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征戰三十年,卻打出個困惑中國兩千年的難題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漢武帝終於掌握大權。兩年後,公元前133年開啟主線任務打匈奴,期間穿插著打越南、朝鮮、大宛等支線,在位期間打仗三十餘年。結束漢朝對匈奴和親的屈辱歷史,開疆拓土,國威遠揚。

漢武帝征戰三十年,卻打出個困惑中國兩千年的難題

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最終打的是國力,消耗大量財富和人口,打了三十多年仗,國家還沒倒,也算是奇蹟了。那麼,錢從哪裡來的?

漢武帝征戰三十年,卻打出個困惑中國兩千年的難題

掌握財政大權的是桑弘羊,時任治粟都尉(負責軍需)兼大農令(全國財政)。為了幫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填坑,他推行最為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鹽鐵官營”。漢武帝去世後,還引發一場轟轟烈烈的世紀大辯論,對國家政策走向的探討,繼續官營壟斷還是民營自由競爭?兩千年前漢武帝遇到的問題,國企和民企,中央和地方,今時今日誰又敢說這個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了。

從《鹽鐵論》撰寫成書的結果來看,當時朝廷高層已經完全倒向罷黜“鹽鐵官營”。文景之治留下的家底花光了,富商大賈被打壓,民眾被掏空,國家已經到了民生凋敝,盜賊橫行的地步。《輪臺罪己詔》是武帝的反思與轉折,幸而繼任者漢昭帝、輔政大臣霍光堅持與民休息,才讓漢朝又續命兩百年。

漢武帝征戰三十年,卻打出個困惑中國兩千年的難題

歷史從來都是連續的,不能拿出單一片段加以評價,必須客觀看待當時的環境。首先,漢朝處於半郡縣制半分封制,漢景帝時期(漢武帝的父親),採取削藩,結果發生了“七國之亂”,差點就下臺,可見地方諸侯勢力多強。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就成為首要任務,推恩令、獨尊儒術、統一貨幣都是為中央集權量身訂造的。

推恩令,簡單來說,美其名“推恩”給諸侯的宗室子弟,讓其在諸侯國土上獲得一份封地,無形中就將諸侯國勢力分化,比起強硬的削藩軍事衝突確實高明多了。

獨尊儒術,對於長遠的學術發展沒有好處,當時而言卻是對官僚階層思想意識形態的統一,再通過法律形式定型下來,讓叛亂需要揹負巨大的輿論壓力。

統一貨幣,獲取鑄幣權,打通全國市場,從經濟方面的控制。

鹽鐵官營就是最後的致命一擊,控制生產、生活和軍事的重要戰略資源,通過壟斷獲取鉅額利潤,起碼具備三大好處。

1、通過經濟手段,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

2、迅速聚斂社會財富,為對外征戰提供物質條件。

3、打擊富商大賈,制止其囤積居奇,造成貧富分化。

從長遠來看,卻存在著許多弊端,比如腐敗、效率低下、無法適應實際生產、與民爭利等等。每個歷史時期都有特定的使命,有了文景的積累,自然有武帝的開拓;有了八王之亂,自然會有中央集權。判斷對了時勢,方能成就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