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祕史之(22)祕書的遠祖司馬遷

黃老思想治國,特殊的時代產物

呂后死了之後,漢朝的老臣們便把呂氏一族全部殺掉,然後慎重地選出皇位的繼承人。因為他們對於有裙帶關係的人已經深具戒心,因此擁立人品溫和又缺乏有力的外戚做為後盾的代王即位,是為文帝。

當時的社會因為飽受戰國時代戰禍的痛苦,人民都極為厭戰,希望君主能實行無為而化的政治,最好像呂后一樣,除了興建長安城的城堡之外,在政治上不要做出任何重大的興革。

這種自然放任的思想,稱為黃老思想或道家思想,在十世紀的宋朝初期,這種思想亦成為王朝的政治原則。文帝就根據這個原則施政,如上述廢止殘虐的體制、緩和戰國時遺留下來的殘暴風氣,對人民也不苛刻徵稅,因此人民都過著平實而安定的生活。

這段期間,政治平和,人民衣食豐裕,造成了罕有的治世,但是這種自然、放任的做法,卻也形成了無政府狀態。順其自然的發展結果,使強者愈強,而弱者愈弱。

在封建制度下,特權階級的諸王及貴族豪強,都擁有廣大的領土,這時他們更僱用了許多奴隸,開始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甚至以灑池肉林當做生活上的座右銘,置道德於不顧。

太監秘史之(22)秘書的遠祖司馬遷

漢武帝的影響巨大

在這種民族性一點也沒有受到約束的時代,出現了一位雄圖大略的皇帝——漢武帝,漢武帝是一位集好戰、豪遊、任牲,奢侈,傲慢、聰明等個性於一身的皇帝,不過,在此只略舉三件他所做而與本題有關的事。

首先,是他指定儒教為國教,此舉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也造成漢朝後期儒教的普及,及隨後產生宦官勢力和儒教階級對立化的主要原因。

儒教被漢朝重視,是在漢高祖時,最初的目的是在藉此培養臣下的宮庭禮節。當時,即使是大臣,大將軍等居於高位的人,也大多是由平民出身,他們原來都是很粗魯的武人,所以在宮內開宴時,當因酒醉後談起自己建立的汗馬功勞,而做出吵架、喧譁或拔劍擊柱等粗野行為。

由於這種現象經常發生高祖為此十分困擾。這時,儒者出身的叔孫通就向高祖獻上對策。他從儒教發祥地的山東地區,邀請了許多位老師,開始對大臣們講授有關禮節,其中也有幾位老師鄙視地說:“你專會對那有權力的人奉承阿諛”而加以拒絕。

第二年,舉行宮殿落成典禮時,在場的官吏不但鴉雀無聲,而且氣氛十分嚴肅。高祖非常高興地說:我今天才算感受到身為皇帝的尊貴。叔孫通由於建議有功,而獲得儀典部的首長之職。

實際上,這次典禮之所以能進行得十分成功,是有一位監察人員在暗中監督,凡是不遵守禮儀者就會受到檢舉。正如這個故事所表示的,儒教把領導階級的人統稱為紳士,而以皇帝為中心,依照他們的身份,分別訂立屬於他們的階級,這種著重秩序的階級制度,對君主的統御,有很大的幫助。

武帝指定儒教為最高學府的學習課程,其中尤以孔子為了讓古代封建君主子弟得到適當的教養而寫的《詩經》、收集敕語集的《書經》、和當做歷史課本的《春秋》等為主,對漢朝的人而言,這些書的意義就和現在歐洲人的希臘、拉丁的古典書籍一樣。

武帝的目的是要把有上述那種亂行的王族及貴族的子弟們教養成為有禮貌的人。這大概是他以為與其鞭打,不如使他們從內心覺醒來得有效的關係。果然從這時起,漢朝的人都熱衷於儒教,甚至把它奉為政治道德。不過到了後來,就像後文將述及的,卻又朝另一個方向發展。

太監秘史之(22)秘書的遠祖司馬遷

漢武帝無心,但讓外戚制度化

接著再談武帝使外戚的制度固定化。這件事起源於提拔衛皇后的弟弟衛青。衛皇后的母親和很多男人交往,生了許多私生子,衛青就是其中之一。他本來是公主的護衛,後來武帝提拔他征伐匈奴,結果他建立了顯赫的功勞,由於這次戰功,他不但位列公侯,擁有自己的土地,而且被任命為武官中最高職位的大將軍。

