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歷史功勞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也是爭議最大的皇帝。批評她的人說他是暴君,罵他焚書坑儒,嚴刑峻法,濫用民力,結果造成“天下苦秦久矣”。導致二世而亡。

這種說法是片面之詞,應該看到。作為中國大一統的創始者,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皇帝。他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歷史功勞


秦始皇第一大功勞就是統一中國,他不但統一了六國,還從公元前219年開始平定了南方百越。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歷史功勞


一全國以後秦始皇進行了政治改革,他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這是中國政權制度的革命性的改變,從此中國進入中央集權制時代。皇帝之下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歷史功勞


秦始皇創立的中央集權制,幾千年來一直沒有改變。他保證了中國不被分裂,保證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這種制度經過兩千多年的調整鞏固,一直被我們用到今天。

西漢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思想上統一了全國。使儒家思想成為最適合封建統治中央集權制的思想基礎。隋唐的科舉制又產生了官員培養選拔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度使官僚機構提高了工作效率。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經驗教訓,收回朝中大將和節度使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權。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大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中書省制度。既是元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功的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是對古代郡縣制度的重大發展。明朝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地方勢力進一步削弱。明朝還遍設廠衛特務組織,實行八股取士,這是專制主義加強的突出表現。清朝沿用明制,後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鞏固了國家統一,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有利於民族融合,使中國產生了高於同一時期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影響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潑發展。其消極作用在封建社會後期越來越大,特別是明清以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禁錮了人們的頭腦,造成了生產力的停滯。這也是中國長期停滯於封建社會的重要政治原因。

隨著19世紀中期後中央集權國家半殖民半封建化的開始,中央集權制遭到近代民主制度的強烈衝擊。尤其是要求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其理念正是對中央集權的全面否定。但是中華民國的實踐證明三權分立鵝政治制度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實行代表了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強調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既保證中央統一領導,集中處理國家事務,同時又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地方享有一定的自主權。

這種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可以保證我們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歷史上的修長城,挖大運河都是這種優勢的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階段也體現了這種優勢,例如這次抗擊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我們先封城,然後集中全國醫務人員的精兵強將會戰武漢,兩個多月就取得基本勝利。而西方國家則反映遲緩,指揮不靈,尾大不掉。科技最發達經濟實力最強大的美國確診人數佔全世界三分之一,真使人大跌眼鏡。

秦始皇給中國帶來的物質財富留到今天的就是萬里長城了。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夠就開始修長城。他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公元前214年。又派大將蒙恬又西起甘肅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築長城萬餘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後來各個朝代都有修長城的動作,明朝更是大興修建。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連接秦長城,然後西至嘉峪關,蜿蜒六千餘公里,氣勢宏偉,是當時世界上的一個奇蹟。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歷史功勞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長城確保了邊防的鞏固和國家的安全,給中原農業的生產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就如《過秦論》中所說:“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在經濟上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漢代開始移民實邊。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並將華夏文化遠播四方。

在文化方面,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長城的修建和戍守,長城區域的爭戰,反而促使了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的融合。在長城地區的文化帶裡,遺留下來眾多的名勝古蹟,諸如敦煌、雲岡石窟、麥積山、萬佛堂石窟壁畫、雕塑;元代居庸關雲臺、金代的盧溝橋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遺址與出土的文物等,都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特點,同時也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上文化的輝煌。

城對於世界瞭解中國、中國瞭解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漢朝長城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和保護作用。自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諸國之後,就以長城要塞為根據地,開闢和維護著東起漢朝首都長安(今西安),西到大秦(今地中海東岸一帶)全長2萬餘里的交通幹道,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幾千年來,中外友好使團頻繁往來於這條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迄今仍在發揮著作用。今天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也就是這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萬里長城自構築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2000多年來,任何人都沒有能從認識上割裂萬里長城,因而也就無法割裂中華民族。長城對中國人來說,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誌,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意志和力量。

後人批評秦始皇說修建長城是勞民傷財,真是鼠目寸光,不識時務。

統一文字是秦始皇對中華民族又一大貢獻。秦統一後的文字傳到今天,雖然有很大變化,但

漢字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始終沒有變化,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漢字更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便是一種寄託,只要看到方塊字就會像磁鐵般地吸引著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歷史功勞


人類歷史上幾種古老文字,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聖書文字是埃及人創造的,漢字是漢族先民創造的,中國水族創造的水書,它們都不是拼音文字。四者之中只剩下漢字和水書,其他兩者都已經消亡了。水書現在使用範圍也很小了,幾乎到了需要搶救保護鵝地步了。只有漢字流傳至今,並會永遠流傳下去,併發揚光大

漢語還具有超方言特性及超語言特性。語言學家把中國各地的方言分為八大方言區。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歐洲的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之間的差別比中國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他們由於沒有統一,就分成幾十個國家。

漢字傳到今天,不得不歸功於秦始皇的統一政策。

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道路軌距,修築直道,興修水利等都是秦始皇的功勞就不再一一分析了。

當然秦始皇的功績不止這些,但是一個人在11年的執政時間內做到這些就足夠說明他的偉大了。

謾罵秦始皇最多的是焚書坑儒,公元前215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建議始皇仍實行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的政策,始皇交給臣下討論。丞相李斯反對。李斯的奏議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書禁書,規定史書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論》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準保存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願學法令,則以吏為師。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歷史功勞


這就是秦始皇焚書,焚書後儒生互相揭發牽連四百六十餘人,始皇下令把他們都在咸陽活埋,這就是坑儒。焚書坑儒鵝目的人為了堅持政治路線,鎮壓反動勢力。魯迅先生就說,“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

我們也不否定秦始皇的錯誤,如他好大喜功,建造阿房宮,始皇陵,求仙找藥祈求長生不老等都是。特別是沒有早定接班人,導致沙丘之變,宦官當道,以至秦二世而亡。但這抹殺不了他的功勞,他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放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


正如毛澤東詩中寫的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這是偉人的結論,也是歷史的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