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恩令"實施的原因和影響為切入點——尋找對其實行方式的反思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時期,漢武帝無疑是一位雄才大略、成就斐然的帝王。在其執政期間,頒佈了許多對漢朝,乃至後世影響深遠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多法令。在這些法令中,頒佈於元朔二年,即公元前127年的推恩令卻有著極為特殊而又重要的意義。而這項法令的主要內容是:在新出現的王國封號必須由中央朝廷授予的前提下,允許國內的諸侯國的封地分劃給除嫡長子之外的後代。這一法令表面上是使得諸侯的權力得到了擴大,但實際上卻是削弱了地方勢力,鞏固了中央的集權。


一、弊端日益突出的郡國並行體制所帶來地方勢力的威脅,以及解決邊疆問題的需要,促使著"推恩令"的必然推行

1、弊端日益突出和加劇的郡國並行的政治體制

眾所周知,周朝一直實行的是分封制,即在以地方諸侯認同周天子為天下共主,並承擔相應的義務的前提下,周天子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地方諸侯。隨著歷史的不斷髮展,以及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地方諸侯的勢力愈發強大,以至於出現了"五霸迭起、七雄並爭"的春秋和戰國這兩個特殊的時期。

以

在這一時期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亂象愈演愈烈。秦始皇吸取了分封制的經驗教訓,故而採納了李斯的推行郡縣制建議。秦朝至二世而亡的教訓又使得漢高祖認為皇室力量應該得到加強。於是在繼承秦朝的郡縣制的同時,又一部分的恢復了分封制,從而施行了郡國並行的政治體制。任何一個政治體制都會有弊端,郡國並行體制也不例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這一體制下,同樣出現了諸如吳國、楚國這樣的對中央集權帶來了威脅的強國。

2、地方的勢力不斷加強所帶來的威脅,日益加劇

從西漢建國初期的異姓王國的仍然存在到劉邦定下的"非劉氏不王""的盟約的轉變,為之後的地方叛亂的此起彼伏埋下了禍根。比如漢文帝時的濟北王劉興居的反叛;漢景帝時所出現的以吳王為首的"七國之亂"等等。雖然這些地方叛亂都被平息下去,但是這些事件仍對漢朝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也讓漢朝的統治者們深刻地認識到了地方勢力的強大所帶來的弊端。儘管統治者們採取了一些措施進行中央集權的加強,使得地方勢力被大幅度的削弱,但直至漢武帝時期,仍然存在地方勢力佔地千里而時有違命的現象的出現。

為了可以徹底地解決地方勢力的問題,推恩令應時而生。

以

3、為了更好的解決邊疆問題,而必須要進行中央集權的強化

在西漢初年,邊疆的匈奴問題對整個西漢朝廷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威脅。所以漢高祖劉邦發兵32萬以期可以徹底解決邊疆問題。但事與願違,最後被困於白登。而"白登之圍"也對整個西漢產生了的巨大影響。這一事件也使得統治者們意識到,在短期內無法通過軍事來解決邊疆問題。於是,朝廷便採取了對內進行休養生息和對外進行"和親"的政策。而這種政策也使得雙方之間保持了近 70 年的和平。

以

漢朝在經文景之治後,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故而至漢武帝時期,一改漢初以來的委曲求全的態度,為力圖解決邊疆問題而發起全面戰爭。戰爭的消耗是觸目驚心的。所以,為了獲得戰爭的勝利,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以保證更有效的利用資源也就成了必然的因素。這些也是"推恩令"得以推出的重要的外部因素。


二、"推恩令"所帶來的中央集權的加強,不僅削弱了地方勢力和增強了漢朝的綜合國力,也保證了政權穩定及影響後世的地方政權的組織結構

1、首先便是對於中央的集權的加強

有周一朝,採取的是貴族政治,所以天子和中央的權力非常小。到秦朝時,以"三公九卿"為支柱而建立起的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標誌著我國曆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漢朝繼在繼承秦朝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革。比如在地方推行的郡國並行的政治體制。在這一體制下,地方勢力有著諸多的土地和人民,從而使得中央的權力被極大地弱化。而"推恩令"的頒佈與實施,不僅使得很多地方的勢力變得只有數縣的大小,也使得不少原本屬於諸侯的勢力範圍開始收歸到中央,而由郡縣進行管轄。這種情況下,地方諸侯逐漸變得分崩離析,並難以和中央分庭抗禮,更不用說發起地方的叛亂。可見,這一政令的實施,

