戲不能輸,輸了就發脾氣,怎麼辦?

付加苗子


獨生子女及其獨有的群體性心理和行為是我國計劃生育國策推行的產物和必然結果。在眾多獨生子女身上有著他們前輩身上都不曾見到的心理行為特徵,而這些相對特殊的心理行為特徵在幾乎每個獨生子女身上都有。

國內外學者對獨生子女這個人類發展史上的特殊種群,進行了非常熱烈的心理行為研究和分析。其實對每個獨生子女的家長而言,研究熱烈與否根本無關緊要,家長們只關心子女們的教育問題,孩子們現在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哪種教育方法更適合我的孩子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圓滿解決才是王道。

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往後退,玩遊戲輸不起、不能輸,還動不動哭鼻子。這樣熟悉不過的行為表現就是獨生子女身上典型的不良行為之一。究其原因,是整天只和直系家人生活在一起,一般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孩子的一切都由這六位成人包辦代替了,我戲稱為“非常6+1”。孩子們的生活中不存在與同齡人競爭玩耍的機會。天長日久,就形成了抵抗挫折能力低下的行為和過分軟弱的性格。

對此,年輕的家長們也無需過度焦慮和緊張。首先,不是每個獨生子女都會有這樣不良的行為和性格的。即使有,只要家長能夠有意識或及早意識到,一切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改進子女的教育環境,儘可能多創造孩子社會交往機會,並在過程中將孩子當成成年人對待,尊重孩子們自主處理矛盾或處理問題的能力,家長們轉而成為支持者的角色,慢慢地通過培養,完全可以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孩子們。


鵜鶘心理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們的行為形成與矯正,可以通過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納提出的“條件性反射”,指的是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一種鏈接,使得行為可以條件反射性地發生。巴甫洛夫做的實驗是給小狗聽鈴鐺聲,然後給肉,狗分泌唾液,多次以後重複這個動作後,發現狗只要聽到鈴鐺聲就可以分泌出唾液了。因此,將這一實驗原理推及到人的身上,就有了兩種通過強化塑造行為的方式。首先是正強化,指的是通過增加好的刺激來增加目標行為的概率。比如,孩子某次遇到挫折沒有發脾氣,家長及時的給予口頭鼓勵,或者物質獎勵。孩子為了獲得更多的獎勵,就會增加這種不發脾氣的行為。強化次數夠多了,孩子養成習慣,即使撤銷獎勵,孩子也依然保持不發脾氣(就像撤銷肉,小狗聽到鈴鐺聲,也會分泌唾液)。其次是負強化,指的是通過撤銷不良刺激來增加目標行為的概率。比如孩子某次遇到挫折沒有發脾氣,家長允許孩子可以不做家務。還是為了更多地逃避家務,就會讓自己繼續保持不發脾氣。

第二種是班杜拉提出的“觀察學習”,主要是通過觀察來學習行為,通過強化來鞏固行為。他認為小孩有模仿能力,所以,他們會通過觀察榜樣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及其後果而進行學習。班杜拉認為的強化分三種。首先是直接強化,就像上面說的每當出現目標行為時,大人就給予孩子想要的物質獎勵,或者撤銷孩子不想要的東西。其次是替代強化,比如說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不生氣,就可以得到好吃的,孩子就會去模仿其他小朋友;相反,如果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愛生氣,遭到懲罰,孩子就會削弱或者抑制自己發脾氣的傾向。最後,自我強化。孩子也認為不發脾氣的寶寶才是好寶寶,孩子就會在不發脾氣的時候,自我肯定在發脾氣的時候自我批評。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趙咪咪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有可能是題主為了讓孩子建立自信,曾經在以往的陪玩中有意造成過“孩子總是贏”的場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總是“放水”,這樣長久下來,孩子容易造成自己很容易贏的錯覺,也不利於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培養抗挫力。

其實在平時的陪玩當中,應該要把陪玩策略的重點放在鼓勵孩子接受挑戰中,善於點評孩子在遊戲過程中做得比較精彩的情況。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說,“你蓋起了一座大房子,媽媽剛剛走過這個房子的時候,媽媽要給你付錢,讓你有了100塊的收入。”“你剛剛那球真精彩,再努力一把,其實還能得到更多分。”


那如果孩子玩競爭性的遊戲輸了,再發脾氣怎麼辦呢?

