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陽謀,明知中計卻無能為力!

如何制衡自己的下屬,一直都是管理者們頭疼的問題!


尤其在封建時代,諸侯王勢力作為權帝的競爭者,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西漢自文、景兩代起,諸侯王勢力日益膨脹,到了漢武帝時期,社會矛盾不斷顯露,中央政府需要更大程度的集權來抵禦外敵和推行新政。

“漢初全國共計54郡,中央直轄者不過15郡,諸侯王國就佔近40郡;漢初越1300餘萬人,王國編戶180萬,人口850餘萬”。可以看出,漢高祖實行的並行制給後代留下了強大的諸侯勢力。

千古第一陽謀,明知中計卻無能為力!

諸侯如雲,權力分散

歷史自有其規律性,強大的諸侯勢力最終會影響中央帝國的權力。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千古第一陽謀,明知中計卻無能為力!

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但同時也讓中央統治者明白,權力分散就是一顆不定時炸彈。七國之亂後,景帝免除了諸侯王的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削減了王國官吏,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稅。


千古第一陽謀,明知中計卻無能為力!

藩王諸侯仍擁有廣袤土地

雖然如此,藩王諸侯還是擁有廣袤的土地,多數人口,甚至擁有自己的軍隊。這嚴重地威脅到中央集權。

然而,漢武帝直接從根源上解決了諸侯王勢力強大的問題,保證了中央集權。

他所使用的的政策就是“推恩令”,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千古第一陽謀。


千古第一陽謀,明知中計卻無能為力!

漢文帝時,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元朔二年(前127年),朝臣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漢朝於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做出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即為“推恩令”。


千古第一陽謀,明知中計卻無能為力!

“推恩令”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它符合了漢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封地大的王國被分成封地較小的侯國,這個過程直接導致了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朝廷不用貶斥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國自己分崩離析了。在此之後,侯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

而作為被“推恩”的諸侯王,明知自己的權力會失去,但面對內外壓力,只能選擇“束手就擒”。

對外方面,“推恩令”屬於漢武帝施行仁愛的政策,作為諸侯不能在明面上拒絕,順應了天子愛護萬民。同時“推恩令”相比於景帝的削藩間接委婉,屬於“溫水煮青蛙”式的策略。

對內方面,“推恩令”雖然會遭到嫡長子的反對,但是原本應該分不到封地的其他人卻都會感謝皇帝,因為按照之前的法令,他們在嫡長子們繼承土地之後,是什麼都沒有的。這樣一來,這條法令對他們是非常有益的。所以這一部分人會助力“推恩令”的施行。

相信“推恩令”施行後,最頭大的莫過於嫡長子們,從“繼承者們”淪為“家財散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