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緊測試一下,你是真害羞還是社交恐懼?

世界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生性靦腆,不善社交,在生人面前總是處於心跳和緊張之中,他們害怕聚會,害怕人多,在和別人約會之前,總是先在腦海裡預演一遍場景,甚至只有回到家,才會感受到輕鬆自在。

趕緊測試一下,你是真害羞還是社交恐懼?

人們常常用外向與內向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而內向的人往往被貼上“不合群、安靜、靦腆”等標籤,因此,有不少人會覺得內向、害羞的人其實就是有社交障礙的,是社交恐懼症的表現。然而並不是的!那麼,內向、害羞、社交恐懼症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

趕緊測試一下,你是真害羞還是社交恐懼?

內向:

關心完全用在主體,以主體為優先。即在乎自己內心的感受,主動選擇是否進行社交行為,只在於想還是不想參與社交活動,面對人多熱鬧的場面並無焦慮反應。

趕緊測試一下,你是真害羞還是社交恐懼?

害羞:

因為某些特定事物感到不好意思、難為情。其實就是一種害怕心理,普通人都有,如擔心自己的缺點暴露在陽光下會讓別人看不起,從而出現臉紅、緊張、心跳加速等正常反應。

趕緊測試一下,你是真害羞還是社交恐懼?

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面對陌生人、異性而手足無措,還表現為不敢在公眾場合打電話、與人共飲,不敢與人有目光對視等較為極端的行為。恐懼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恐懼情緒和心慌、顫抖、出汗、呼吸困難、尿急等症狀。而且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還是會出現“對人恐懼”的心理。

趕緊測試一下,你是真害羞還是社交恐懼?

你害怕他人的目光嗎?你害怕成為焦點嗎?你因為他人對你的評價而有壓力嗎?你因為害怕開始迴避某些社交場合了嗎?你因為害怕已經錯過太多機會了嗎?

那就請準備好紙筆,十道題測試你是否存在社交恐懼症。

1、是否會因為在眾人面前發言或講話而感到恐懼?

是——1分 否——0分

2、別人突然靠近你,是否會臉紅?

是——1分 否——0分

3、參加必要的同事或朋友聚會,是否存在心理負擔?

是——1分 否——0分

4、是否總是迴避與不熟悉的人接觸?

是——1分 否——0分

5、是否會擔心自己在眾人面前出醜?

是——1分 否——0分

6、是否會在人多的環境下感到焦慮?

是——1分 否——0分

7、聚會後,是否會回想自己在聚會上的一些細節表現?

是——1分 否——0分

8、是否不願意成為眾人的討論對象?

是——1分 否——0分

9、與他人接觸時,是否不能正視對方?

是——1分 否——0分

10、請求他人時,是否總是擔心被拒絕?

是——1分 否——0分

趕緊測試一下,你是真害羞還是社交恐懼?

解析:

1-2分:輕微社交恐懼

在面對眾人或者陌生人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由於周圍環境的不熟悉而產生緊張的情緒,因此輕微的表現出社交恐懼的症狀是不必過於擔心的,你還是有很高的社會交往能力的,面對眾人可以表現的不拘謹,也能夠侃侃而談。能夠積極的參加社交活動,並且可以很好的掌控自己,自信的表現自己。

3-5分:輕度社交恐懼

社交恐懼是不能夠接受自己成為眾人的焦點,也不能接受成為眾人討論的對象,對於你來說已經出現了輕微的社交恐懼,若社交環境不是你所熟悉的,就會出現輕微的焦慮和擔憂,在熟悉的人面前可以充分的去表達自己,但是在陌生的環境下,就會表現的有些拘謹,但是社會交往中你還是有一些自己的處事辦法的,能夠把握自己的交往情況。

6-8分:中度社交恐懼

社交恐懼是從心理上產生的一種恐懼心理,他們從主觀上認為自己是眾人都關注的對象,因此會表現出緊張和小心翼翼,並且會由於心理原因使得生理上出現出汗、面紅等現象。你對社交已經形成中度的恐懼,參加一些聚會已經會造成產生一些心理負擔了。因此,在面對眾人的時候,應該積極地暗示自己、鼓勵自己,並且去轉移自己注意力達到消除緊張情緒的目的。

9-10分:重度社交恐懼

重度社交恐懼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在社會交往中不僅造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壓抑和焦慮,也會使身體出現一系列不受控制的反應,常常一些面紅、不自主顫動的表現,都會造成尷尬的產生,所以會有意的去迴避公共場合,躲到無人注意的角落裡去。建議你時刻去鼓勵自己,培養自信心,提升能力,多去嘗試與人溝通和交流,逐漸放開自己的內心,必要時可聯繫相關醫生尋求幫助。

趕緊測試一下,你是真害羞還是社交恐懼?

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防治“社交恐懼症”?

1、接納自己。直接告訴對方:“我和人交談會很緊張、臉紅,甚至說不出話來。”接納自己內心的恐懼和緊張,承認自己的缺點是樹立自信的第一步,一味地懷疑自己否認自己,只會讓自己陷入社交恐懼的惡性循環。

2、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不要總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可,沒必要事事都做得盡善盡美,只要盡力了就好。

3、拒絕“迴避”。給自己列出由易到難的幾種社交場合,然後按照計劃由最低難度的開始去練習和嘗試,可以從身邊的親人朋友開始,和他們交流,在他們面前演講,,循序漸進,勇敢面對社交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