從下述的這一段小插曲,我們可以知道當時衛青是多麼獲得皇帝的寵信,每當皇帝如廁時也要叫他當侍衛。有些學者認為那是武帝瞧不起大臣的做法,而也有人認為那是皇帝和衛青親近的關係。事實上,如果以一般人民所用的又髒又臭的廁所去推想皇帝的廁所那就錯了。皇帝御用的廁所相當豪華講究,從天花板上垂下絹布做成帷幕,地板上鋪著華麗的褥墊,還有兩個侍女捧著香袋站在一旁侍侯。

廁所和漢的關係非常密切。傳說,這是武帝第一次和衛皇后親近的地方,東漢的桓帝為了打倒外戚的勢力,也和他的心腹的宦官在這裡謀議對策。

因為衛皇后獲得皇帝的寵信,所以三個兒子都獲有爵位,尤其她的外甥霍去病,是一位比衛青更傑出的名將,從此衛氏一族晉升成為貴族階級。

霍去病的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接受武帝的遺命,而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身份輔佐八歲的昭帝攝政。當時皇帝託付霍光說:“卿你就像周公一樣地處理事情吧!”周公是周氏的聖人,他幫助侄子成王推行理想政治,這句話充分表示武帝對他的信任。而霍光也很嚴謹的克盡己責。

太監秘史之(22)秘書的遠祖司馬遷

武帝在位時常懲罰臣下,不過他也很賞識臣下的優點而加以重用,他之所以託付霍光代為攝政,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他的這種愛才的心理,也為漢朝遺留下不可收拾的禍患,武王的弟弟周代攝政,是來自父系的,而霍光是來自母系的。從呂后之後,大家正在積極排除母系家族勢力時,武帝卻以儒教所推崇的聖王之名,公認母系親屬的發言人,這種做法,等於再度使外戚成為皇帝身邊的勢力制度化了,結果導致西漢的滅亡。

宦官的作用開始凸顯

接著再談宦官,武帝對於凡是犯錯的臣下,都毫不留情;地加以懲罰,這是眾所周知的事。由於皇帝的命令而下獄的稱為詔獄,據說當時在詔獄拘留的人有六,七萬人之多,因此宰相規諫皇帝說:。陛下求才若渴,卻又在他們還未發揮真正才能以前就把他們殺了。人才有限,而誅殺無窮,如此則總有一天,無下的人才都要被殺光了。”但是,那時很多有名的人士及人才都已經受到宮刑而成宦官了,宦官本是無知之輩,但此時期的宦官卻是歷史上素質最高的。

當時凡是地位尚未確立,而為大家所輕蔑的人統稱為宦官族。在記載西漢歷史的前漢書中並沒有有關宦官傳記的記載,因為當時出身低微的私生子也能成為皇后,或大貴族,我們從這件事可以明顯的看出,當時個人的社會身分尚未固定化。

事實上,身居音樂長的宦官李延年的姐姐,因為得力於李延年的幫助而被立為后妃,長兄李廣利也得到封爵而成為將軍,李家本來是戲劇世家,是屬於低微的階級。

在這種情況下,武帝在宦官制上開了很嚴重的惡例,那就是他任命有名的司馬遷為中書令的事。這個官位是內廷的秘書長。在後宮裡有數千美姬的武帝,喜歡到此玩樂,而且常在內廷開宴,性急的武帝,即使在後宮時,仍然陸續地發出政令,因此,需要有位能幹的秘書幫助他,但內廷原則上禁止男人進去,因此,他選上了被處宮刑的司馬遷。和霍光的情形一樣,這本來也不是什麼壞事,不過由於這事形成一種默契,導致中書令的制度化,就成了問題的癥結,而給後代帶來很大的弊害,使得以後歷朝的秘書都是在皇帝的身邊造成勢力而掌握大權。

在中書制度下,很自然地又形成宦官參與政務,因為他們常陪侍在內廷,所以成為皇帝最貼身的人。皇帝不直接向大臣發佈命令,而由宦官居中傳達,有人擔心這樣下去,事態會變得非常嚴重,果然不出所料,這種疑慮,最後終於戍了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