1. 你可以先讓他在安全的範圍內發洩一下情緒,比如說打打沙包,喝口水,深呼吸。不要直接否定孩子的情緒,“你輸了不能發脾氣!”只要等他平靜下來,再跟他覆盤他剛剛有哪裡做得很好,哪些步驟讓孩子在遊戲中得分了就好。

2. 在剛剛接觸遊戲時,孩子不明白規則時,要認真多講解幾遍。讓孩子儘量理解遊戲規則後,再開始遊戲。

3. 選擇一些適合孩子年齡段的遊戲,太過於超齡的遊戲,其實也不利於孩子建立信心。如果選擇了適齡的遊戲,孩子只要玩得多了熟悉了,很快就能比大人還厲害了,像是我家哥哥現在玩大富翁桌遊時就跟我不分上下。

4. 嘗試給孩子安排一些合作得分的遊戲,比如說二人三足,一起堆城堡,暫時減少競爭類的遊戲,給孩子灌輸共贏的思想。

總的來說,在剛接觸遊戲的時候關鍵是能夠讓他維持興趣,想要參與下去,其實從引入遊戲之初最好可以淡化輸贏,更注重規則和遊戲時的思考。不要害怕孩子鬧情緒,慢慢試著引導,她會明白輸贏都有樂趣的。



萌芽研究所BUD



先談感情再談事情!

孩子無法控制情緒的時候,不要就事論事、擺事實講道理,對成年人來說很容易想通的道理,孩子卻沒有足夠的經驗去預知可能性,對孩子只能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我家兩歲多的小寶也常常想獨自完成一項操作,沒有做好、受挫了也會大發脾氣,比如說拼圖沒拼好,一生氣就直接扔掉了;吃飯的時候想自己用筷子夾起黃豆,失敗幾次之後,直接扔掉筷子,氣鼓鼓地拒絕吃飯了!

我去安慰說:“沒關係再試一遍吧,寶寶已經很棒了!”

這時候,小寶往往更生氣😤,甚至號哭不止動手打人,不僅拒絕嘗試,而且拒絕你的鼓勵。

我們從來不會因為她做不好而責備她,但是,她總是為沒做好的事情而生氣。難道是我的鼓勵教育不對嗎?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最需要聽到什麼呢?


換個角度思考一下: 孩子遭受挫折時,你說“沒關係再試一遍。”

孩子內心一定很抓狂:“難道我剛才沒有嘗試嗎?難道你沒有看到我努力了嗎?可是還是沒有裝好啊!我現在感覺那麼糟糕,我怎麼還能冷靜地再試一次呢?我的能量已經耗完了,我只想發洩!因為我真的好傷心啊,媽媽!”

那麼當孩子受挫之後,哭鬧不止,或是發脾氣的打人、扔東西。我們要做的是:

1.接納孩子的情緒,通過描述事實,與孩子共情。

2.邊共情,邊進行肢體接觸,擁抱、撫摸孩子的背或手,讓孩子通過觸覺放鬆。

3.如果孩子有不當的過激行為,比如打人推人,我們需要說:你可以生氣傷心,但不能打人……引導孩子用健康的方式表達出來。

4.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再說你感覺好點了嗎?你想再試一試嗎?或者鼓勵孩子和你一起試一試,啟發孩子哪一步怎麼做得更好。



培養孩子挫折抵抗力的起點是鼓勵和協助他成功一次,只有成功的體驗才會讓孩子得到自信。而孩子的動力就是這樣在成功路上產生的,挫折抵抗力是在無數次共情之後的成功體驗裡,積累了而來的。

信心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越滾越大。 一個成人如果可以越挫越勇,是因為他曾經很多次、甚至無數次成功過,所以努力是慣性,因為他相信成功也會是,哪怕只是一點“小成功”。 讓我們一起,和孩子“滾雪球”吧!


