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中國應對特朗普減稅法案衝擊的思路與要領

賈康:中國應對特朗普減稅法案衝擊的思路與要領

摘要:特朗普減稅法案註定會產生全球性影響,中國在這樣的外部競爭壓力之下,應該是變壓力為動力,順勢有為,做好自己的事情。中美兩國在減稅的理論和政策實踐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一致性。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中美在稅制方面有重大的差異。中國減稅減負,一定要從整體來把握,從全景視覺來觀察,把減稅減負與深化機構改革、部門行業改革、幹部作風建設等聯繫起來,否則很容易落入“盲人摸象”的片面性。中國做好自己的事情,還要考慮兩個重點:一是深化機構改革,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和制度成本,二是規範發展PPP,藉助社會資本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關鍵詞:特朗普;減稅法案;中美貿易摩擦;機構改革;PPP

賈康:中國應對特朗普減稅法案衝擊的思路與要領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2017年底簽署了自1986年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減稅法案。法案從2018年1月開始實施。根據這份法案,美國聯邦企業所得稅率將從現在的35%降至21%,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大部分稅率有所下降。初步預測顯示,未來10年該法案將讓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增加1.46萬億美元,平均每年推動經濟增速提高不到0.08個百分點。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全球經濟艱難復甦的時刻,美國減稅法案對全球經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中國將如何應對特朗普減稅法案衝擊,這些疑問在國內已引起了研究界、實際工作部門,特別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層面的高度關注。作為研究者,應儘可能全面瞭解情況,做一些具體的分析,並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一、順勢有為策略

對特朗普減稅的這一套做法,我認為應有一個總體來說比較正面的評估:特朗普把減稅作為他履職總統後抓的調整重點,比較靠譜。雖然目前國內外對他這個人還有激烈的不認同看法,他做的有些事情靠不靠譜,我們還不好做更多的判斷,但是他在經濟方面所強調的一個減稅、一個加大美國基礎設施投入的力度而實現更新換代,都很靠譜。

當然,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很有力度的減稅會產生所謂的外溢性,這對於其他經濟體,則表現出的就是衝擊性。在全球化現有大格局之下,這個外溢性和衝擊性,無非就是要素流動在合作和競爭中會受到影響,更多的要素有可能被吸引到美國國內去。因此,有評論說特朗普減稅註定會產生全球性影響,或引發新一輪貿易爭端。2018年3月23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將對600億美元中國出口商品徵收關稅。中國在這樣的外部競爭壓力之下,我們自己是別無選擇的,應該是變壓力為動力,順勢有為,做好自己的事情,在爭取順勢而為取向之下在“可做之事”空間內有所作為。

二、把握中美異同

在認識上,中國和美國在減稅的理論和政策實踐方面,其實有著非常明顯的一致性。美國曆史上的最著名減稅,是里根當政時期的那一套減稅方案,受到了供給學派的一些理論支持。從實際效果看,雖然也有爭議,但總體評價是相當正面的。在我們瞭解的材料裡,里根甚至被稱為羅斯福以後排在最前面的社會評價最高的總統。

在中國,其實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就確立了減稅讓利的方針,並以此力求讓企業活起來。實際上我們在具體的某些稅收的負擔減輕方面,已走在美國前面。比如企業所得稅,“兩法合併”(將內外資企業分別適用的稅法和條例的有關內容進行合併,制訂一部統一適用於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法)以後,標準稅率是25%,已經明顯低於美國在特朗普減稅之前的水平。

