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1》

前些天,和一位老友聊天。

泡了杯白牡丹給他喝。

他坐在對面,一邊閒聊,一邊觀察我的泡茶手法。

新買的燒水壺,在水燒開後,發出了清脆的提醒聲。

於是,提起水壺,衝入蓋碗,迅疾蓋上杯蓋,將茶湯倒出公道杯裡。

一股桂馥蘭馨的清揚花香,便瀰漫在四周圍。

看著不過區區幾秒的時間,村姑陳就泡好了一杯茶。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老友很是驚訝。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

“這是哪裡聽來的?現在離坐杯還遠著呢!”

聊完,便端起近來新入的妙玉同款小方杯,湊近聞了聞香,再小口慢品下去。

示意老友也同樣的做。

他拿起面前的小高杯,聞香過後,將茶湯一飲而下。

“這茶確實夠香,茶水喝起來也夠柔夠清甜。”

那位喝慣巖茶的老友,喝得眯起了眼睛,如此評價到。

看來,好茶都要坐杯的謠言,現如今不攻自破了。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2》

“坐杯”,指的是讓茶坐在杯子裡。

實際上,就是延長倒出茶湯的時間,等待茶葉內部物質更多的釋放。

茶葉裡面,不論青紅白綠黃黑,能擔得起好茶名頭的,內質物積累自然不俗。

而內質物豐厚的好茶,在剛一開始沖泡時,最忌諱的就是坐杯!

要是泡茶的時間過長,茶葉裡邊的茶多酚、咖啡鹼等物質就容易提前過多釋放。

導致泡出來的茶湯,滋味濃釅苦澀不堪。

試著想象,一鍋鮮湯裡撒了成倍的鹽,會是什麼滋味?

一開始就坐杯泡出來的茶湯,裡面原本足夠支撐同樣三、四泡茶的茶味物質,濃縮於一泡茶當中。

喝這樣長時間坐杯出來的茶湯,滋味自然濃釅苦澀不堪,體驗感不佳。

若不信,親自試一試就知道了。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像今天喝的這款白牡丹,屬於今年春白茶裡等級比較高的。

芽頭飽滿,白毫也比較多。

並且,由於是新茶,放到現在不過半年的時光。

整體的茶味物質尚處於較為活躍的狀態,沒有經過長時間的陳化。

泡茶時,稍稍與水接觸,就能釋放出不少的茶香和茶味。

第一沖泡茶,快衝快出後,觀察葉底,能看到芽頭和葉背上密集分佈的白毫,依舊有著沒有被徹底潤溼的痕跡。

再下一衝,按照同樣的快出水方式,泡出杯淺黃綠的茶湯,清香四溢。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同樣的方式下,這衝明顯要比上一衝,湯感更加的飽滿淳和。

喝起來,要覺得茶湯裡更有內容。

這是因為,經過第一回合的熱身後,茶葉裡面的茶味物質釋放通道打通。

等下一衝,再下一衝的泡茶時,茶味物質釋放速度更加的快。

按照正常的泡茶方法,茶味物質的釋放呈現拋物線狀。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沸水沖刷消耗後,剩餘的茶味物質含量變少,才需要視情況,稍加坐杯。

通過延緩出湯時間,讓茶味物質更好的均勻擴散,以及充足的釋放,從而得出濃淡適宜的茶湯滋味。

所以,論泡茶出湯時間,前快後慢,才能更好的利用好茶豐厚的內質!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3》

於好茶而言,一開始就坐杯,並不可取。

一泡好茶,往往等到需要坐杯的時候,已經是七八衝,甚至上十衝之後了。

茶味積累豐厚的好茶,要等到最終茶味泡淡後,才需要適量坐杯。

等茶味泡淡後,好茶內部的精彩風味,已經領略得七七八八。

到那時,頗有千帆閱盡後,閒適淡定的心境。

泡不同的茶,坐杯出現的時機,快慢又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往往越耐泡的茶,坐杯出現得就越遲。

比如,泡荒野冬片,葉片蠟質厚,茶味物質釋放慢,哪怕經過上十衝的沸水沖刷,茶味物質依舊充足,遠沒達到需要坐杯的時機。

又比如,泡慧苑的老叢水仙,樹齡資歷夠高,粗結的條索裡,不知藏了多少功力,十分耐泡。

八九衝極醇厚的茶湯喝盡後,再接著快衝快出,茶湯厚度依舊不減,十分耐泡。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最後,哪怕是泡全發酵的紅茶,桐木村裡出來的正山小種,前六七衝用快衝快出的方式,也絕對沒問題。