水亦田


這個問題我一定要來答,這說的就是半年前的我家娃啊。

孩子的這種表現說明他的好勝心很強。這不是壞事,而且就算是大人也會有好勝心,試想我們自己打撲克牌的時候,如果輸了是不是會比較懊惱?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我們首先是不能抑制孩子情緒的爆發。遇到挫折就退縮的畏難情緒其實和玩遊戲不能輸是一脈相承的,那麼到底怎麼處理這樣的情況呢?這裡提供兩個小方法。


大人也輸給孩子看

我們可以選擇一些運氣成分較大的遊戲陪孩子玩,這樣大人也有可能輸,在大人輸的時候,將沮喪的情緒完全表達出來,甚至可以表現的更誇張。使得孩子知道,原來大人也會輸,而且輸了也會難過,所謂“共情”,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他出現的這種情緒是正常的。同時,我們可以要求獲得孩子的安慰,或者我們可以自己慢慢從悲傷的情緒中恢復過來。總之,這個過程是讓孩子體會到,如何調整情緒。

這樣反覆幾次後,再一次遇到大人輸了,大人可以假裝學會控制情緒了,表現出“雖然這盤輸了,但是沒關係,我下盤再試試”的樣子。

這一切都是在用“身教”的方式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敗的情緒以及處理它。“身教”重於“言傳”,這比苦口婆心的對他說“輸就輸了,下次再贏回來”效果要好太多了。

把失敗變成快樂的事情

我們可以在遊戲之前設置一個規則,叫做“快樂懲罰”,就是隻有輸了的人能夠接受懲罰。但是,這個所謂的“懲罰”其實是歡樂的,會引起孩子興趣的事情。比如說,我設置的“快樂懲罰”是輸了的孩子學小狗狗叫。這個事情其實小孩子都願意做,但我的規則是輸了的人才能做。這就讓輸了的孩子得到了另一重安慰。實踐中,甚至會有孩子故意輸掉比賽,為了得到這樣的“懲罰”。這樣就削弱了孩子對於輸贏的看重,轉而去關注所謂的懲罰了。


把競爭變為合作

如果孩子真的太好強了,那麼我們就在一段時間內先避免玩競爭性遊戲,轉而玩一些合作類型的遊戲。在這種遊戲中,所有的玩家都是統一戰線,要去對付一個共同的敵人,我們同輸同贏。讓孩子先體會合作帶來的幸福感,從而認識到其實每個人都有擅長的,或不擅長的事情,相互彌補,相互合作,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戰無不勝。

以上。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讓孩子將這種情緒表現出來,決不能壓制。


Robin麻麻育兒新知


其實我家的小孩子有一段時間也是這樣的,玩遊戲就必須得第一名,然後不是第一就開始耍脾氣,或者就不參加遊戲,其實這種孩子的自尊心很強,對於自我的要求也比較高,不過有時因為能力達不到,往往會很失望,所以就用哭鬧發洩情緒。我是這樣做的,現在孩子可以坦然面對輸贏了。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可以擁抱孩子,輕撫孩子,讓他們哭鬧一會兒。在勸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說,別哭了,輸就輸了唄,這有什麼好值得哭的。這樣是對孩子情緒的否定,讓他們覺得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是不被家長理解的,孩子就會更加的煩躁,以後出現類似的情況就會更加的變本加厲。

2、鼓勵孩子嘗試新鮮事物,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去學習

可以讓孩子嘗試學習一些以前沒有學習的事物,可以和家長一起學習,比如滑冰等,因為家長也沒有學過,所以第一次滑冰肯定也會摔跤,讓孩子看到不是任何人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是第一名,放鬆心態,感受當下就好,不要重注輸贏。

