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軟銀獲WeWork實際控制權,近17億美元“送走”創始人

軟銀集團最終如願以償成為了美國共享辦公空間WeWork的實際控制權。

美國當地時間10月22日,軟銀與WeWork達成了協議,軟銀承諾向WeWork提供重要融資。這其中包括50億美元新融資以及軟銀向現有股東發出高達30億美元的要約收購。此外,軟銀將加速兌現提供15億美元投資的現有承諾。此項融資將為WeWork執行商業計劃提供重要流動資金,以加快公司實現正向自由現金流和盈利。

具體來看,這份融資方案包括四個方面:

一、當前支付義務:軟銀加速兌現2020年4月到期的15億美元的投資承諾,每股價格為11.6 美元。預計在協議簽署後7日內完成,須經WeWork股東審批。

二、要約收購:以每股19.19美元的價格向全體非軟銀股東發起總價高達3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預計2019年第四季度開始,須獲得監管部門審批並滿足其他慣例成交條件。

三、新債務:包括11億美元優先擔保票據、22億美元無擔保票據和17.5億美元信用證融資。預計在完成要約收購之後進行。

四、合資企業股份互換:軟銀旗下願景基金(Vision Fund)除日本合資企業之外的區域性合資企業所持有的所有權益,將以每股11.60美元的價格換取WeWork股份。

另外,公司創始人亞當•紐曼(Adam Neumann)將辭去公司董事會的職務並放棄投票權。作為交換,軟銀將購買紐曼手中9.7億美元的WeWork股票,並向其支付1.85億美元的諮詢費,同時還提供5億美元的信貸額度。也就是說,軟銀用16.85億美元讓紐曼對自己創辦的這家公司失去了控制權。

但紐曼仍持有公司股份,仍然能夠以“董事會觀察員”的身份出席董事會會議,這意味著他可以參加會議進程,但不能對決策進行投票。

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對於軟銀支付給紐曼這筆高達近17億美元的行為感到震驚。私募股權公司Patriarch Organization的首席執行官埃裡克•希弗對此表示:“這真是令人髮指。我認為任何超過一美元的資金都超過了他們所需要支付的代價。”

在新的融資方案中,軟銀首席運營官馬塞洛•克勞爾(Marcelo Claure)將出任董事長,該任命將在軟銀兌現15億美元投資承諾後生效。交易和要約收購完成之後,軟銀對WeWork全面稀釋經濟所有權約80%。由於軟銀不會在任何股東大會或董事會議中擁有多數表決權,並且不會控制WeWork,所以WeWork不會成為軟銀子公司。WeWork將是軟銀的合作伙伴。

從融資方案的內容來看,這是軟銀給出的一份“退出”方案。在軟銀繼續向WeWork提供資金之後,公司的股權結構將從根本上實現變更,包括創始人、早期投資者等全部退出,而軟銀獨自收拾目前WeWork的這一堆事務。

在此之前,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已對這家曾被自己定義為“下一個阿里巴巴”的獨角獸已投資超過100億美元,若再加上前述的這份融資方案,軟銀還要再對WeWork投入30億美元,累計投入在WeWork上的資金超過了130億美元,而這部分股權目前價值大約為70億美元,對軟銀來說,投資WeWork的損失幾乎腰斬。

孫正義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全球領先的技術顛覆者像WeWork面臨的那樣遇到增長挑戰的情況並不罕見。由於願景不變,軟銀決定通過提供大量的資金注入和運營支持來兼併公司。軟銀堅信,世界正經歷著人們工作方式的巨大變革。我們的工作處於這場革命的最前沿。”

成立於2010年的WeWork被認為是共享辦公運營模式的鼻祖,估值曾高達470億美元,是美國的第二大獨角獸公司。今年8月14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文件。然而,接下來等待WeWork的卻是一連串的災難。

除了受到投資者對公司財務及其盈利能力的質疑之外,紐曼接連被曝出個人奢侈的生活作風,以及扶植其親朋好友在公司任高管的行徑,讓投資者們對這家公司的前景感到不安。

紐曼最終被迫在輿論中辭去公司CEO一職,阿迪•敏森和塞巴斯蒂安•甘寧安成為新任聯合CEO。

在撤回IPO、資金即將耗盡、估值大幅縮水的現實下,軟銀成為了WeWork的救命稻草。事實上,為了獲得資金,WeWork與軟銀和摩根大通分別進行了談判。

據《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軟銀集團已經準備了一套融資方案以解決公司迫在眉睫的現金流問題,但軟銀集團同時開出了條件,要求能夠控制WeWork,並且進一步邊緣化該公司創始人紐曼。而摩根大通與WeWork的談判則是圍繞一份50億美元的債務融資協議。融資方案可能包括至少20億美元的無擔保實物支付票據,而票息則罕見地高達15%。

而此次軟銀對WeWork的新注資,可以暫時緩解WeWork面臨的下個月即將耗盡現金的窘境。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WeWork在全球擁有528個社區,覆蓋29個國家共111個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