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網友看完大罵:「畜生」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網友看完大罵:“畜生”!做官,是古代大多數人的夢想,即便到了現在,也仍舊有相當一部分人具有官僚主義,比如,一個小鄉鎮的公務員在一些中年人看來,就比得過一個上市公司的經理,這是一種十分扭曲的思維。

古代官員辭職歸鄉是有條件的,不是說走就走那麼容易的,為父母守孝和厭倦官場懷才不遇是辭官的兩個常見原因。但辭官之後生活來源各不相同,生活狀態也是差異很大。一般大部分官員在做官時,有了一定積蓄,會去置辦一些田產,以作為退隱的本錢。這是比較普遍的生活來源。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網友看完大罵:“畜生”

官員退休之後滾回家鄉,都是沒有退休金的,除非皇帝專門下詔給予優待,才會特別發放一段時間的退休金(終身發放的情況當然也有)。所以,只要不是跟錢有仇,誰肯辭官,喪失一大筆收入呢?當然,在古代早期,有些高官被封為列侯,保有封地,封地的百姓按時給他們納稅,也算是有固定豐厚的收入,這些收入比當官的薪水還高得多,但是,除了吃飽喝足,人大多有權力慾望。做官時可以坐堂、撒籤、打人,可以武斷鄉曲,魚肉鄉民,退休了在家,則除了打自己幾個奴僕,沒有權力打更多的人,遠沒有當官時的威風。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網友看完大罵:“畜生”

也有本身就是大地主的人。古代很多辭官的人,大都是在朝做官很多年,因皇帝的政策與自己的想法有較大差距,生氣而辭官。這些人通過多年的官宦經歷,積累了大量的田產和資財,即便全身而退,也是一個資財豐厚的大地主,小小生計更不成問題。比如司馬光,他在熙寧年間,因為不滿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變法,在仕途高峰和盛年之時,就辭官到洛陽,半退半隱。他退隱期間,除了寫他的《資治通鑑》之外,經常與富弼、韓琦這些退休宰相在一起聚飲,一個窮漢是沒有機會與老宰相們在一起交往喝酒的。而且,司馬光還與這些人一起,給當時的學者邵雍建了一座面積碩大的莊園,莊園內小橋流水,田連阡陌,單住房就有三十多間。本身沒有豐厚資財的人,是不可能為別人建別墅的。

還有一部分是二代,不愁吃喝,比如陶淵明家世不錯,李白和包拯家的父親都做過官,有家業在,不愁生活。還有一批迴家榮養的,皇帝也會給一些賞賜,本地的商人等也會有孝敬。寫字作畫不錯的,賺錢是大大的。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網友看完大罵:“畜生”

另一方面,在中國歷史上,生產力低下,很多人都吃不飽飯,更不要說讀書。甚至一些中等收入的人,也讀不起書。在中國古代讀書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除非是名門望族,當地的權貴才讀得起書。只有讀得起書,才有可能做官,也就是說,當官的人都是有錢人

話說明朝官員的一大經濟特權是免稅,他們在故鄉的家人濫用這種職權,大肆收納“投充”產業。明朝政府稅收每畝一兩,他們收取“投充”人每畝七八分銀子就有大量人攜帶產業投奔,這是明朝士紳的“合法”收入。徐階家族就靠著這種方式弄到了幾十萬畝上海的地產,而徐階壓根就沒有貪腐的名聲。清代官員有“火耗”等合法的灰色收入,退休後也不愁。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網友看完大罵:“畜生”

​也有些勤勞的官,再開片小園子,自種自吃,自給自足。再怎麼窮,也不用擔心,他們的日子肯定比鄉下老百姓的日子好過。而且過得輕鬆加愉快。五柳先生陶淵明官還不怎麼大,回到鄉下歸隱田園多瀟灑。你想知道人家是怎麼過的,有詩為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林,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