3、讓他們關注自己,用表格量化記錄

在玩競爭性的遊戲的時候,引導孩子關注點,變成自己而不是對手,給孩子記錄每次的比賽時間,並且用表格量化,讓孩子更加容易直觀的感受自己的進步,這樣孩子對於自我的要求會提高,對於其他人的關注會弱化。

其實孩子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發展特徵,多多的引導,用合適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這些情緒,孩子則會健康快樂長大。


親子成長手冊


我是神通奶爸,專注於培養完善健康人格的孩子。

這個問題我看了很多朋友的回答,而我自己的孩子也有這種情況。比如說我跟孩子比賽跑步,孩子明明輸了也非要說自己贏了,如果你跟她較真,她會哭個沒完。還有很多遊戲的時候,孩子都會出現類似情況。

事實上,我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也仔細探究了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也積攢了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一、孩子為什麼不能正視自己的失敗。

在我看來,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一是孩子內在心理發展的結果,學齡前兒童隨著身體的發育,剛開始能跑能跳,喜歡探索發現,他們迫切的想證明自己的能力,看看多少孩子喜歡以大人自居,就明白他們有多想在大人面前展現自己。但是他們又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能力範圍,當失敗的時候,因為年紀小,他們認識不到失敗產生的因果,他們只會覺得我失敗了,所以我不優秀。而這個判斷他們顯然很難接受,所以容易哭,不承認失敗。

二是家長的推波助瀾。現在的家長普遍的教育孩子方式是你很棒,你最優秀。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希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但是這種不假思索的隨意吹捧讓孩子產生錯舉,覺得自己真的很棒,很聰明。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孩子內心認定我很棒,很聰明,所以我不能輸,輸了我就不棒不聰明瞭,自信過頭自負了,跟自己的內心定位就衝突了,所以孩子輸不起。

二、我們應該怎麼辦來改變孩子的這種心理

1.適當的挫折教育,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這是孩子時候生長髮育的正常階段,我們應該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當孩子確實做不到或輸了時候,我們不能遷就孩子,枉顧事實,睜眼說瞎話哄孩子,贏就是贏,輸就是輸。告訴孩子:你輸了並不是你不夠優秀,而是因為你年紀小,學習或者努力不夠,只要多學習,多努力你一定會超過別人的。但需要注意,這種挫折教育不要太多太平凡,畢竟這是孩子一個心理建設期,打擊過多,可能會讓孩子真的懷疑自己。平常還是要在競爭中適當的讓下孩子,讓她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

2.避免無意義的表揚稱讚。對大多數父母來說,現在父母普遍是表揚過頭。所以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改變這種無意義的稱讚表揚方式,改為具體過程的表揚或激勵。比如你這次比上次認真了,所以做的更好了。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焦點。讓孩子注意過程,而不只是結果。家長不要總是跟孩子強調結果,要多跟孩子聊過程。而當孩子注意力在過程上時,孩子就不會太在意結果。也就不會哭鬧了。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神通奶爸,歡迎點贊關注,交流育兒心得。


神通奶爸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有四個:

一是自尊心過強,世界以我為中心。

二是玻璃心過強,抗挫折能力太弱。

三是虛榮心過強,自我感知和判定能力不強。

四是家長引導方式不好,總是把勝負輸贏帶到生活中來,讓孩子覺得世間萬物只有非贏即輸兩種狀態。

家長可嘗試做如下引導

【1】挫折教育。敢於讓孩子去試錯,讓孩子去經歷失敗,感受失敗帶給他的難受和苦澀。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是是孩子成長中必備的,經歷得越早,今後的收益越大。我們經常講,要把錯誤都留在學生時代,意思就是,在學生時代就算天大的失敗,你也付出不了什麼代價,天不會塌下來。但是,當你走進社會,特別是已經擔任了比較重要的職位,如果犯了和學生時代相同的錯誤,付出的代價是幾十倍的,甚至還多。

