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撰文/夏楊

近日考古學期刊《華夏考古》刊發了《安陽高陵陵園遺址2016-2017年度考古發掘簡報》,已被關注了十年的“曹操墓”話題又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曹操墓”宣傳板

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曹操生前身後事都話題性十足。尤其在其過世後,加上文藝作品和歷史傳說的演義渲染,愈顯撲朔迷離。如“摸金校尉”、“72疑冢”等傳說,最為人津津樂道。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電視劇《精絕古城》劇照

如今距“曹操墓”最初發現已過去整整10年,曹操墓從開始雖被官方認定卻飽受質疑,到後來隨著新的曹魏墓葬發現,證據鏈越來越完整,質疑之聲漸趨弱化。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曹操墓”內部

走過這十年的探尋和爭議之路,我們回過頭來思考:曹操墓的發現和認定過程為何會一波三折?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上那些傳說?圍繞曹操墓的那些謎團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影視劇中的曹操

發現“高陵”,卻引發十年爭議

2008年前後,河南安陽西高穴村一個大墓被盜,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展了保護性發掘。2009年在北京舉行的考古發現說明會上傳出驚人消息:初步確認該墓為“曹操高陵”!

經專家論證,國家文物局認可了這一判斷,該發掘項目還獲評“2009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現”,2013年成為國家級文保單位。但同時,各種質疑如洪水洶湧,也不乏知名教授、學者的批評之聲。

其中有些質疑還超出了學術討論範疇,直指當地政府為謀求經濟利益夥同考古人員“作假”,輕率為“曹操墓”下定論。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明代所繪曹操像

考古發掘時該墓被盜嚴重,幸好還留存200多件器物。其中最重要的有7件,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銘文。警方從盜墓賊手中追回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的石枕。

這些是判定墓主人身份的關鍵文物。但有人質疑,哪有給每個陪葬品吊石牌的?古代曾用竹簡登記隨葬品,曹魏還用石片,難道是歷史倒退?還有人提出“魏武王”的稱號將陰名和陽名混為一體,甚至有人質疑石牌有作偽嫌疑!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曹操墓”出土石牌

並且,該墓中還出土一些金銀玉石製品。於是有人質疑這與史書記載曹操提倡薄葬不符,並由此推斷這不是曹操墓。

面對來勢洶洶的各種質疑,文物考古部門選擇了暫時沉默,以等待更多證據出現。畢竟,文化遺蹟的認定需要客觀、科學,證據不充分時誰都可以發表不同看法。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墓中出土青瓷罐

2016年,洛陽西朱村又發現一座曹魏大墓,但因盜掘嚴重,尚未確定墓主身份。該墓建於東漢末年,但不同於東漢帝陵的南北方向,而與“曹操墓”一樣為東西方向。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西朱村墓發掘現場

與西朱村大墓相印證的還有,2009年洛陽邙山東漢帝陵區發現一座東西向曹魏貴族墓,出土的銅印章表明該墓主人是曹魏名將、大司馬曹休,即曹操的族侄。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的曹休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證明墓主身份的“曹休”銅印

最為重要的信息是,西朱村大墓出土了和“曹操墓”石牌同樣的大量石牌。這洗脫了“曹操墓”石牌為偽造的嫌疑。

曹魏大墓出土價值低廉的石牌,也和曹操倡導薄葬吻合。但三座大墓都盜掘、破壞嚴重,出土文物有限,一些信息尚難下結論。但有學者推斷,或許曹魏墓中石牌上所寫隨葬品,可能只是個名字而已,並未隨葬實物。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西朱村墓出土石牌

墓中其他隨葬器也多為象徵性明器,如圭、璧等皆為石制,鼎為陶製。陪葬鼎簋是帝王專屬待遇,用陶鼎代替銅鼎,既符合規制又不失薄葬真義!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禮器鼎是陶製的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禮器璧是石制的

“曹操墓”出土金銀器、玉器,是否有違薄葬之風?對此考古專家解釋,這些皆為墓主人下葬時衣物上的飾品,如金紐扣、金絲等,並非陪葬品。這和曹操遺令中“殮以時服”之說相符。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出土少量玉石瑪瑙製品

史實清晰,為何還有“72疑冢”傳說?

此前考古界認定“曹操墓”時,各界質疑聲洶湧,也和曹操墓本身的神秘性有關——傳說曹操墓有“72疑冢”,如此隱秘的墓葬,豈能被輕易找到?因而對於官方認定,民間情緒中有天然的反對情緒,甚至對考古發掘信息的準確性、客觀性也產生懷疑。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曹操墓”墓道

曹操在中國歷史文化中聲名顯赫。這裡面因素很多,一方面來自史實,一方面來自文學演義和民間傳說。

歷史上的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從北宋開始,由於政治需求和文學演義的喜好,曹操性格中奸詐多疑的一面被放大,其形象被定型為奸雄,其墓址不詳也使他背了鍋,成了他奸詐的一個佐證。宋人愈應符《曹操疑冢》詩云:“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曹操雕像

到了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將蜀漢立為正統,用文學手法渲染曹操的奸詐性格,並設計了曹操遺命在鄴城之西佈設72疑冢的情節。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曹操冢》,沿用了這種說法,並稱曹操墓可能在“72疑冢”之外,更添了一層神秘感。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電視劇《三國演義》劇照