如果說中美繼續在這種一致性的減稅方向上做出優化調整,雙邊都取得進一步的成效顯然是大概率事件。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在財政收支矛盾較大情況下,著眼“放水養魚”,率先大幅減稅降費,分步驟全面推開營改增,結束了66年的營業稅徵收歷史,累計減稅超過2萬億元,加上採取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清理各種收費等措施,共減輕市場主體負擔3萬多億元。2018年將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全年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一個年度要為市場主體減稅8000多億元,減輕非稅負擔3000多億元,就是要進一步讓企業輕裝上陣、聚力發展。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中美兩國在稅制方面有重大的差異。如果中國在減稅的努力上簡單地照貓畫虎,效果不會好,將“畫虎不成反類犬”。但是,我們從一般輿情的反映上來看,市場主體、企業,往往更容易傾向於人家怎麼減、咱們也應學著來。從專業人士分析來說,我們不能滿足於這樣一種有壓力以後的簡單模仿。說得重一點兒,如果簡單地效仿特朗普減稅,我們很可能就走上中國古語所說的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狀態了。比如,我們的企業所得稅再往下降,空間雖有,其實已不大了,因為標準稅率已到25%,我們的中小企業早已經明確整個“十三五”期間繼續實行減半徵收,即12.5%,高新科技企業也早早就是15%的優惠稅率了。再把25%減到20%,對企業能有多大幫助?有幫助,但實際受惠面比形式上看來要小得多。個人所得稅方面,當然要說減稅,提高個稅起徵點,很多人聽到後都拍手稱快。但實際上,在中國個人所得稅這些年已是很邊緣化的一個稅種。在將近14億人口的大國,國民實際上受個稅的超額累進調節的,主要是工薪階層,而且只有幾千萬人,佔整個稅收收入的比重不到7%。

而美國的個人所得稅則很有份量,佔聯邦政府收入的將近一半,2016年是47%。聯邦政府另外一個收入主要來源是工薪稅,跟社會保障體系結合在一起,也是個直接稅,與我國的“五險一金”繳納類似,但是稱為稅的徵收。順帶提及一下,中共中央近期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已將我國各種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中美兩國的情況差別太大了,走向現代稅制,在減稅大方向一致性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中美之間的重大差異。

三、全景考察減負

中國要繼續減輕市場主體、企業的稅負以及自然人的稅負,一定要從整體來把握,從全景視覺來觀察,否則很容易落入“盲人摸象”的片面性,只說到某一點,不及其餘。比如,多年來經久不衰、一輪一輪熱議的調高個稅起徵點,就像是盲人摸象,只看到了一點,即常人最容易理解的一點。不斷有企業家登高一呼,應該把個稅起徵點提高到一萬,每每還贏得全場熱烈鼓掌,也因而可提高他的社會知名度。甚至,還有人說應提高到三萬。這樣喊口號非常容易得到人們的叫好,但實際上如果從專業角度來說,稍微測算一下就知道,真的按照一萬來提的話,還有多少社會成員能與個稅有關,收入再分配方面的效果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為了避免盲人摸象,我們必須在看清楚全景圖以後,抓住與減稅減負最關鍵的配套改革來形成全面認識。

首先,減輕企業和社會成員負擔,正稅的減降還有多大空間。我國現在有正稅18種,哪些稅種還能降低?先說最主要的增值稅,可以再往下降低它的標準稅率或者總體稅負水平,但是空間確實有限。在政府職能履行過程中,有一個“財政三元悖論”,也就是說受到減稅、政府赤字與控制政府舉債、政府增加公共服務這三者權衡的客觀制約。這三個目標老百姓都非常贊成,但三個目標放在一起,不可能同時實現,充其量只能同時實現其中的兩項。在這個制約之下,正稅的減降,必須考慮整個政府職能如何履行和整個稅制怎麼優化。再看所得稅,實際上稅負再下調的空間也是有限的:小微企業提高簡易徵收辦法的起徵點,不是不行,但對每一家企業真正的幫助是微乎其微的。在研發投入方面,把稅基抵扣175%係數再往上提,哪怕提高到300%,可以具體測算,對一般的企業來說也很有限。

