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不相瞞,品質不好的新茶,存三年,也不能成為老白茶

《1》

不知不覺,2019年也要過去了。

猶記今年春茶季的時候,和李麻花一起,採了許多“蕨菜”。

還記得春天,有茶友說,自存白茶,三年才見成效,等不及。

三千繁華,彈指剎那。如今那些記憶,都已經成為過往。

今年的新白茶,再過不久,就會擁有陳白茶的身份,再往後就是老白茶。

從無到有,再回首,看倉庫裡排列整齊的一箱箱白茶,不禁感慨時間過得真快。

身邊的朋友,一樣感慨時光流逝,不過轉瞬。

在錯過今年的春白茶之後,決定從秋茶開始存起。

單論茶湯口感,秋茶並不遜色春茶多少。

春茶湯水中密實的白毫,凝在富含內質的湯水裡,並不會很快的沉降。

輕啜一口,湯水中的鮮爽感,直接明瞭的像是要從公道杯裡溢出來似的。

而秋茶的湯水,則要更溫軟些,剛開始沖泡的時候,呈現淺赤金的湯色,正是秋茶在生長時期,所呈現出豐收時節,層林盡染的秋意。

春白茶與秋白茶之間,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各有千秋。

一些茶友在購買白茶的時候,總是糾結於春秋白茶之間。

但實際上,想要將白茶存好,存成有價值的老白茶,最大的重點並不在於是春茶還是秋茶,而在於白茶的品質。

《2》

老白茶,並不是金字招牌

行業內,約定俗成的將陳化滿三年及三年以上的白茶,稱之為老白茶。

冠以“老”字,指的是白茶的年齡,與品質並沒有太過直接的關係。

就像“先生”兩字,在現代既可以作為對男士的稱呼,也可將德高望重,高學識地位的女性尊稱為先生。

老白茶的含義,在日常,同樣也有兩種常見含義:

一個是陳化年份滿三年及以上的白茶。

另一個則是在滿足年份條件之後,在內質上,擁有豐厚基礎的老白茶。

前者,是茶葉商人對於商品的命名概念。而後者,則是廣大消費者,對老白茶的合理期待。

品質不夠豐厚的老白茶,即使達到了三年陳化,內質也不會是豐厚紮實的。

老白茶的沉沉香氣,鬱郁湯水,也有可能一丁點兒也體現不出。

不過是虛費了幾年光陰,白冠了“老白茶”這個名號而已。

真正的老白茶,應該契合民間對於老白茶的期待,也該符合老白茶,所應該有的豐厚內質。

歲月,不敗好白茶。

那麼劣質的,品質不高的白茶,在長期儲存中的表現,又是如何?