關於曹操墓,如今在鄴城民間還流傳四種傳說:其一說“72疑冢”設在鄴城以西,其二說曹操墓在漳河河底,其三說在許昌城外,其四說在鄴城銅雀臺之下。

在鄴城以西的漳河邊,確實分佈有古代墓葬群,這就是後人傳說的曹操“72疑冢”(實為134座)所在地。不過這裡已證實屬北朝墓群,蘭陵王墓就在其中。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影視劇中的蘭陵王/資料圖

疑冢之說為何廣為流傳?有學者分析,這和人們的願望有關。由於受藝術作品和民間傳說影響,普通百姓認為曹操很奸詐,因此樂意相信他會佈設疑冢。

不過,認定墓葬是嚴肅的學術問題,需保持嚴謹、科學的態度。在這種問題面前,我們必須釐清文藝、傳說和正史的界限,迴歸歷史本身去探討歷史人物。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京劇中的白臉曹操

其實,若我們從史實角度看曹操墓,會發現它並不玄妙,線索相當清晰。曹操晚年發佈《終令》安排後事,稱“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臨終前又在《遺令》中稱“葬於鄴之西岡,與西門豹祠相近”。

後世史料顯示,曹操死後並非秘葬,更未設疑冢。《三國志》、《晉書》等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運回鄴城,葬在鄴城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鄴城遺址在今河北臨漳

直到唐代,人們對曹操墓的位置並無疑問。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路過鄴城時,還曾拜祭曹操墓並作祭文。這說明至少在唐代時,曹操墓位置還很明確。

但由於曹操墓“不封不樹”,地表無明顯標誌,日久後漸漸堙沒于山野中,具體位置難以說清了。尤其是作為位置參照的西門豹祠,後來地上建築也堙沒不見,這讓曹操墓真成了謎。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曹操墓”位置示意圖

力反傳統,引領“薄葬”之風400年

曹操倡導薄葬,他在臨終前發佈《遺令》,要求死後“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他的兒子遵從了他的遺囑,曹丕的《策文》、曹植的《誄文》中都描述了葬禮和入殮的情況,下葬時穿的還是補過的衣服。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影視劇中曹操下葬場景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是漢家天下的主宰者。他生前雖然只是“魏王”,但實際上享受著帝王待遇。他去世後不久,其子曹丕就廢掉漢獻帝建立了曹魏政權,並追諡其為“魏武帝”。西高穴村大墓的信息中確有類似體現,墓葬規模並未達到帝王級,但卻陪葬了皇帝專屬的“鼎”。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西高穴村大墓

曹操提倡薄葬,展現出一代梟雄的氣魄。畢竟中國文化尊崇孝道,帝王“以孝治天下”,因此子孫總要厚葬先人以彰孝義。

中國曆代帝王厚葬傳統源遠流長。秦始皇的地下兵馬俑震驚世界,漢武帝修茂陵用了天下賦稅的三分之一,漢代諸侯王劉勝下葬都穿了金縷玉衣,唐太宗昭陵的地下宮殿“不異人間”……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西安秦始皇兵馬俑

曹操為何提倡薄葬?原因很多,客觀來說,東漢末年常年戰亂,中原地區民生凋敝,“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提倡薄葬有體恤民情之意,值得褒揚。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東漢末連年戰亂

其實,作為曹魏政權的開創者,曹操位高權重,應該不缺銀子。他之所以力反傳統提倡薄葬,這和他個人的價值傾向有關。《魏書》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因此他在生命暮年提出“薄葬”,是很自然的。

曹操的身體力行,開啟了魏晉南北朝長達400年的薄葬之風。直到唐代,厚葬傳統才又恢復。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歷史上的曹操很節儉

當然,曹操提倡薄葬,和“摸金校尉”之說也不無關係。曹操為籌集糧餉,在軍中設“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之職,專門挖墳掘墓搜刮金銀以充軍餉。因此曹操在後世有“摸金派祖師”之稱。該說法在“建安七子”之一陳琳的著名文章《為袁紹檄豫州》中就有提及。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電影《尋龍訣》劇照

如此熟悉盜墓的曹操,自然會想到自己身後有可能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知道盜墓者謀的是錢財,沒有隨葬品的墓葬盜掘者興趣不大。因此提倡薄葬,並刻意留下記載,這其中難免有害怕自己身後被盜墓賊打擾的考量。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的曹操

只是曹操沒想到的是,儘管他身體力行倡導“薄葬”,且後人也幫他演繹出了“72疑冢”之說,但他最終還是沒逃脫長眠之地被後世盜墓賊光顧打擾的尷尬!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盜墓祖師也遇到被盜墓的尷尬

安陽西高穴村“曹操墓”的發現和認定之路已走過十年,作為學術問題,雖然目前我們已有基本一致的看法,但還需要繼續保持開放的心態接納各種觀點。畢竟,嚴謹對待每個可能存在的疑問,更有利於我們不斷接近歷史真相,並最終抵達真相!

一代梟雄身後事:“曹操墓”認定過程緣何一波三折?

證據充分才能撥開歷史迷霧

夏楊 人文工作室

原創,精品。做時間的朋友,在時光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