其次,需討論“五險一金”社保繳費。社會保障40%多的繳費率,怎麼往下降?其中最大的繳費是基本養老,怎麼往下降?現在這麼高的繳費率,為什麼遼寧這些地方社保仍然日子不好過?原因就在於社會保障還沒有實現全國全社會統籌。所以,一定要結合全面深化改革,攻堅克難,把全國因行政區劃而隔離的眾多的“蓄水池”變成全國全社會統籌的一個蓄水池,使它的互濟共濟功能真正發揮出來,40%多的繳費率才有可能往下調。從理論分析看,全社會一個蓄水池是最合理的。市場經濟,勞動力應該自由流動,無壁壘流動--原來說跨統籌區域的社保待遇問題一直是棘手的難題,如實現全社會統籌,自然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了。這是一個靠改革才能解決的事情。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全社會統籌,是早在“十二五”時期就明確樹立的改革目標,但沒實現,“十三五”又提出來了,如果不深化機構改革,如果不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這個目標仍然會成為一句空話。好在新的機構改革方案,已讓人看到了希望。

再次,減少行政性收費。這話說起來帶一點荒唐意味:全國經過這麼多年努力,中央政府層面設立的涉企收費項目已削減60%以上,但宗慶後反映說,娃哈哈還有五百多項,發改委、財政部門去他那裡,把能歸併的歸併,剩下的也還有三百多項,那也是長長一個清單,也稱得上多如牛毛。哪個像樣的現代化經濟體能夠出現這麼幾百種行政收費的局面呢?這是中國很特殊的一個地方。我們認為,其中合理的項目要保留,但是可減降的空間也是很大的。但是要進一步縮減行政性收費,必須在體制上啃硬骨頭,那就是機構改革要“拆香火”。好在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開始比較大的動作了,這種“大部制”改革還應該配合著扁平化,雖然離比較理想的狀態還有一定的距離,然而畢竟能看到有進步了。

土地成本,曹德旺說美國的州政府以補貼衝抵了。在中國也有,中西部很多地方也是這樣,土地免費,你來吧,給很多的好處,但是要有其他的東西配套,才能真正形成企業發展的空間。

過路費在中國不能完全否定,這可能就屬於中國現在實際上的一種後發優勢。我們大量的交通幹道、隧道、橋樑,靠收費機制加快了建設過程,全社會在這方面總體來說是受益的,當然要與時俱進,以後在這方面做優化調整,但是也絕對不能跟美國比拼過路費。

在罰款方面,這是老大難的問題,這哪裡是減稅能解決的問題?公路超載罰款已形成惡性循環:載重汽車不超載它就賺不到錢,但是超載又成了某些部門設卡罰款的理由。這是必須把整個吏治真正全盤改造以後,才能解決的一個惡性循環的問題。

還有金融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只有把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等,以及其他金融多樣化的機制在深化改革中發展好,才能把實際的融資成本降下來。李克強總理說,要大幅降低企業非稅負擔,進一步清理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不合理的堅決取消,過高的堅決降下來,調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徵收標準。降低電網環節收費和輸配電價格,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加大中介服務收費清理整頓力度。總之,中國的事情要做好,變壓力為動力,就應把減稅減負與深化機構改革、部門行業改革、幹部作風建設等聯繫起來,攻堅克難,經受歷史性考驗。

四、抓好兩個重點

中國做好自己的事情,還要考慮兩個重點。新一輪機構改革啟動以後,應該順勢討論大部制加扁平化,在省市縣對職能相近的黨政機關探索合並設立或合署辦公,堅持總量控制,嚴禁超編進人,縮減政府規模,削減政府支出,降低整個行政運行的成本和制度成本,這是有利於企業更好創業創新的一個治本之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國務院經過四年推行後,大力發展起來的PPP。最近的風聲似乎變為橫挑鼻子豎挑眼,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實際上PPP這個大方向是非常正確的,政府藉助社會資本高效完成公共職能,只是要規範發展。在特朗普減稅衝擊之下,我們應該依靠法治化、陽光化、規範化、專業化的長效機制努力把PPP做得更好、更完善。估計美國的基礎設施升級換代計劃開始後,它的PPP有可能做得比我們更有聲有色,因為美國州以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早已經有很多成功的經驗。


賈康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