泡出來的茶湯,赤金透亮,閃著琥珀光般的光澤。

高雅的花香、竹子香、甜香、桂圓香,齊齊釋放。

……

對這風情各不相同的好茶而言,出湯快慢節奏掌握得當,對於茶味呈現來說,有著重要影響。

快出水,是泡好一杯茶的關鍵。

好茶哪怕到了後期需要坐杯時,不過是短短增加十幾秒的坐杯時間,並不是長達三五分鐘的時間裡,都久久不倒出茶湯。

一切從實際出發,坐杯需要時間的快與慢,得根據茶湯顏色和個人口味來決定!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4》

既然,好茶一開始並不需要坐杯。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人,覺得茶嘛,就是得悶一悶喝,才夠滋味呢?

其實,這樣的誤解,很多時候來源於,還沒有真正喝到過好茶。

覺得茶需要悶著喝,這是沒有喝到過好茶的人,共有的認知。

比如,劉姥姥。

能讓賈母等一眾養尊處優的女眷,喝著覺得不錯的茶,必定是極其頂級的了。

而對村婦劉姥姥而言,喝不懂好茶裡,極淳和、極綿軟的滋味。

囫圇一吞,自然而然,覺得這茶泡出來的滋味不足。

實際上,真正品質好的茶,產區出色,工藝精湛,儲存到位。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泡茶的時候,用快衝快出的方式,哪怕是5秒出湯,10秒出湯,依然能得出滋味豐富的茶湯。

並且,湯感清新,柔和,還具有層次感。

茶香落水,水中含香,又香又醇的一杯茶湯,再美妙不過。

真正有實力的好茶,從來不怕快出水會沒有滋味!

擔心快出水沒有滋味,需要用悶一悶,才能出來茶味的茶,品質多半堪憂。

畢竟,響鼓不用重錘。

對於不響的鼓,自然需要重重敲打。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5》

到底什麼樣的茶,一開始就需要用坐杯的方式,才能出來滋味呢?

通常,這類的劣茶,有幾大典型特徵。

一來,是茶葉本身的產地不好。

像直接種在平地的茶園,離人類生活聚居區近,容易受到汽車尾氣及其他人類活動影響。

再加上,地勢平坦的地區,往往土壤透氣性不佳。

遇上連日的雨天,很容易排水不暢,對茶樹根系造成致命影響。

再加上,不論從溫度、光照、雲霧、空氣潔淨度等層面看,平地茶園都存在著種種缺陷處。

這類產地不佳的茶園,出產出來的茶葉原料,不論後期遇上再好的製茶工藝,自身茶味物質積累依舊平平。

先天產區出生要矮上一截的平地茶,自然後期經不起快出水的考驗,需要悶一悶才能喝。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二來,是茶葉的製茶工藝差勁。

原本,不同的茶葉有著不同的製茶要求。

但這其中,存在著一條共同準則。

那便是將茶葉內部的養分物質最大程度保留時,將茶葉的含水量做幹。

若是製茶過程中出現了缺陷,對於白茶風味而言,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如,紅茶在發酵時,發酵程度過頭;巖茶在焙火過程中,不留神將茶焙壞;白茶在製茶過程中,直接用高溫烘乾,導致內質大量受損。

……

這類工藝不當的茶,茶味物質有限,自然得需要多悶一悶,才能出來零星滋味。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三來,儲存沒有到位。

特別是沒有儲存好的老白茶、老普洱、甚至於老紅茶、老巖茶而言。

在存茶過程中,沒有做好嚴實密封。

導致外界水汽侵入,讓內部茶味物質受到損壞。

這樣被存壞的茶,湯水薄,雜味多,哪怕是長久的坐杯,也無法改變本身的劣質定局!

不是說,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它的誤解

《6》

坐杯,其實從來不是神秘的泡茶方法。

只不過是讓茶待在茶具裡,暫時不出湯罷了。

對於好茶來說,若非是等到內部茶味泡淡,否則根本不需要坐杯。

剛一開始沖泡,就將茶葉拿來坐杯。

這對好茶的風味而言,是一大傷害。

更何況,相較於一味的坐杯,快出水更能考驗一款好茶的實力。

坐杯悶泡,並非是領略好茶滋味的正確方式!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