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翻不起「後浪」

《後浪》翻不起「後浪」

【品牌觀點/文】


昨天,B站發佈“獻給新一代”演講視頻《後浪》,演講人為北京人藝的國家一級演員何冰。在鏗鏘有力的演講聲中,身為“奔四先鋒軍”的我心潮澎湃,不自覺地感慨“年輕真好”。就在我準備轉發並且在朋友圈“長篇大論”一番的時候,00後小助理的一條消息把我敲醒了。

“Clark,好神奇啊,《後浪》視頻在我的工作號被刷屏了,但我的私人號居然沒有一個轉,這是為什麼啊?”

“什麼?你的小夥伴沒人轉發?沒人討論?”

“對啊,所以我趕緊問您,總覺得怪怪的”

「怪怪的」,當然怪,一次看起來圈層區隔如此“涇渭分明”的傳播確實值得“分析”。

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

據悉,此次《後浪》的文案出自上海勝加馬曉波帶領的團隊,之前還曾做過中國銀聯《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快手《可愛中國》、方太《油煙情書》等作品。整個團隊在社會情感洞察的功底優秀。

《後浪》翻不起「後浪」


除此之外,在傳播渠道層面,B站還同步投放了CCTV,在央視《新聞聯播》前播了兩分鐘的“黃金時段”,可謂是下了“重金”。

傳播一出,立即引發了不同年齡圈層和價值觀圈層的“激烈辯論”。許多年輕人說,“這片子根本不懂年輕人,空洞無聊”。而與此同時,也有一大票社會「中堅力量」在朋友圈和社交渠道“樂此不疲”地轉發和“高呼”。

先不定性,我們回到傳播的核心:「傳播目標」。從這個層面來看,ta或許就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

“B站或許也需要一個契機,從所謂的「小眾」走向「大眾」視野,畢竟有時候情懷之外,ta也要為商業負責”。這是在編輯部微信群裡節選的一句話。

在這個時代裡,不同圈層的價值觀“脫鉤”或者“斷裂”的現象時有發生,而B站天生帶有“這種爭議”的屬性。這一次,b站“直面”自己的品牌底色,並藉由“爭議”進入“主流大眾視野”,變相獲得“數以億計”流量的“免費”曝光。從這個角度來看,於B站而言,這就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

當然,至於“一開始設定的目標用戶是誰?品牌方是否提前預知了這次“話題”討論的量級?”在此時都顯得不那麼重要。

畢竟,傳播這件事,有時候就是需要點運氣。

“失落”的「B站年輕人」

為了讓接下來的表述更加“精準”,這裡我用了「b站年輕人」,這更像是一個“專有名詞”。

《後浪》翻不起「後浪」


一群信奉“自由”但又在現實面前“不自由”的一代;一群“樂觀”又“喪”的一代;一群不希望被歸類,被“標籤”的一代。

站在他們的立場,《後浪》更像是一場“空洞的說教”,一個“離我很遠的東西”。

就像小助理說的那樣:“大人們總喜歡站在很高的高度給一些沒啥建設性的論調。”聽完她的這句話,我背後一身冷汗,或許某些時候,我在她眼裡就是這樣一個“大人”。

於各個品牌主而言,請不要“幻想”自己也能讓代理公司來一場類似的「事件營銷」,畢竟這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而且你也不是b站,要知道品牌本身的“爭議性”也是這次傳播的關鍵點。

如果真有時間,不妨仔細想想年輕消費者要什麼,找準「共情點」,或許還有機會。

每天睡前,我都習慣看點當日社交熱點資訊。昨晚打開一看,居然都是關於《後浪》的討論。

下意識的熄滅手機屏,跟自己說“我才不要這麼無聊地蹭熱點”。

然而此刻,正在敲擊屏幕的我,迅速成為了那個“無聊的人”。

反觀這一代的年輕人,抑或是他們口中的“大人們”。

誰不是被時代“裹挾”著“矛盾”前進呢?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以上內容為【品牌觀點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