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都在混,“後浪”憑什麼拼!何冰點燃了“火藥桶”?

  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著名視頻網站嗶哩嗶哩(B站)發佈了一段“獻給年青一代”的演講視頻。在演員何冰的傾情演繹下,“老一輩”認可、讚美、寄語年輕一代:“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看你們。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由於登錄《新聞聯播》前黃金時段,該視頻一經發出,立即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和熱議。

“前浪”都在混,“後浪”憑什麼拼?

  60後、70後甚至80後這些“前浪”們,被這段視頻觸及到了心靈深處最柔軟的部分,瞬間被“圈粉”了。他們把這段視頻視為《少年中國說》的現代版,紛紛在朋友圈轉發,配以熱淚盈眶的文案和聲嘶力竭的吶喊: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啊!

  有意思的是,這段“前浪”示好“後浪”的演講視頻,並沒有在90後、00後這些“後浪”中產生共鳴,甚至彷彿無意間點燃了“火藥桶”,引來了許多不同的聲音。

“前浪”都在混,“後浪”憑什麼拼!何冰點燃了“火藥桶”?

  有人稱,《後浪》是說教主義的代表,是中年人與年輕人“兩個陣營”矛盾對立的表象化。

  實際上這種對立根本不存在,要說有,也只是亙古不變的“代溝”而已。也許被硬灌“正能量”雞湯的滋味確實不好受。但我們沒有必要把“不同的聲音”看做水火不容的對立面。

  也許他們覺得,“前浪”都在混,“後浪”憑什麼拼?

換種方式,也許他們更樂於接受。

  演講者的本意,是駁斥那種“一代不如一代”的陋見,認為這代年輕人生逢盛世,且擁有了選擇自由,他們“心裡有火,眼裡有光”,這令人羨慕也讓人滿懷感激。

  但也許這種居高臨下的立場令部分“後浪”們感到不舒服了。就像“前浪”曾經被自己的“前浪”扯著耳朵說:“努力吧,決定你命運是時候到了……”那種逆反的感覺是否至今仍記憶猶新?

“前浪”都在混,“後浪”憑什麼拼!何冰點燃了“火藥桶”?

  前浪們不甘心“一代不如一代”,他們帶著焦慮奔湧而去,又不時回頭渴望後浪們奔湧而來。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對於年輕一代,也許他們真的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就和曾經的自己一樣。

  換種方式,也許他們更樂於接受。

有困難才有生活的樂趣,這就是年輕的意義!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死於25歲,葬於75歲。”——富蘭克林

  這是美國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的一句名言。所謂的“死”是指精神的死去,對人生缺乏激情;對未來缺少渴望。現實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人,年紀輕輕,已經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得過且過,“混”一天算一天。

“前浪”都在混,“後浪”憑什麼拼!何冰點燃了“火藥桶”?

  有些人甘願平庸,再怎麼激勵都醒不過來,只會在一次次的自憐中自甘墮落。這也是“前浪”對“後浪”最大的擔憂!所以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去替“後浪”謀劃未來。不管是雞湯也好,雞血也罷,他們捧著自己那顆熾熱的心來了。

  “後浪”難道只有成為“前浪”的時候才能讀懂這份飽含父輩心血的肺腑之言?

  別抱怨社會逼你放棄,萬事萬物都是自己的選擇。縱使生活千瘡百孔,但是“後浪”們畢竟還年輕,擁有世上最大的資本——青春。也有著前人沒有的各種知識和方便獲得的途徑。這個時代不缺機會,也許有困難才有生活的樂趣。

  這就是年輕的意義!

【 本文由wx號 齊魯名師 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