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恐懼、抑鬱 心理上出現“疫情”如何防控?心理專家為你支招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記者 張晴悅)這段時間,新型冠狀病毒的蔓延,給節日的氣氛帶來了陰霾,也給不少人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焦慮、恐懼甚至抑鬱,這些心理變化正常嗎?心理上出現“疫情”後,我們又該如何防控處置?昨日,三秦都市報記者連線陝西省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張天布、北京理工大學心理學教授賈曉明為大家支招。

不同人群心理援助策略不同

張天布主任和賈曉明教授均認為,當前的抗新冠肺炎的心理援助中,需要清晰的對援助的對象人群施行分級、分類對待,對所面臨的工作情景做好分階段的處理,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各種技術援助才能達到事半功倍效果,避免低效率或者不恰當的處置。

焦虑、恐惧、抑郁 心理上出现“疫情”如何防控?心理专家为你支招

在這一觀點的基礎上,張天布按照疫情所處的感染風險和可能承受的心理應激強度將人群進行了分級分類:一級人群:住院的重症患者,一線的醫護人員,疾控人員和管理人員;二級人群: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疑似者,密切接觸者,就診的發熱者;三級人群:一二線人員的家人,親友,同事等,參加疫情應對的後方救援者,居家醫學隔離觀察者;四級人群:疫區相關人群,易感人群,普通人群。

然後根據各類人群的心理問題特點提出了相應的心理援助策略。“針對一級人群的住院重症患者,我認為需要進行傷害相關的風險評估;支持傾聽,安撫情緒;同時提供疾病的相關知識和治療信息,鼓勵配合治療;以及關注情緒狀態,必要時提供精神科會診。”張天布說,針對於一級人群的醫護人員、疾控人員、管理人員,應教授減壓技術,幫助紓解不良情緒;提醒勞逸結合,保證飲食、睡眠、休息;鼓勵尋求心理支持,增加各種交流;建議發現情緒問題,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針對二級人群,提供有關疾病和相關服務的信息,教授科學防範技能;鼓勵健康生活方式(營養,鍛鍊,休息);開展健康宣教,減輕恐懼、抑鬱等不良情緒;建議尋求社會支持,藉助熱線、在線平臺等幫助自己舒緩情緒。

針對三、四級人群,開展健康宣教,提供有關疾病的科學防控知識;引導積極應對,鼓勵適應性行為;教授識別不良情緒和自我調適的方法;消除恐懼,不歧視患者和疑似者。區分居家醫學觀察與隔離保護的不同,減輕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心理急救是當前援助範疇 建立安全感與穩定感是關鍵

賈曉明教授則向記者具體闡述了分階段心理援助的關鍵和技術要點。

她稱,從當前抗疫所處的整體狀態來看,目前所施行的心理援助屬於心理急救的範疇,而不是日常的心理治療和諮詢,也不同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

心理急救的關鍵是建立安全感和穩定感。至於如何增強安全感,賈曉明說,第一點是確保第一時間的人身安全,為受災者提供舒適的人身環境:利用可獲得的資源,做一些積極的、實用的、熟悉的事情,與可獲取的切實可用的資源建立聯繫;其次是提供有關應對災難的活動與服務的信息,以及可靠的信息獲得渠道:以便於受災者獲得當前的、精確的、及時更新的信息,避免讓其暴露於不準確的,特別是令人不安的信息中;提供主流媒體正規信息發佈渠道,告誡其不聽信小道消息。提供疫情正在變得越來越安全的信息;同時為與家人及照料者分離開的兒童、老人提供有效的照料,或幫助尋找到照料的資源;最後是關注與創傷後哀傷的話題,避免更多的創傷體驗和導致創傷的提示。

幫人穩定情緒的技術要點則有,建立穩定的援助關係,切記遊走式幫助,即不要求多助人,而要注重有效的助人;傾聽與理解:以關注的態度,設身處境地傾聽,並做適度的共情性回應,增強信任感;適度的情緒釋放:給予受助者語言及行為上的支持,適當釋放情緒壓力;釋疑解惑:對受助者提出的問題給予關注、解釋及確認,減輕疑惑;實際協助:提供實際的幫助,接受因災難而發生改變了的生活環境;重建支持系統:與主要的支持者或支持來源(家人、朋友、社區、單位的幫助資源等)之間建立聯繫,與自己的身體與心理感受間建立聯繫,與抗疫的社會資源間建立聯繫;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對常見心理狀態識別、以及對困難狀態應對的知識和技能;聯繫溝通相關的救助服務部門,做好援助者的交接。

冷靜有信心 防疫從自身做起

最後,關於最近的疫情,張天布主任向市民給出三點心理上的建議:

第一:保持沉著穩定。遇事不恐慌,也不膽怯;

第二:保持信任和信心。聽信主流媒體發佈的關於疫情的知識和建議,相信我們政府和機構組織的組織力、協調力、管理能力和責任心。不聽信小道消息傳播的那些誇大的信息,也不傳播對社會穩定和人際關係信任有影響的不利消息;

第三點:保證行為得當。在個人行為上,做好個人的衛生工作,做好自己的防護措施,居家隔離,減少去公共場合、公共環境中活動,一般如果有小病,沒有密切接觸史,減少到醫院裡去被交叉感染的機會;如果確有過與高危人員的接觸史,在去醫院就診時,做好個人的隔離和防護,以保護家人和自己周圍的人。

張天布期望,每個人都能在這困難的時候,保持良好的個人狀態,共克時艱、共渡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