一方面,使得中央的集權得到極大地提升;另一方面,也為後來的漢朝的強盛提供了有效的政治保證。

以

2、採取柔和的方式來間接地削弱地方勢力,以保證政權的穩定

在西漢的初期,地方勢力的權力過大的問題為人所共知。而對於這一問題的解決,如果是採取"一刀切"的方式,不僅會導致人心渙散,激起各地方的反抗;更會加劇漢帝國內部的不穩定因素的增加,導致嚴重的內亂。比如景帝時的"七國之亂"更是證明了以"一刀切"的方式進行的削藩是最為有效,但其所帶來的社會動盪最為惡劣、政治風險最為巨大。此外,這種方式更容易造成國家的分裂。同時,由於各諸侯都是漢朝的皇室成員,如果貿然地進行削藩,又會和所謂地"祖制"相違背,勢必又會帶來更大地不利影響。

以

因此,在漢武帝時期,決定採取主父偃的建議,准許各地方的諸侯的嫡長子在世襲爵位的同時,也使地方諸侯的其他子孫也可進行再分封。採取這種"軟刀子"的方式,不僅鞏固了地方的人心,更是極大地削減了地方的勢力,使之無力對抗中央。

3、這一政令極大的提升了漢朝的綜合國力

漢朝建立之初是內憂外患並存的局面:對於國內而言,多年戰亂,經濟凋敝,百姓仍處於流離失所的境地之中;從外部條件來看,不僅有北方的匈奴經常出兵侵犯,更有實力雄厚的地方勢力成為了應對邊疆危機的不安定要素。"攘外必先安內

",於是在漢武帝時期就先從內部的穩定開始入手。故而"推恩令"的實施,使得漢朝的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等諸多方面,可以在統一的中央領導下,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和充分的發展。

以

4、極大地影響了自漢朝之後的地方政權的組織結構

"推恩令"不僅僅是取消封國的政令,更是進一步強化郡縣制的法令。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強化中央集權而設立了使得其上下成為一體的郡縣制。楚漢相爭中,楚霸王項羽採取了一些分封的做法。當劉邦獲得楚漢之爭的勝利後,在西漢王朝的建立以及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的基礎上,在堅持郡縣制的同時,又大量封王,從而形成了郡國並存的政治體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分封制從西周到西漢初年的歷程中,已經變得不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有利於增強中央的集權和維護中央的權威的郡縣制,則是更能順應歷史的潮流和方向。自"推恩令"後,郡縣制就成了中國社會形態的主流方向。


三、"推恩令"對於國家統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形成,以及所展示的"恩威並施"的方式,對於這政令的成功施行有著巨大的推動力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古羅馬帝國早已消失。而中國這個獨特的文明古國在今天仍然得以長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的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思想以及對於國家的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形成。而這種獨特的政治文化的出現,又和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的頒佈密不可分。從春秋戰國的列國紛爭,到秦始皇的一統六國、實施郡縣制和進行文化上的"書同文、車同軌"。再到漢朝的"推恩令"的頒佈,使得朝廷和中央逐漸地在百姓心中得到了普遍認可。這不僅為中國的"大一統"的思想打下了最為厚實的根基,也使得百姓對於國家有了極高得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了極強的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更是一個國家存在的重要標示。

從"推恩令"的成功推行,也可以從中總結出"恩威並施"的方式所產生的重要作用。在"推恩令"的施行中,既體現了使得地方諸侯王的庶子可以獲得土地分封的"恩",又展現了中央集權的"威"。這樣的做法不僅是統治藝術的體現,更是"堵不如疏"的範例。從宋朝的"王安石變法"以及明朝的"張居正改革"也可以總結出,王安石變法最終的失敗是因為法令過多,且有"堵"而無"疏"。在其變法中,更多的是多"威"而少"恩"。而張居正改革中"一條鞭法"的做法,雖然也犧牲了官僚的部分權益,但仍然給予了這些官僚一定的自主權。

恩威並存,簡潔明瞭。

從"推恩令"的成功推行,也可以從中總結出這一政令的成功,不僅僅是統治者的大力支持,也是這一政令所採取的合適的方式帶來的結果。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