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買保險有多猛?央視這份榜單亮了

朋友們好,12年來最長的“五一”假期你有沒有“報復性消費”呢?

前兩天,央視財經發布了一個《2019-2020中國青年消費報告》,從青年人消費觀、消費熱點、消費預期、消費模式等十個維度進行了數據發佈和分析。令人驚訝驚喜的是,在諸多消費項中,買保險居然也登榜了!


後浪買保險有多猛?

因疫情影響,年輕人的消費觀也在隨之發生改變。55.8%的年輕人表示消費時更傾向於“只買生活必需品”,40.2%的年輕人選擇“少買點,買好點”,排在第三的是“購買決定比之前更慎重”(39.6%)。這些心態的變化,說明年輕朋友的消費傾向正在趨於理性和“有度”。

那在這個傾向下,年輕人喜歡買什麼呢?

報告顯示,2020年青年人花錢排行榜前六位的是教育培訓(32.44%)、住房(31.53%)、保健養生(26.11%)、旅遊(25.75%)、文化娛樂(24.85%)和保險(19.14%)


“後浪”買保險有多猛?央視這份榜單亮了

相對其他項目來說,保險的出現會讓許多人覺得很驚訝。在許多人對保險還持有質疑態度時,年輕人已經用消費行動將保險送上榜單!

究其原因,本次疫情影響的確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工作、生活壓力相對加大,也從某些程度促進當代年輕人的風險意識的加強。

此前發佈的《2019中國都會人群健康藍皮書》顯示,都會人群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高壓下,身體健康遭受了諸多困擾。例如壓力山大的80後失眠、神經衰弱比例偏高;而年輕的90後,卻“禿”然被“頸椎病”“腸胃病”等初老症所困擾。

尤其是26歲到35歲的人已經步入家庭頂樑柱的階段了,壓力可想而知。


買保險≠買對保險

雖然知道趁年輕買保險是好事兒,比如更容易通過核保/保費更便宜~但是知道買保險和買對保險之間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

新世相的刷屏爆款文章《90後活明白的第一個標誌:買保險》,很大程度上反應了當代年輕人的焦慮及保險理念深入人心。但是文中買保險的小哥哥小姐姐踩了不少坑:基本上為保障不全,保費支出不合理等。

比如一位28歲的小姐姐在24歲時就買了7份保險,月薪4000元,疾病險+分紅險+終生壽險花費5w元。

所以買保險≠買對保險。

應該如何配置保險,不花冤枉錢

那麼應該如何選對保險呢?概括來說:

1. 瞭解自己的需求,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保障為先。

後臺經常有網友來問,小編你買的啥保險,作業借我抄一下;也經常能看到一些媒體、自媒體發佈一些方案配置的文章,靠譜嗎?

對於前者,我們想說買保險可不能抄作業,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身體狀況、職業情況、經濟情況等),別人適合的,不一定你也適合。對於後者,大家有需要的話可以選擇靠譜優質的公號學一下挑選保險產品的方法,然後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增刪,而不是簡單照搬方案。

2.理解保險合同。

尤其是明白保障責任、免賠責任、健康告知,防止日後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無法理賠。

3. 花合適的錢,最好不要超過年收入的20%。

量入為出、量力而行,買保險不是越貴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千萬不要因為保費太高以後交不上而退保,金錢、保障雙雙落空。

4. 買保險是長期的動態的過程,要在合適的時間買合適的保險。

買保險要趁早是對的,但是不是什麼保險越早買就越合適~每個人生階段對應的風險不一樣,所以要那個年齡段合適的產品~

5. 保險作為相對複雜的金融產品,有一定的門檻,自己不懂就找靠譜的渠道或者營銷員,三思後行。


這件事比買保險更重要

雖然年輕人的風險意識和保險理念普遍增強,但是保險作為金融產品並非大家生活必需品。甚至對於部分朋友來說,因為某些情況無法購買保險。

這種情況,不必過於焦慮。社保一定要有,互助也可以是一種選擇。最重要的是注意身體,定期體檢。

保險只是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並不增強體質,還是要早睡覺、勤鍛鍊。

一邊抱著保溫杯,一邊又管不住嘴、邁不開腿,合不上眼。那可不行。

所以,健康管理和保險配置不但兩手都要抓,還要兩手都要硬!


編輯 冀曉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