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後浪:你讀過的書不會辜負你

致後浪:你讀過的書不會辜負你


前陣子一個名叫《後浪》的視頻暴火,讚的人多,罵的人也多。


讚的我就不多說了,無非是被感染激情澎湃,或想起自己的青春歲月,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倒是罵的,我覺得挺有意思,隨便挑幾個:


“看了短片,我覺得我都不能是新時代的青年,我不配。”


“何不食肉糜。”


“精英的後代是後浪,屁民的後代是韭菜。”


總結一下就是:片子里根本就不是我們這些“工作996、沒有女朋友、住著甲醛房、吃著地溝油”的後浪的生活,這是拿後浪當託在拍前浪的馬屁,真是殺人誅心啊。


講真,現在的國情下,讓後浪激憤不已的社會階層分化、貧富懸殊是客觀事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初入社會打拼確實值得心疼……三秒。


三秒結束,言歸正傳。


心疼歸心疼,但無法苟同。因為這些評論背後的心態會更加戕害後浪們。


探討幾個問題——


問題一丨我們追求的絕對公平存在嗎?


答案當然是:不存在。


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不管哪個社會,都有階層分化和貧富差異,原始社會也不例外。


在新石器時代末期,由於生產技術越來越複雜,勞動也越來越繁重,男性在生產和部落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最終父系氏族公社取代了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雖然財產還是公有的,但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增多,除去公有財富外還有多餘,就慢慢發展出了私有制,緊接而來的就是貧富分化。從那個時期的陪葬品就能看得出來,窮人和富人差距挺大的。


現代社會科技創造財富,便更會如此。


這裡說兩個概念——“知識鴻溝”和“信息不對稱”。前者是傳播學概念,說的是具有更高社會和經濟地位的人能比其他人獲得更多的信息,隨著時間流逝,獲得更多更好信息的群體和獲得更少信息的群體之間的差距變大。後者是經濟學概念,說的是在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中,一些人擁有別人無法擁有的信息,從而造成信息差,信息掌握充分的人處於有利位置,信息掌握不充分的人處於不利位置,並有可能導致逆向選擇。


這兩個概念其實是有關聯的,即知識鴻溝的擴大,導致信息不對稱的加劇,從而讓信息掌握不充分的人做出更加不利於自己的選擇,然後更加深了知識鴻溝。


一句話:現代社會的圈層會變得越來越明顯和牢固,也就是——不公平會加劇。


問題二丨我們該追求的是公平本身,還是公平的機會?


我的答案是:公平的機會。


前面說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從出生那一刻起人和人就是有差距的,出生的國家、城市、家庭都會影響我們一生。


如果強行抹掉這些差異會怎麼樣?不難想象,這不就是回到了平均主義時期嘛,俗稱吃大鍋飯。平均主義會嚴重壓抑的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幹好幹壞一個樣,這豈不是更加不公平?


所以,追求公平本身其實會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而追求公平的機會就不一樣了。在聯合國《發展權宣言》裡這樣說:“發展權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發展機會均等是國家和組成國家的個人一項特有權利。”——這就是公平的機會。公平的機會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充分發揮自主能力並由此取得成就。


所以,真正應該追求的是公平機會的獲得。


出生在農村還是城市不是問題,資源不均衡才是問題;考上幾流大學不是問題,就業時是不是真的不看文憑看本事才是問題;996不是問題,996工作下的個人能獲得什麼發展和回報才是問題。


問題三丨我們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獲得公平的機會?


我的答案是:讀書。


讀書的內涵包括上學和閱讀。


在社會統計領域,有無數權威統計資料證明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健康水平、預期壽命、心理健康水平、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水平等等幾乎所有的人類社會指標都呈無可爭議的正相關。


但教育水平可能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環境,比如父母,身邊的人如果對於教育都不重視的話,身為孩子自然有可能失去上學的機會,從而受教育水平變低。


不過,

閱讀會變相地提高受教育水平,推動知識鴻溝和信息不對稱的消除,縮小圈層差距,甚至實現圈層跨越,這些可以與學歷無關。在《朗讀手冊》這本書裡有這樣一個推論:讀書越少,知道的就越少,知道得越少,就越早輟學,越早輟學,就越早變窮——我認為反之亦然。


而且,閱讀是世界上唯一絕對公平的事。閱讀時不需要比拼出身,也不依賴財富多少,在書中遨遊時,人人平等,就像這首詩裡寫的這樣:


沒有一艘船

能像一本書

也沒有一匹駿馬

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

把人帶往遠方。


這渠道最窮的人也能走

不必為通行稅傷神

這是何等節儉的車

承載著人的靈魂。


所以,與其抱怨不公,不如埋頭讀書。每個人的命運裡,都藏著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沒有條件行萬里路,那就努力讀萬卷書,待到時機成熟,它們定會助你乘風破前浪。


別動不動就說“上升通道被前浪堵死了”,那極有可能只是對“你”堵死了。


致後浪:你讀過的書不會辜負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