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投茶、溫水泡茶、悶泡,三種錯誤的沖泡,再好的白茶也白搭

《1》

愈靠近沿海的地方,對海鮮自有自己的講究。

最新鮮的海產,根本不需要什麼複雜的烹飪方式。

活蹦亂跳的食材或清蒸、水煮,簡單無比。

此時最需要操心的,不過是食材的火候。

將這些原汁原味的海味端上餐桌,搭上調味品,吃得是它本身的鮮。

海蟹鮮甜,帶子柔韌,花蛤鮮活,食材的本味,在簡單的調味間盡數迸發。

無怪乎越好的食材,烹飪的方式越是簡單。

唯有如此,才能展現本味。

但,卻常常有人混淆了“簡單烹飪”的道理——

在他們眼中,食材越好,等於烹飪越不需要費心,彷彿隨意烹飪,都會有好滋味。

但,簡單的烹飪,能等同於隨意烹飪麼?

當然不能!

隨意烹飪,將食材糊了鍋,焦了肉,再好的食材,也難有好滋味。

泡茶,亦是如此。

好茶,也需要正確的手法來搭配。

否則,隨意的沖泡手法,泡出的當是怎樣的茶?

《2》

隨意投茶,好茶也難耐苦澀滋味!

好茶雖好,泡茶卻不能隨意糊弄。

要知道,並非所有人手握名筆,卻能書寫華章。

也並非所有人擁有奇絕的食材,便能烹調無上的美味。

沒有技巧,不過是在糟蹋好的食材。

好茶,講究的可不是一點半點,甚至為了更好的滋味,要求更多。

但,真正的老茶客,為了一杯好茶,甘之如飴。

有了好茶,泡好一杯鮮香醇爽的白茶,投茶量是第一要素。

在好茶的道路上,一切的要求都如此模糊,精準,卻能幫助接近一杯完美的茶湯。

故而沖泡白茶,一柄小稱必不可少。

當然,也有隨意派的茶友不以為然:

“好茶隨便泡都好喝,投茶隨便抓一把就可以啊·?那麼麻煩幹嘛?”

若是不在意茶湯滋味,隨意投茶,情有可原。

但若是要求茶湯滋味完美,投茶的比例,必須完美。

將110ml的標準容量蓋碗,將其放在稱上,去其本重。

此時,投入最恰當的5g幹茶,比例最為合適。

多一克茶,茶湯都可能陳苦,少一分茶,茶湯則難免清淡。

悉心準備好茶好水,買好蓋碗,若是讓好茶夭折在投茶量上,絕對可惜!

白茶隨意一投,隨意沖泡,茶湯的滋味差的可不止一線。

茶葉過多,帶來的便是過度的水浸出物。

其中,又以茶多酚和咖啡鹼的滋味最為突出。

投茶過多,苦澀的物質過度融入茶湯,濃釅苦澀至極的茶湯帶來不妙的滋味。

白茶原本的輕盈茶湯,多了說不清道不明的苦澀。

細細一抿,稠滑的湯感被生澀的感受代替,花香和茶香被濃烈的苦味掩蓋。

茶葉是好茶葉,但隨意投茶,這杯沖泡而出的白茶,卻不一定是好茶了。

白茶的豐富內質和簡單的工藝,決定了投茶的精準,必須恪守。

一旦投茶過多,咖啡鹼和茶多酚便會將茶湯染得苦澀。

此時,不僅滋味生澀,咖啡鹼和茶多酚過多,還容易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

胃不好的茶友,喝一杯濃茶,容易引起腸胃不適。

而咖啡鹼含量過高,容易引起深夜失眠。

長期過量飲用濃茶,會對神經系統和心臟會產生不良影響,導致心悸、高血壓等狀況。

正確的投茶,絕對是好茶出現的第一步。

一步走岔,好茶遠離,欲得好茶,需要精準投茶!

《3》

溫水冷水泡茶,好茶也難有馥郁滋味!

