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很多硯山人不知道「棒棒燈」是什麼!

「文化」很多硯山人不知道“棒棒燈”是什麼!

「文化」很多硯山人不知道“棒棒燈”是什麼!

棒棒燈是流傳於文山州硯山縣者臘批灑村的一種祭祀性民間舞蹈,(壯語稱“龍眉登”)。主要是以祭祀為主,舞蹈為輔的一種表演形式;棒棒燈起源於唐朝,至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

棒棒燈又叫“棒棒舞”,主要是以木棍、手巾和燈為道具,伴有鼓點節奏邊歌邊舞的一種祭祀性舞蹈。主要步伐有跳步、躍步、轉身、弓步、蹲襠步,主要弓法套路有橫排、豎排、圓圈、小四門、大四門、關裡易、前弓、後正、尾郎、打卡、穿花、編籬笆等12弓法。

本村跳“棒棒燈”的原因是從一個動人悽婉的故事傳襲而來;當時,因人煙稀少,野獸甚多,有一個長得象牛的怪獸,常到田間地頭破壞糟蹋莊稼,致使百姓種而無收,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為除此大害,人們就用敲擊棒棒的方式把這隻怪獸降服,當時是唐王天子李世民當朝,人民安居樂業,可謂太平盛世,為紀念唐王天子李世民領導得好,敲擊棒棒、打鑼鼓,唱歌跳舞就成為批灑壯族村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從此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就定為紀念月,棒棒燈由此流傳至今。

壯族棒棒燈屬祖傳,年紀大的傳承給年齡小的,耳濡目染;

目前,棒棒燈項目的存續狀況良好,本村有一定數量的傳承人及一定規模的傳承群體,項目核心內容大部分得到保留和繼承,有一定傳承和發展能力。棒棒燈2009年8月進入雲南省第二批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