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地方矛盾激烈的法國,為何先於德國和意大利完成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制度,作為一種國家政權制度,就是國家職權統一於中央政府,有政府統一管轄,而地方政府的力量就得到了削弱。

階級、地方矛盾激烈的法國,為何先於德國和意大利完成中央集權?

法國作為歐洲大陸第一強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率先完成了中央集權,從而佔領先機擁有充足實力進行歐洲和其他殖民地的擴張運動。為何地方割據勢力很強的法國卻優先完成了中央集權而德國和意大利卻不行呢?

一、浪漫、散漫、傲慢的意大利卻沒有趕在前頭完成中央集權

1.教權和皇權競爭拉扯下分裂太久的意大利

眾所周知,宗教具有控制民眾思想的特點,而意大利受到天主教制約非常深。意大利作為羅馬教廷曾經的所在地,可以說是整個歐洲地區受到天主教影響最深的地區。即便處在政治四分五裂的時期,在意大利,天主教依然是歐洲文明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中樞,權力一度超過世俗的權力。

而在教皇角度,只有意大利的政治分裂,羅馬教廷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才能維護自身的安全。

2.中世紀長期分裂導致沒有國家意志和堅定的核心

意大利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不僅如此,外國勢力的干預也導致意大利的統一之路十分困難。意大利曾是一個積弱的國度,一千多年以來一直被各路強權爭奪和欺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候,更是因為在北非戰場的接連敗仗而受到軍事學家的鄙夷。

中世紀時期意大利本土就擁有四個強大的海上共和國,但本土的共和國始終沒意識到應該“驅逐韃虜”,還熱衷於與海盜為伍。

階級、地方矛盾激烈的法國,為何先於德國和意大利完成中央集權?

雖然之後也成功驅逐了長期盤踞在意大利的薩拉森人,也經歷過文藝復興的盛世,但好景不長又陷入衰落和被政府的困境,始終處於被列強爭奪的狀態。這樣的長期四分五裂的狀態,導致意大利延後很久才完成了統一。

二、分裂太久的德國無法率先完成中央集權

其實同意大利有著類似背景的德國,也是分裂成成百上千個小邦國,所以沒有趕在法國之前完成中央集權。

在中世紀時期德國還叫做神聖羅馬帝國,領土面積相較於法國肯定是大很多,但是其中央控制力卻弱了很多,境內邦國林立的現象,就好像我們國家的春秋戰國時期,地方割據不服氣皇帝的統治,多次內戰後,國家徹底的分裂。直到鐵血宰相俾斯麥時期,德國才算歸於統一。

1.眾多權貴共同控制權力的國家

國家政治問題十分顯著,導致德國在農業發展方面相較法國緩慢了許多。德國直到16世紀時,才出現地主,此時容克地主崛起。

而容克在那個時期都是政治、經濟和軍事一把抓,他們代表著軍事貴族地主利益,在德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長期壟斷著軍政要職,在國家層面一直保有話語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退出歷史舞臺。

階級、地方矛盾激烈的法國,為何先於德國和意大利完成中央集權?

2.皇帝與教皇之間關於權利的長期爭鬥

自古以來流傳的兩大理念,一個是君權天下,另一個就是神權天下。這兩大權力相互爭奪霸權的鬥爭,基本佔據了中世紀一大部分的歷史時期。

其實皇帝與教皇之間的鬥爭大多是為了世俗任命職權而爆發的。在教皇的理論角度下,皇帝沒有任命主教的權利,但矛盾的是,皇帝需要任命主教的權利來鞏固和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因為教士在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如果有了教士的支持,皇帝更方便對付那些不服從的諸侯。

三、為何在中世紀的法國能夠率先實現中央集權?

中世紀時期的法國,所佔領土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在當時卻擁有較強的控制力,它的中央集權程度,絲毫不亞於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其實縱觀歷史法國需要進行中央集權,首先在政治角度,法國社會的階層對立和衝突矛盾較為激烈,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矛盾也非常突出。

其次,從經濟的角度,法國是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的國家,國家和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都非常發達。這些都要求法國具有統一和集中的政權,由中央按照計劃分步安排實施過程。為什麼法國可以率先實現中央集權呢?

階級、地方矛盾激烈的法國,為何先於德國和意大利完成中央集權?