《3》

工藝不好的白茶,存著存著,就壞了

工藝不好,對老白茶內質的積累陳化,影響巨大。

比如,在採摘之後,沒有及時萎凋的白茶,在茶青進行呼吸作用時,散發出的熱量與水汽,沒有辦法及時的排出。

這時候,茶葉中輸送養分的管道,在一定程度上會被破壞,導致一部分苦澀味物質,沒法得到及時的排解,停留在體內。

若此時所糟蹋的,是太姥山高山白茶的茶青,那簡直是暴殄天物。

生長溫光水氣土俱佳的環境下,製作良好的高山白茶,內質豐厚。

格外耐泡,更是高山白茶的顯著特點。

豐厚的內質,原本是優勢,若是沒有利用好,就很像是當年初露天賦的仲永,因後期教育的缺失而導致“泯然眾人矣”。

即使是內質豐厚的白茶,也一樣會在不當工藝的摧殘之下,從雲端跌落深谷。

再舉一個例子,像是當年的白毫銀針,要是在含水量沒有達標的情況下。

不僅不會越存越香,還有可能陳化出,旁的,不好的滋味來。

一些草草萎凋,沒有經過烘乾就直接上市售賣的白茶,含水量嚴重超標。

這些茶葉中多餘的水分,不止不會為白茶內質的積累添磚加瓦,反而會在白茶走向歧途的路上,添油加醋。

含水量超標的白茶,並不能夠長期儲存,甚至在短期的儲存中,它們也只是依靠著先天的內質,在強撐。

勉強來的滋味,自然無法長久。

工藝不行,含水量超標的白茶,在日常儲存中,挺不過三個月的時間,就有水味甚至是發酵之後的酸味出現。

香氣中出現端倪,滋味上同樣生出異變,茶湯中水味浮現,失去了應有的稠厚質感。

新茶之後的三個月,距離老白茶應有的三年陳化,遙遙無期。

品質不好的白茶,即使達到了老白茶的年份,也沒有老白茶所應該有的品質。

《4》

產區一般的茶,長期儲存,內質有所增長

在新茶時期,就已經表現優異的白茶,若是以良好的儲存相待,自然是越陳越好。

那麼工藝沒有問題,但是產區一般的茶,經過多年的陳化,內質會有所增長嗎?

在儲存良好的情況下,確實會有所增長。

雖說品質一般,但此時論及的不過是內含物質的多寡。

內質要是較少,在陳化的過程中,能夠與氧分子產生交換的基礎物質,也就越少。

雖然有所增長,但能夠成長的空間,是遠遠小於內質豐厚的白茶。

且,白茶在陳化過程中內質的積累,就像是在滾雪球。

最開始的雪球體積越大,那麼在之後的陳化中,同樣的時間,內質豐厚的白茶,所積累的內質,也就更加豐厚。

雪球越小,同樣的內質中,茶葉所積累的內質,就要少一些。

有茶友說,白茶儲存多年,但內質的增長一點兒也不明顯,這是什麼原因?

很有可能,就是買到了產區相對普通的白茶。

這類白茶的產量,相對品質好的太姥山產區要更多一些,佔據白茶市場中的大份額。

路漫漫其修遠兮,選擇這樣的茶葉存做老茶,可真是要熬白了頭髮。

其實,想要存出好茶,完全可以另闢蹊徑。

《5》

一開始,就從品質好的白茶開始儲存,省去不必要的時間損耗。

品質好的白茶,長期儲存之後,才配的上老白茶的名號。

說到品質好的白茶,心中似乎有無數的心聲想要傾訴。

在日常喝茶的時候,我們能夠感受到白茶在儲存中的變化。

品質好的老白茶,沉穩的韻致分明,香氣滋味,皆為上品。

2016年的白露餅《蝶戀花》作為老茶,恰好滿三年陳化,風華正茂。

以它為例,作為老白茶的優秀代表講解。

撬下一些薄片,燙壺溫杯之後,輕晃蓋碗,立刻就有甜而蓬鬆的氣韻,在蓋碗中綻放。

老白茶中,收斂的陳香,在蓋碗的餘溫下得到了舒展,像是沉睡許久之後,舒朗的伸了一個懶腰,連心情也變得明媚。

沖泡過後,蓋子上的甜香和粽葉香齊齊綻放。

前調如此,中調裡又有不同,含著一股子甜蜜的香氣,又是極清甜的。

落在湯水裡的輕潤感,像是在武夷山喝的現榨甘蔗汁,清甜而新鮮。

而後的沖泡,更是有特徵鮮明的棗香,花香也同時落在茶湯裡。

喝完茶湯,深嗅品茗杯,更是有花香掛在杯壁上,暗香湧動。

醇厚的湯水,湯水當中的聚合感,像是釀了多年的老酒,“玉碗盛來琥珀光。”湯色美的不可方物。

老白茶越是喝到後面,其湯色香氣愈加的美好。

《6》

對於品質好的老白茶來說,三年的歲月,自然不算是蹉跎。

走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充實且有意義的。

至於品質不好的白茶,則是如坐針氈。

白駒過隙,歲月的長河不知翻滾過幾次,可內質,卻不是得到了歷練,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被現實擊打。

不怕時光漫長,只怕沒有驚豔時光,虛度光陰罷了。

想和村姑陳溝通更多關於白茶的故事,歡迎加入“小陳茶事村姑陳的白茶圈”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