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有的孩子學業很好,一直是公費省重點小學、初中、高中,後來出國念大學,在國外非常不適應,學業也不沒有原來那麼拔尖了,這個孩子的精神慢慢出現了問題,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斷地質疑自己,其實在常人看來,他的成績依然是穩穩地屬於第一陣營,但因為之前一路太順了,經常得100分的人,如果得了一次99分,會覺得非常失敗。這樣一觸即碎的工藝品,是非常不適合社會的。

【2】正面教育。孩子如果把一件事做得不如你意,不要簡單訓斥和打擊。我經常說,不要把孩子每次犯錯都當成一次指責懲罰的過程,而要當成一次教育的機會。用鼓勵地方式去肯定孩子,比如孩子考試搞砸了。媽媽有兩種教育方式,請自行感受一下。

方式一:我都跟你說了多少遍了,寫作業要檢查,要檢查,怎麼就是記不住呢,腦子裡都在想什麼呀!

方式二:這次考試,媽媽發現你是因為馬虎丟分,這種事情已經出現很多次了,但我還是願意去相信你能改變,因為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我可以去相信你嗎,寶貝?

方式一是能給孩子帶來壓力,他不敢去面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方式二能給孩子力量,孩子能感受到媽媽的關注和愛,會積累信心去努力改正。

【3】經常讓孩子去評價他人。這裡不是讓孩子去品頭論足,是讓孩子準確找到自己在人群中的定位,不至於嚴重高估或者低估自己的實力。自知者智,只有正確認識了自己,才能在失敗面前平常看待,冷靜分析,而不是被失敗或者不是第一名衝昏頭腦。

願你的孩子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不懼怕生活的風風雨雨。


貝貝要雞蛋


在《媽媽是超人3》中,萌娃咘咘和好朋友米婭比賽吊單槓。

能夠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的咘咘原本很開心,再加上身邊有媽媽以及健身館內的工作人員都為咘咘加油打氣,咘咘很有信心贏得比賽。

但是在兩人的比賽中,咘咘沒有堅持住,先從單槓上落下來,而米婭贏得了比賽。

眼見比賽輸了,好朋友贏了,咘咘一下子就埋在了媽媽的懷裡哭了起來。

公佈比賽結果的“頒獎環節”中,媽媽勸說咘咘要和米婭擊掌,咘咘直接拒絕說:不要!


我們都知道是比賽就會有輸贏,問題是如何正確看待“輸”的問題?


經常會聽到父母反映“每次和孩子一起下棋,只要我贏了他,他就會很不開心,鬧著不算,硬要重來……”。

贏了就滿心歡喜,輸了就大哭大鬧。如果輸的次數多了甚至以後都會放棄這項興趣活動。


其實孩子的勝負心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環境裡逐漸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當及早教育孩子這方面的認知。

那麼,孩子比賽輸了,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 父母應當正確看待輸贏

很多家長平時在教育孩子時經常有一個誤區:孩子贏時大力稱讚獎勵,輸時卻未給予正面的鼓勵,甚至表達出可惜的樣子。這樣無形中就給孩子傳達出一種理念,贏就是一切。

  • 坦然面對孩子的挫折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摔跤,就慌慌張張地跑過去抱起孩子,連忙問:“哪裡摔痛了?”其實父母不必如此緊張,你的緊張將會使孩子覺得很受委屈,很可憐,會削弱孩子對挫折的承受力。

  • 接納孩子受挫的情緒

孩子對比賽“輸”的結果已經很傷心了,就不要再火上澆油,罵孩子了。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合理的解釋:雖然這場比賽你沒有贏,但我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好好練習,下次我們再比一次。

  • 幫助孩子總結經驗


其實每一次的失敗都是有原因存在的,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不足。我們不僅要安慰孩子一顆受挫的心,還應當積極幫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