1.農業發達的法國更容易出現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的出現和當地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農業越發達的國家,越更容易出現中央集權制度。當時的法國,可以說是歐洲農業發展方面的發達國家。法國的農業發展從中世紀開始講起,由一開始的農奴和莊園形式,再到地主和佃農的形式。

等到了14-15世紀,法國就出現了已經算相當成熟的封建地主制度了。這種制度下,地主收納地租,佃農耕種土地。農業發達是產生中央集權的一個必要條件,法國的農業比較發達,意味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得到了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自然一定程度上鞏固了上層集權制度。

2.世襲制的繼承製度始終掌握權力

法國曆代國王都是根據世襲制繼承王位,卡佩家族男丁也非常興旺,基本是延續不斷。就是這樣政治遺產有效的傳承,每一任皇帝都手握權力,不把權力讓渡給各個諸侯,這樣皇權就一直集中在中央。

其實早在9世紀後期,法國還是等級君主制度,一層層向下分封,下級向自己的分封者負責,平時繳納稅金,打仗時出兵協助作戰。顯而易見,這樣的制度下,非常不利於國家的資源整合,而且對於那些時間週期較長的軍事行動非常不利。

比如當時的英法戰爭時期,法國就因為勃艮第公爵和其他貴族的掣肘長期處於劣勢地位。而後來從查理七世開始,國王就有意將權利掌握在自己手中。

到了路易十四時期,他公開宣稱“朕即國家”,從而將王權凌駕於司法系統之上。

階級、地方矛盾激烈的法國,為何先於德國和意大利完成中央集權?

其實在歷史的發展趨勢來說,在中世紀充滿封建割據的歐洲,想要擴張王權,首先要去除貴族和教會兩大阻礙,而要想戰勝貴族和教會,就必然需要實現中央集權君主專制。至此,司法、軍隊、稅收三大體系皆被國王所控制,法國也就基本完成了從等級君主制過渡到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

3.腓力二世——一名有足夠能力的統治者

法國雖然是世襲制,但不得不說,之所以中央能夠迅速集權,腓力二世功不可沒。腓力二世繼承爵位之前,國王領地只佔全國的1/15,而從上一任老國王加冕於他之後,腓力二世勵精圖治,國王領地增加了三倍多。在這個過程中,腓力二世擊敗了強大的英國和神羅,也為法國的中央集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腓力二世14歲加冕,初上臺時,無力對抗英國人和國內的眾多封建領主,還有來自王室內部的攝政大臣帶來的壓力。但是腓力二世憑藉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藉助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的勢力,將香檳伯爵家族的領地吞併。

而後他又通過籠絡諸侯地內更小的封建領主和爭取教會的支持,從政治上同外部那些強大的諸侯進行對抗。

與此同時,腓力二世利用西歐中世紀莊園經濟的特點,賦予全國城市自治權,提高當地市民和商人的社會地位,規定城市只需向國王繳納貢金就可以自治,這樣政策的發行,一來致使全國各地的封建領主被他們所在的領地城市所牽制。

同時他又全力發展巴黎,修築鐵路,修補城牆,將巴黎建設成為全國經濟的中心地帶。腓力二世在外交和軍事方面也十分具有遠見,他找準同盟對象,一同發動軍事行動,法國也收回了部分英國王室在法國的領地。這樣的實力足以讓國內的貴族大臣臣服,強大的王權也直接導致形成了中央集權國家。

階級、地方矛盾激烈的法國,為何先於德國和意大利完成中央集權?

4.法國和羅馬教皇的簡單關係少了很多掣肘

其實法國也同意大利等城市一樣,信奉天主教,但是法國和羅馬教皇關係沒那麼錯綜負責,掣肘很少,自然也就沒有受到那麼深的制約,中央集權的道路上也少了一種桎梏。而早在中世紀時期法國就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建立了封建主義王朝,中央集權的程度越來越高,對教會的權力始終保持著鉗制的態勢。

四、總結

由量變引起質變,法國的統一和集權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線性發展的。

農業的發達、世襲制的權利背景、具有足夠能力的統治者,以及弱化的教皇牽制,這些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法國才優先邁出中央集權這一步,開始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各項措施,並且逐漸脫離教會的控制,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也被外界稱為“歐陸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