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濃情”未必有“蜜意”

在聊今天的話題前,

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患者拿中藥回家煎煮時打來電話詢問,“醫生啊,是不是應該把藥煎的濃一點,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呀?”,有些粗心的患者甚至為了多煎煮一段時間把藥都熬糊了......

「中醫」“濃情”未必有“蜜意”

所以,真的是中藥煎得越濃,達到所謂“提煉精華”的狀態,效果就越好嗎?

「中醫」“濃情”未必有“蜜意”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古代中醫大咖們是怎麼說的吧!

清代醫學家徐靈胎說:

“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於此。”,說明了煎藥對於發揮藥物療效的重要意義。

「中醫」“濃情”未必有“蜜意”

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說:

“凡物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則進一步說指出了煎藥中火候的重要性。

「中醫」“濃情”未必有“蜜意”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煎藥講究的是一個“度”,而不是越濃越好,因為濃度高未必效果就好,濃度一定要適“度”。

那為什麼煎藥要有“度”呢?

「中醫」“濃情”未必有“蜜意”

中藥煎煮的本質是使中藥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煎到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時,這種擴散運動就停止了。此時如果再繼續煎煮,以求“又濃又少”達到所謂的“提煉精華”是不對的,因為這樣不僅藥物內的有效成分不會再釋出,還可能使非有效成分(如樹脂、樹膠、色素等大分子化合物)不斷溶出,導致藥液中有效成分因蒸發而減少,甚至在過長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從而降低藥效。

「中醫」“濃情”未必有“蜜意”

此外,長時間的煎藥還容易煎煳產生毒性。還有,過分濃縮的藥汁會加重苦澀等味,給患者服藥帶來恐懼心理,影響依從性。

最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

到底該如何煎藥?

1

從煎藥時間上看,一般而言,先把中藥泡30分鐘左右然後開始煎煮,頭煎以沸騰開端核算時刻需20~30分鐘,二煎15~20分鐘。

「中醫」“濃情”未必有“蜜意”

但需要注意的是:

①解表藥性質輕散,不宜久煎,否則會破壞藥效,一般頭煎煮10~15分鐘,二煎煮10分鐘即可;

②補益藥有效成分煎煮時析出時間較長,則可適當延長煎煮時間,一般頭煎煮30~40分鐘,二煎煮25~30分鐘;

③貝殼、礦石類需要“先煎”的藥物則先煎10~30分鐘;

④薄荷、青蒿等需要“後下”的藥物在最終5~10分鐘入鍋即可。

2

從煎出的藥量上看,成人一般煎好濾取量在200ml-250ml左右即可;兒童用藥時,由於看病時醫生給兒童用的劑量較少,因而一般煎出50ml-100ml左右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