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初夏的一個午後,我與黃山畫院洪波一道拜訪葉善祝。歙縣老城,練江河畔,葉善祝的藝術工作室古色古香,二層磚瓦結構的徽派小樓,屋頂飛簷翹角,牆面的青磚嚴絲合縫,筆直平整,院落曲徑通幽,整潔有致,就像一座老式的私家公館。小樓內用花窗隔斷成各式不同形狀的區間,展出了他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吸引我目光、打動我心靈的還是一幅幅黃山松的水墨畫,枝如鋼針,幹似鐵骨,錚錚挺立,透出一股頂風傲雪的精神。已經是奔八的老人,絲毫沒有暮氣,精神瞿爍,清瘦幹練,思維清晰,穿戴講究,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圍坐在茶桌前,葉善祝娓娓道來,為我們打開了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如果說,歙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唐,但晚清以後,由於種種原因,歙硯銷聲匿跡,瀕臨消失了,當時地處婺源硯山的四大名坑硯礦因倒塌軋死人,硯礦被迫關閉,從晚清至解放後相當一段時間,歙硯處於一個斷代期。歙硯的歷史我們可以充滿聯想和想像,編撰許多令人回味的故事。然而,解放後,歙硯如何一路走來,這個脈絡是清晰鮮活的,葉善祝如是說。

根據周總理關於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技藝遺產,為國民經濟排憂解難,為國家創取外匯。安徽省指示徽州地區開發徽墨、歙硯兩項傳統工藝產品。1963年,歙縣成立歙硯磚雕生產合作社。當時,只能請一幫磚雕老藝人嘗試硯雕,由胡灶苟負責。還專門組織一幫人赴婺源龍尾山開採硯礦,第一批產品送到上海請書畫家們試試筆墨,反饋回來的意見是硯料好但雕工粗糙。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意見傳到了當時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美協主席賴少其那裡,賴少其從上海美協剛調任安徽,他當即決定省裡選派兩名同志赴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所)學習硯雕,省裡派孫惟秀同志,徽州推選葉善祝,葉當時在歙縣儀表五金廠,屬手管局管轄,由於一手好字被大家認可。師從上海工藝大師張景安,張景安曾拜晚清硯雕界巨擘陳端友為師,從1964年3月至1966年4月,葉善祝在上海整整學習硯雕兩年,可以說是解放後歙硯硯雕具有工藝專業訓練的第一人。葉的歸來,歙縣將竹編廠、紙扇廠與磚雕硯雕生產合作社合併成立了歙縣工藝廠。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葉善祝回到歙縣,接到的第一件重要任務就是雕琢一方硯送到首都,向毛主席獻禮那是那個年代最光榮而又神聖的事,廠裡組織一班人開始製作,從幾十噸的硯料裡挑選一塊沒有任何瑕疵的硯料,經葉善祝精心設計並刻上銘文,一方端莊大氣的歙硯完成了。直至十多年前,中共中央辦公廳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的同志來到歙縣,他才知道毛主席逝世後,當時管理局從中南海挑選三十件主席生前用過的物件放在紀念堂內,這些物件都是由各地敬獻的,管理局四處尋找當年敬獻的單位和個人,送達收藏證書,以表達謝意。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剛剛組建的歙硯工藝廠遇到文化大革命,生產斷斷續續,發展緩慢,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才喚醒了歙硯的生機與活力。文房用品受到日本、東南亞一帶國家的親睞,當時通過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和安徽外貿兩家下達訂單。歙硯也是換取外匯的重要商品,江西省也想發展硯產業,生產龍尾硯,為此在品名以及原料上產生許多矛盾和糾紛。原料的短缺逼迫工藝廠另謀生路,有一次與休寧接壤的婺源大坂村農民將在田間地頭的石塊搬到工藝廠請葉善祝鑑定有無價值,葉善祝見到後發現這就是歷史曾經雕刻過的魚子紋的石品,不但可用而且可以選取大料,當時葉善祝用低於龍尾山石每斤3角錢的價格收購,依然讓大坂村富了起來,從此以後,大坂成了歙硯重要原料產地,也帶動大坂硯產業的發展。另一個方面,請求省地礦局幫助在徽州地區範圍之內尋找硯礦,當時與袁守誠工程師商談,後來由三三二地質隊程明銘負責普查任務,找到了一些新的礦產地。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原料問題解決了,但加工力量不足又成為一件頭痛事,外貿計劃當年可是一件重大的政治任務。說到這裡,葉善祝回憶一件往事。文革期間,胡震龍因在國民黨軍隊服役過,頂上了一個莫須有罪名的帽子,回到家鄉鮑坑接受勞動管制,家裡孩子好幾個,當時他在巖寺鎮文化站工作,會刻木板畫,業餘時間扎掃帚賣,生活十分拮据和艱難,葉善祝想到何不可以採取廠外加工的方法來彌補生產力量的不足,這樣胡震龍成為廠裡一名編外硯雕工人,1978年,國家撥亂返正,胡震龍平反摘掉帽子,找到葉善祝想進廠裡,那年胡已經53歲了,葉善祝多方爭取,將他招進廠裡,由於政策規定胡震龍幹滿10年,63歲才退休。硯雕老藝人汪律森也是葉善祝積極爭取招進廠裡的。現在活躍在社會上頗有影響的工藝美術大家方見塵、姜林和、楊震等,都是在葉善祝擔任廠長期間招進廠的。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1984年,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視察歙硯工藝廠,在聽取歙縣關於歙硯生產情況以及成果彙報,非常高興。旋即指示國家計委進行調研,加大了對歙硯等傳統手工藝產業的支持力度,並在資金上予以支持。那時的葉善祝充滿朝氣,有一股使不完的勁,他赴北京請求國家計委幫助,得到了房維中主任的熱情接待。回到縣裡便提出了大膽的設想,重振徽州文房四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1985年,葉善祝擔任歙縣文房四寶公司經理,他的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他與時任教委主任姚邦藻協商提出聯合辦學。行知中學於85年開設了工藝班,86年開設了工管班,現在一大批活躍在硯雕界的新秀,大多畢業行知中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現全國人大代表王祖偉就是他們中間的傑出代表。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隨著改革的深化,市場逐步放開。作為國營企業的文房四寶公司,無論從管理和經營上都顯現了它的缺陷和不足,1997年,企業被迫改制,接近退休年齡的葉善祝卻找不到了退路,當年的縣委充分肯定葉善祝對歙硯的振興和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任命他為陶行知紀念館顧問,享受副縣級待遇。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走出小樓,練江兩岸隨處可見硯雕工作門店,各類品名、各個頭銜、各種獎項讓人眼花瞭亂。對於歙硯那是葉善祝那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面對市場的變化、社會的變化、價值取向的變化,葉善祝選擇了轉身,這個小樓是他心中的桃花源,新的追求與夢想。一代歙硯承啟者從此淡出硯界,只有街坊里巷內隱約還聽見關於他與歙硯的故事與傳說……


歙之硯骨,打開一段歙硯塵封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