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私募傳奇落幕:黑石創始人彼得森留下4000億美元離世

2018年3月20日,全球私募巨頭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的聯合創始人彼得·喬治·彼得森(PeterG. Peterson)在美國曼哈頓的家中自然去世,享年91歲。

一代私募傳奇落幕:黑石創始人彼得森留下4000億美元離世

彼得·喬治·彼得森(PeterG. Peterson)

從貧窮的希臘移民之子,到尼克松政府財政部長、雷曼兄弟公司一把手,又在59歲聯合創立了黑石,並推動這家創始資金只有40萬美元的投資機構成為資產管理規模超過4000億美元的私募巨頭,彼得森經歷了頗為傳奇的一生。

“‘美國夢’並不只屬於美國。它是一種機會,一種通過自我激發、不受人為限制的進取心和才能來塑造生活的機會——一種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機會。”彼得森如此描述自己一路向前的動力。

一代私募傳奇落幕:黑石創始人彼得森留下4000億美元離世

從希臘移民之子到“經濟基辛格”

彼得森在自傳裡回憶他的過往,作為貧窮的希臘移民之子,父母的辛勤工作使得他能在美國這個有著無限可能的國度獲得教育,追逐夢想。

拿著200美金到麻省理工求學似乎是他傳奇一生的標誌性開端,他也毫不避諱自己在1944年秋天,因為抄襲羅伊康論文被麻省理工學院開除;而在1945年的秋天,西北大學的校方批准了他的入學申請。1947年8月,彼得森以優異的成績自西北大學畢業,取得市場營銷學位證書。1951年,他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獲得碩士學位。

畢業後,彼得森的職業履歷一直很輝煌:27歲成為全球著名4A廣告公司McCann-Erickson的營銷總監;34歲被任命為當時最大的電影攝像機制造商之一——貝爾和豪厄爾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1971年,他步入政界,開始為尼克松政府工作,先後出任國際經濟事務助理和美國商務部長等要職,一度被稱作“經濟基辛格”。

在白宮的30個月裡,他積累了豐富的處理公共事務的經驗,也和華盛頓的精英圈子建立了深厚友誼。不過,因為厭倦白宮的陰謀和內鬥,他隨後主動離開了白宮的權力核心。

從黑石傳奇到彼得森基金會

離開政府後,彼得森1973年加入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擔任掌門人,將雷曼兄弟從瀕臨破產的邊緣救了回來,並將其變成華爾街最具盈利能力的公司之一。

可惜,在他領導公司走出困境後,遭到合夥人的多次暗算乃至逼宮,最終不得不黯然出走。這也促使他最終自立門戶。

1985年,59歲的彼得森和小他近21歲的史蒂夫·施瓦茨曼各自出資20萬美元,創辦了一家小型併購公司,這就是黑石集團,由此駛出了這艘如今管理資產超過4000億美元的資本市場巨輪。

憑藉40億美元的啟動基金和創始人的個人聲譽、努力,1987年10月黑石集團募集了6億美元,隨即開始了併購之旅,經過30多年的沉浮,黑石集團已經成為以槓桿收購聞名的幾家最大的投資集團之一,業務包括私募股權、不動產、對沖基金、信貸和金融諮詢等。

2007年6月,黑石上市,總市值高達400億美元,成為當時私募股權領域最大規模IPO。上市後,公司管理層賺得盆滿缽滿,彼得森通過出售原始股票,一次性獲得了超過10億美元的稅後現金收入,成為全球頂級富豪。

2008年,已82歲高齡的彼得森退休,開始嚴肅地思考應該怎麼樣花錢,他斥資10億美元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基金會關注的議題從美國的財政問題、消費、稅收、醫療保障到個人責任等。2010年,彼得森加入了巴菲特與比爾·蓋茨等人發起的“贈予承諾”,承諾將自己至少一半的財富捐給慈善事業。

彼得森的人生七課

在《黑石的起點,我的頂點》一書中,彼得森總結了其創立黑石前的職業生涯。他表示,雖然在事業中經歷多次坎坷,但他卻沒有選擇低頭或改變自己的行事方式,這和他的家庭教育有關。他的父母教導他必須恪守道德標準,但他曾違背過此告誡,併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因論文抄襲被麻省理工學院開除。這件事情反向強化了他的道德立場,此後他決定不再因為短期利益而選擇妥協。

一代私募傳奇落幕:黑石創始人彼得森留下4000億美元離世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而在進入華爾街後,在當時的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的敵意併購盛行,但彼得森始終堅持和氣生財式投資。兩個創始人從一開始就為黑石定下了準則:堅持不做敵意收購。相比前者,黑石更希望能和被投資者建立長期的利益關係。

比如,在收購德國電信股權的過程中,許多保守的德國政客對此竭力阻止。黑石高層向德國政府承諾,收購完成後不會繼續增持股票,也不會成為控股者,最終公司以26.8億歐元獲得德國電信4.5%的股權。這種和氣生財式的投資風格,為其贏得了良好口碑。

“在生意方面,很多人都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年僅三四十的我能在一些看似毫無關聯的領域謀得要職,比如廣告業、製造業還有金融領域,我是如何做到的?也許大家還有一個隱藏未說出的問題:如何成為億萬富翁?”

在自傳中,彼得森總結了自己學到的“人生七堂課

”,或許值得讀者借鑑:

1、發揮你的比較優勢

不要被某個工作牽著鼻子走,如果它僅僅是薪水高,福利好,地理位置好,或給你大辦公室坐。集中關注你的優勢是否能在工作中得到體現。

2、思想上不能懶惰

常常思考一下你的公司、你所處的行業、還有整個經濟環境的具體狀況是怎樣的吧!

3、最重要的是投入,並試著採取實際行動

這就意味著嘗試改進或改善我認為值得努力的境況,還有嘗試改變我認為需要被改變的事情。

4、結合個人需要謹慎選擇你的奮鬥領域

我的一個原則特別簡單,就是跟隨自己的興趣。或者像哲學家約瑟夫坎貝爾說過的:“追尋你的幸福”。

5、忠於自己的原則、自己的內心、自己的道德標準

父母讓我知道,忠於自己的原則、自己的內心、自己的道德標準是多麼的重要。

6、在事業和個人生活中尋找一個令你健康快樂的平衡點

無論我們作何種具體的調整,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不能沒有深思熟慮,不會自我剖析,或者不知道輕重緩急,在必要時不會取捨。

7、選擇長遠利益

回望過去,我遇到的機會最後都成了二選一的題目——眼前利益還是長遠利益。而我的選擇一直都是 —— 長遠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