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業”?《人生七年》看不同階級教育,導致的不同人生

如果我們的人生被監控,別人是否能在我們小時候,就看出來我們今後的成就。如果把你的人生拍成一個紀錄片,當我們觀看小時候的自己,會不會發現現在的成就早就註定,自然而又平凡。

“子承父業”?《人生七年》看不同階級教育,導致的不同人生

《人生七年》的導演從1964年開始記錄英國14個孩子的人生。那年的他們,7歲,此後的每7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都會14個孩子的生活中進行取材,做成紀錄片。

當我們以外人的角度從第一集,《7up》看起。我們看到的是他們以後的人生,7歲便看到老。之後的劇情我們好像瞭如指掌。


社會階層,父母的教育確實決定了人的一生。不論你承不承認,它都在那裡不遠不近地跟隨著你。

這14位孩子,有窮人,也有富人。其中幾位富人家的孩子,從小受父母的教育薰陶,有的早早的就在讀社會新聞。當導演問到他們今後的打算時,幾位富人的孩子不是去牛津就是劍橋。

“子承父業”?《人生七年》看不同階級教育,導致的不同人生

計劃在7歲時便已經定下來,我們看到了大局和具體。回想小學老師問我們:今後想要做什麼?我們大多數人的理想,不是科學家,就是宇航員。沒有人,也沒有任何家長告訴我們,科學家有許多種,而我們又需要為今後的理想做什麼準備。

有時會想,如果家長會因為我們小時候的理想,做上一些準備,也許現在的我們又會是另一個模樣。

反觀那些窮人家的孩子,理想和我們大差不離。但沒有一個人知道,為了今後的理想需要準備些什麼。甚至還有一些孩子,不知道大學是什麼。

“子承父業”?《人生七年》看不同階級教育,導致的不同人生

我們看到了階層的不同,早在孩子沒上學時已經種下了不同的種子。有的是牡丹,有的是狗尾草。種子本就不同,後天就算再努力,超越階層的希望又有多少呢?

其實在那些窮人的孩子中,有一位確實實現了階級的跨越,依靠獎學金完成學業,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

可是獎學金哪有這麼容易拿,智商,努力缺一不可。

反觀幾位富人的孩子,14歲時,按部就班進入理想的學校;21歲考上心儀的大學,牛津或者劍橋;28歲每個人幾乎已經都如願以償地實現理想;35歲,事業都冉冉升起。

“子承父業”?《人生七年》看不同階級教育,導致的不同人生

他們的人生,比窮人家的孩子容易了不是一點半點。我們看到了階級決定的人生,讓人無助又無可奈何。

最可怕的是,我們從他們孩子的身上,看到了他們的影子。決定人生的不是階級,而是不同階級的不同教育。有些階級的跨越是幾代人的努力,直到有人跳出這個無限循環的圈子,階級才會改變。

在小淼看來,除了階級帶來的差距,貧窮人家的孩子沒有跳出圈子的原因,大都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子承父業”?《人生七年》看不同階級教育,導致的不同人生

曾經想要成為宇航員的那個孩子,因為不知道自己要怎麼接近自己的理想,認為自己的理想不過是小時候的一個笑話。其實他根本就沒有朝著自己的理想努力,這是他失敗的最大原因。

一個人的思想階級分為三種:沒有理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每天只是渾渾噩噩的混天度日,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是那種抱有理想,卻又不去努力的人。而第三種最容易成功,他們既有理想,也確確實實的在為了理想努力著。

階級教育的不同,從最大程度上決定著你是哪種人。成功容易,性格難改,階級給我們的性格後天基本難以改變。

“子承父業”?《人生七年》看不同階級教育,導致的不同人生

《人生七年》向我們展現了什麼是階層的威力。但就像老話說的“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階級不是我們不去努力的藉口,它只是一個擺在那裡的現實,去不去超越全在我們自己。#教育##新作者扶植計劃 第二期#

(圖片轉自網絡,侵權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