  • 鼓勵孩子迎接下一次挑戰

當孩子比賽輸了之後要好好鼓勵孩子!小孩都愛聽故事,可以通過一些繪本書裡的小故事,例如講一個比賽輸了的小孩子是如何克服困難的,從而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輸贏,為孩子鼓勵加油。


推薦繪本

託託踢踢《趕走壞脾氣》

故事簡介:

託託和踢踢是一對好朋友。一次午後,他們在一起開心的下棋。託託好運不斷,兩人共下了三局棋都是託託贏了。踢踢感到很失落!於是建議玩自己擅長的骨牌接龍游戲。沒想到,最後還是託託贏了。此時,踢踢大發脾氣氣呼呼的走了。

之後踢踢閱讀了一個叫阿肯的牧羊犬是如何在比賽失敗後,吸取教訓和經驗的故事。讓踢踢明白,比賽的輸贏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是必須的。這有助於孩子認清自我能力和重新設定目標。


更多兒童教育問題,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滿熊閱讀館(或滿熊閱讀)。

滿熊閱讀|專注0~6歲兒童繪本租賃

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滿熊閱讀


我是愛跳舞的豬大嬸,常年工作在幼教一線,今天我用兩個案例,針對我們班的孩子來談談這個問題。

案例一:記得有一次我們班孩子玩一個音樂遊戲“大灰狼和小白兔”,按照遊戲規則被抓到的小白兔要停止遊戲一次,以示懲罰。可是在遊戲中,孩子們都故意被大灰狼抓住,被抓住的小白兔開心的亂蹦亂跳。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設計了一個遊戲情境:被抓住的小白兔要坐在蓮蓬頭下面洗澡,等待大灰狼把它當作晚餐。這樣一個有趣的遊戲環節,讓孩子們忘記了遊戲中小白兔被抓住的挫敗感,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遊戲情境中。

所以有時候我在想,孩子的挫敗感是他與生俱來的嗎?不是的,是他出生以後,成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眼光經過判斷強加給他的體驗和概念。當他還沒有挫敗感概念的時候,他可以很樂觀的面對失敗,然後微笑著揚起繼續努力的風帆。而當她有了挫敗感,失敗,會帶給他悲觀的情緒,會讓他沉浸在沮喪裡很長時間不能只吧。當然也影響了他的自信,有的甚至與失去了繼續嘗試的勇氣。

案例二:下午戶外活動的時候,我們把孩子分成紅、綠兩組,每組有一位老師帶領在操場上進行壘高比賽。

孩子們抬著輪胎一個一個往上堆,每個孩子都很努力,忙得滿頭大汗,最後輪胎堆完了,我們從每一組派出一名裁判進行了統計。裁判點數時,孩子們鴉雀無聲,眼神裡是滿滿的期盼,都希望自己這對能夠勝出。當然最後的結果只有紅組勝出,綠組以兩個輪胎之差落後了。勝出的紅組孩子歡呼雀躍,失敗的綠組孩子如焉了的茄子,有的沮喪地低下了頭,有的羨慕地看著得勝的那一組。這時綠組領隊老師站了出來,帶著綠組的孩子振臂高呼:我們是打不垮的綠組!明天繼續來挑戰!你們敢不敢應戰!綠組的孩子立刻振奮起來,他們仰起頭,高喊著口號,趾高氣揚地回到了教室。



孩子遇到挫敗不可怕,成人的引導非常重要。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孩子失敗的原因很多,有時候真不是孩子不努力才造成的。所以大人首先要正確面對孩子的失敗,千萬不能在孩子遭受失敗已經很沮喪的情況下,橫加指責甚至大聲斥責。這樣只會讓孩子的罪惡感增強,自信心喪失,甚至失去繼續努力的勇氣。

愛孩子就要懂孩子,如果你採用了正確的方法來引導、教育孩子,你會發現孩子比你想象的要堅強。相信他也不會在遭受失敗時隨便發脾氣了。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