投茶量已確認,好茶,卻並非如此簡單。

水溫,對茶湯的滋味影響同樣不小。

水溫,便好似一道菜的火候,火候不到,自然難有珍饈美味。

常常有茶友用溫水泡茶——茶香不見,滋味欠缺,這時,便怪起了好茶。

殊不知,好茶的香氣滋味正憋屈地困在茶葉中,受控於水溫不得而出。

溫水、冷水泡茶的流行,有一部分是為了照顧劣茶。

有些劣茶,其內含物質本來就稀薄。

在它們的葉片中,殘餘的茶多酚和咖啡鹼,能勉強稱得上點茶味。

加上茶多酚和咖啡鹼遇水,析出的速度較快。

若是沸水沖泡劣茶,很容易泡出一杯又苦又澀的茶湯,還沒有特別的滋味。

這時,溫水泡、冷水泡法便開始悄然出現了。

劣茶配上溫水,內物質的析出極其有限,茶湯的滋味平平。

但滋味平平,也好過苦澀難堪的滋味。

溫水泡冷水泡,幫助劣茶遮羞確實是一把好手。

然而,這兩種方式,對上好茶就有些不夠看了。

薰蕕有別,遇上沸水,好茶的芳華內秀才能落水融湯,築成一杯鮮香醇爽。

“好茶不怕開水燙”。

溫水,甚至冷水泡茶,是對一款好茶極大的浪費。

白茶的簡單工藝,保留了它的豐富物質。

豐厚的內物質,需要沸水的溫度才能有序釋放。

而茶葉中的芳香醇類物質,有著高、中、低沸點之分。

唯有在沸水的幫助下,才可以將它們盡數引出。

沸水泡茶,高沸點的茶香濃郁熱烈,搶先釋放。

等到茶湯快出,茶葉的溫度漸漸下滑,中低沸點的香氣便羞答答地泡出來。

清幽綿長的香氣,為茶香帶來層次多變的感受。

這般體驗,唯有沸水沖泡才能有。

好茶,需要沸水!

《4》

沸水,是優質白茶的良配。

但,泡白茶,必須沸水,必須快出水。

白茶的內質,決定了精準投茶的需要。

同樣,也定義了一杯好白茶所需要的“快出水”手法。

須知,白茶的水浸出物融入茶湯的速度是極快的!

越是品質優秀的白茶,它的內質越是豐厚。

這些內質可不為人所移,它們遇見熱水就釋放,時間越長析出越多。

為了攔截白茶鮮爽甘活的滋味,出水的速度,只能求快。

白茶的所含的豐富內物質中,

茶氨酸帶來鮮爽清甜的滋味,茶多糖和果膠給茶湯增加甜蜜……

這些滋味,在快出水的手法下,能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

一杯好茶,得以有鮮爽和清甜交織,回甘分明。

當出水不夠快,甚至是刻意悶泡,白茶,滋味頓時有了莫大的缺憾。

悶泡,對茶香和滋味的損失是致命的。

悶泡的過程中,沸水的溫度不斷下降。

此時,白茶高沸點的香氣隨著悶泡消散得越快,滋味愈來愈苦澀。

坐杯悶泡,茶葉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便會過度析出,融入茶湯。

一杯好好的茶湯,瞬間成了濃釅苦澀,茶香寡淡的模樣。

沖泡白茶,必須謹記,欲得好茶,唯快不破。

稍一緩慢,稠苦茶湯便讓人難以下嚥。

掌控快出水,並不艱難。

沖泡白茶,要先安排好茶壺、公道杯、蓋碗、品茗杯、茶巾等細碎物事。

如此,才能讓沖泡出水不失從容閒適。

佈置好泡茶臺,做到白茶的快出水,是一次與碗蓋的磨合。

蓋碗之內,沸水注入,調整好蓋碗的開口。

此時,茶湯完全傾倒至公道杯,必須控制在需得五至七秒之內。

這般,才稱得上一句“快出水”。

對於快出水,新手茶友,可以在心中默數,一般不超過六七個數,茶湯便要傾盡。

看似神乎其技的技巧,勤加訓練,便知道如此簡單。

沖泡白茶,用沸水,再用快出水,如此這般,好茶即來。

《5》

比例精準、沸水、快出水。

這些技巧和要素,缺一,好茶難得。

好茶本是深山的饋贈,若是失去了好技巧的幫助,又怎會有完美的滋味?

好筆好墨,失去了掌握者的手法,同樣繪不出美妙的畫卷。

再新鮮的食材,失去了火候技巧,同樣難有好滋味。

切莫讓好茶耽擱在這些沖泡的細節上,生生從鮮爽耽誤成苦澀!

說盡向來無限事,羔酒誰言勝鳳茶?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